长河如诗:沅陵的文学乡愁

  编者按:长河如诗,沅酉当歌。初秋沅陵,群贤毕至。 9月2日,沈从文文学交流研讨会暨《散文海外版》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在沈从文先生的“第二故乡”沅陵县举行。《美文》《散文》《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等文学期刊主编、社长、编辑和《光明日报》评论版首席编辑及作协代表们在此回顾和探讨沈从文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过程,共同开启一场沅陵文化传承与全国散文发展双向奔赴的文化盛典,为文学创作注入独特的情感和思考,为第二届怀化市旅发大会助力造势。沈从文与沅陵: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从十二岁离开生养他的故土出门闯世界时起,就与被他称作“多美丽的一幅画图,一首诗”的辰水结缘,并在辰水河边的天宁山上修建“芸庐”,既作为自己孝敬母亲的最好礼物,又把它作为自己未来归宿的美好寄托。从此,沅陵便成了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生的许多文学作品也都与辰河颇有渊源。(沅水风光。邓浩然 摄)沈从文孙女沈红:沅陵“芸庐”是老先生作品中一个文学空间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谌孙存9月2日,“长河如诗:沅陵的文学乡愁”—— 沈从文文学交流研讨会暨《散文海外版》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在沅陵县举行,沈从文的孙女沈红发来贺信。她在信中说:“沅陵是历史文化重镇,人文荟萃,令人神往。我个人的理解,正是沅陵风土人情之美,成就了古今文学的“许多深长优美的篇章”以及多项文化遗产。”“辰州古城有沈家漂泊中的栖居地,上个世纪这里建有一座小小的“芸庐”,不仅是沈家兄妹的居所,也成为老先生湘西作品中一个文学空间。抗日战火中,一众奔赴西南的教授在漫长迁徙途中辗转路过,所以这里曾经承载了一段历史足迹。”沈红对沅陵充满深厚的感情。她在信中回忆,二十年前沈虎雏老师、张之佩老师和吉首大学老师们同行沅陵,踏勘和体会老先生文字中的场景,流连忘返。且前往岳萌老人墓地拜谒,看望乌宿亲友。她的父母对沅陵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五年前文友刘明作专题采访,用深情的文字记述家乡风土变迁,其中县史志办钟玉如老人的口述史弥足珍贵。“正值开学时节,不便参加这次会议。希望不久的将来有机会拜访你们,漫溯酉水,聆听辰河。”她说,将寄赠一些沈从文先生的著作给沅陵县爱好文学的朋友们,“沅陵在我们心中,亲切非常,祝福家乡。”(沅水风光。邓浩然 摄)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李一鸣:文学与沅水双向奔赴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青青(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李一鸣。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青青 摄)“等了半个多世纪,来到神奇的怀化、传奇的沅陵,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家名家,一起参加这样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真是人间之幸。” 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李一鸣感慨地说道。循着沈从文的文影遗踪,李一鸣深感,沅陵是一处山水胜地。两水交汇,五溪归沅。晴峰缥缈,野径绕栏,“美得让人心疼”!沅陵是一方文化宝地。王阳明在此讲学,林则徐在此挥毫,张学良在此垂钓,林徽因在此流连,闻一多在此思考,厉以宁在此读书。中华书山从此起,学富五车出典处,最是沈从文将这里当作故乡。“芸庐”啊,“芸台”“芸阁”“芸窗”,他在这里用文字构筑起精神的“希腊小庙”,供奉的是与自然相融、和山水同体、天真未凿、单纯庄严的人性文明。沅陵是一块文学福地。百花文艺驰名天下,本是文学沃土;散文海外版高贵而慈悲,堪称散文故里。多少前辈曾在那里耕耘,多少名家在那里诞生,多少新秀在那里成长——从无名到有名,从青涩涩到红彤彤。三十岁的海外版在沅陵庆生,三十而立,可谓紫气东来,福气腾升。沅陵是一片融合高地。文学与沅水双向奔赴,沅陵与散文互相成就、相互赋能。文学为沅陵发展提供凝聚力、推动力、生长力,沅陵为散文提供情感、人物、故事。“沅陵,它影响的声线超过铁岭,在文学史上的地平线不输于秦岭,生命线在于铭刻在人们朝圣般的心灵!”李一鸣盛赞沅陵是胜地盛景、宝地宝藏。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胡革平:创精品 攀高峰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程程(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胡革平。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青青 摄)“沅陵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既是薪火相传的文化圣地,也是青蓝相继、弦歌不辍的文学高地。”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胡革平介绍,进入新时期以来,广大沅陵作家倾情于斯、感悟于斯、深耕于斯,创作出了一大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优秀作品,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沅陵文学现象”。“文学大师沈从文与沅陵有着不解情缘,新月派代表诗人朱湘、斩获 1983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当代著名作家刘舰平均出生于沅陵。令我十分敬佩的沅陵籍老作家向本贵,年近八十还笔耕不辍。”胡革平表示,近年来,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投身火热文学实践,坚持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抒怀、为祖国放歌,创作了一大批引人注目的精品力作,展现了“文学湘军”的强劲实力。各种大刊要刊上时常闪现着沅陵作家的身影,各大文学奖项也屡次被沅陵作家斩获。“文学是一切艺术形式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沅陵是“文学湘军”中的一支劲旅,也是湖南文学版图中的重镇。”胡革平期望,通过此次研讨会,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能多学习、多交流、多请教,进一步把准方向、找准定位、提升能力,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新篇章的历史进程中,更好地彰显作家智慧,展现作协作为,贡献文学力量。《美文》主编穆涛:沈从文先生是一座文学的高峰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青青(《美文》主编穆涛。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青青 摄)“沈从文先生是一座文学的高峰,由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复杂和丰富,他这座高峰也是复杂而丰富的。我们敬仰他,有许多种理由,他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美文》主编穆涛表示,在沈先生生活过的地方,开这样一个会,他想说些实在话、老实话。穆涛介绍,沈从文先生至少有两点是今天的作家需要下工夫学习的。第一点是沈从文先生的写作是不迎合的,尤其不迎合那些非文学因素的东西,他清清楚楚写出了他所看到的和他所思考的。他的情感是热的,但他的头脑是冷静清醒的。第二点是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建筑是以中国文化做地基的。如果说他的体内有一颗芯片的话,是完整的中国芯。他是跨越,也可以说是衔接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作家。现代文学史中的作家,带头向外国文学学习,这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使我们的文学丰富而多元。但这些作家,在向外国文学学习的同时,也重铸和发扬了中国的文学传统。沈从文先生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位。“我们今天的作家,对中国的文学传统和文化传统,学习得不太够。”穆涛说,当下,我们多个行业都在践行中国制造,在努力构建中国标准,但在文学这个行当,‘中国标准’的呼声好像不太清晰。穆涛认为, 研究沈从文先生,向沈从文先生学习,着眼于当下的文学实际,益处可能会多一些。《散文》主编汪惠仁:沈从文先生为我们提供了文学现代化的范例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青青(《散文》主编汪惠仁。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青青 摄)“沈从文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非凡的艺术成就,传奇人生,都是我们中国文学的宝贵财富。”《散文》主编汪惠仁说,“沈从文先生他有特别的立场,他曾表述,在他的文学的神庙当中供奉的是人性,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贡献。”100多年来,国家现代化,生活现代化,文学现代化是经常谈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汪惠仁认为,就文学而言,他觉得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白话文写作,白话文变成了一个广泛应用的文学话语方式。沈从文先生的创作,是一种现代表述,他的作品没有太多的悬念,没有靠忽然的转折来吸引人,他提供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场景。“比方说他写小镇上的一个寡妇祭奠他的丈夫,烧纸钱的时候,这个人的脸上被映红,她流泪在深夜,这些场景描写给我们印象极深。”汪惠仁表示,这在古典形态写作当中是很少见的。人性不光是指一个人的内部有哪些冲动欲望,他还关照一种个体的人和世界的关系,那个场景发生在一个小镇上,但是它连接的是一个大的事情,大的世界,这就是一个现代性。他的珍贵在于,无论有怎样的现代表达,他的根长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中国现当代文学不缺乏表层意义上的一种现代性冲动,真正能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获取营养不断生长的杰出文学并不太多,但是沈从文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小说选刊》副主编、《沈从文集》策划编辑顾建平:用文学的力量赋能沅陵文旅发展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程程《小说选刊》副主编、《沈从文集》策划编辑顾建平(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青青 摄)在当天的交流研讨中,《小说选刊》副主编、《沈从文集》策划编辑顾建平被聘为沅陵沈从文研究会顾问,并在现场分享生平记忆中与沈从文先生相关的点点滴滴,提出用文学的力量赋能沅陵文旅发展。谈及对沈从文先生的印象,顾建平提到,在大学期间,有两点让他印象非常深刻。一是读到郁达夫先生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外乡青年沈先生从军流浪到北京,衣食无着、饥寒交迫。对于20世纪80年代初中文系的人,特别是怀着一颗文学之心的人,读了之后非常感慨;二是80年代中期的时候,中国现代作家已经在重新散发出来他们的光芒,以汪曾祺先生为代表的一些作家在《读书》杂志以及其他的一些杂志、媒体上,发表的关于沈从文先生的文章,给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顾建平坦言,沈先生作为一个对文学充满热爱的、曾经在过去时代成名已久的作家,他的内心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激情和追求。我们一方面看到他的谦让,一方面也要看到他的寂寞,同时还要看到他的倔强。我们研究沈从文先生,要完整、全面地继承他的文学遗产,不仅仅是他的文学创作的成果,还有他的文学思想。要认真思考领会他的文学作品,贴着生活、贴着人写作。“我认为他是一个未完成的作家。”顾建平说,沈先生40年代在西南联大当教授以后,写的很多作品都命名为习作。那么说明他是一个在走向完成的作家,他的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文学目标还没有抵达,这些作品值得后来的写作者、研究者去读解和分析。沅陵需要充分利用沈从文先生这个文学资源、名人资源,让更多世人知晓沈从文先生对沅陵的热爱和对沅陵的怀念,让文学与旅游更充分结合,丰富充实沅陵的旅游资源。《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编辑刘江伟:期待挖掘沈从文在沅陵的文学IP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谌孙存《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编辑刘江伟(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青青 摄)“这里美得让人心痛。”9月2日,《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编辑刘江伟踏进沅陵县时感慨道。他说,第一次来,并不熟悉这块土地,但梳理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描述,令人无比神往。刘江伟介绍,1988年5月29日,在沈从文先生逝世半个月后,《光明日报》刊发一篇先生的遗作《自我评述》,篇幅不长,短短几百字,道尽了先生一生的遭际以及他对文学的爱,对湘西人民、对家乡山山水水的眷念之情。沈从文在文中说:“我人来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我感情同他们不可分。虽然也写都市生活,写城市各阶层人,但对我自己作品,我比较喜爱的还是那些描写我家乡水边人的哀乐故事。因此我被称为乡土作家。”这篇文字里,沈从文专门提到了沅水,足可见他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刘江伟说,《光明日报》2018年还曾刊发过西北师范大学徐兆寿的文章《从沈从文身上找寻诗意的世界》,他是这样评介先生的:“如果没有沈从文,那么,整个现代文学便是一片战争的火焰,缺了温柔的生活,缺了诗意,缺了水。他缝合了那个世界。他使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丰富性。”“其实,从沈从文先生的作品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时代的丰富性,更看到湘西大地的多彩与灵动,他为这里涂抹上一层文学的色彩,让湘西变得朦胧、神秘、诗意、浪漫、温柔、多情。”刘江伟说,“沅陵,这个让沈从文感到美到心痛的地方,通过他的作品,为更多人所知,在他的《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中或直接或间接地对其进行描写。”“这里群峰竞秀、积翠凝蓝,喜欢这里的一湾溪水、一道长桥、一片烟,还有那摇橹歌呼的精壮汉子,弄船女子,都在他的心头涌动,也在他的笔下流淌。”刘江伟向大家介绍。刘江伟对沅陵的未来充满美好憧憬。“期待当地能够创新性挖掘沈从文先生在沅陵这个文学IP,让山水的美丽与文学的诗意交织共融,就像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之于现在清溪村一样,让沅陵的高质量发展更加立体、更具韧性。”江西省作协副主席、《星火》杂志主编范晓波:让更多文青知道沅陵是沈从文的第二故乡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程程江西省作协副主席、《星火》杂志主编范晓波(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青青 摄)在研讨会中,江西省作协副主席、《星火》杂志主编范晓波说,他此前沿着沈从文的足迹走过很多地方:凤凰、茶峒、芙蓉镇等。这次参加《散文海外版》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活动,才有机会来到沅陵,了解到沅陵是沈从文心里的第二故乡,很亲切,感慨也很多。他首先感谢《散文海外版》和沅陵县的邀请。同时,为《散文海外版》点赞,《散文海外版》把重要的办刊纪念活动放到沅陵这样的文学现场来举办,这个做法很有创意也很有深意,体现了办刊团队对于文学传承使命的重视与担当,也体现了他们洞察沅陵文化价值的深远眼光。对于如何更好地挖掘运用好沅陵的人文和生态文化资源,范晓波提出了相关建议:他希望刚成立的沅陵沈从文研究会能稳定持续运转下去,并做好研究成果的转化,以学术研究促进当地文学和文旅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范晓波说,芸庐等沈从文的生活旧址是很好的文青打卡地,要运用好新媒体,以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让更多文青知道沅陵是沈从文的第二故乡。可以先从最简单的百度百科入手,把沈从文和沅陵的关系醒目地标识出来。然后,再以影视、短视频等形式对这一题材进行深度阐释和宣传。作为作家和视频创作者,范晓波表示今后将用文字和视频等方式记录自己对沅陵的观察和发现,在视频号“波尔的小飞蟹”等处发布。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龙其林:沈从文不仅充满乡土味,也很有“国际范”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谌孙存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龙其林(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青青 摄)在当天的交流研讨中,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龙其林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沈从文老先生不仅充满乡土味,也很有“国际范”。他说,在很多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中,学者在谈到京派文学及沈从文时,常常将其定位于着力表现中国乡土文明的作家。事实上,这种判断并不全面。在京派作家中,不少人都有留学欧美的背景,他们熟悉现代文化,视野开阔。其中比较特殊的或许是沈从文,他自称乡下人,没有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更没有上过大学,其作品也以展现淳朴自然、生命力旺盛的沅陵县等湘西世界而闻名,似乎非常吻合乡土作家的身份。“但实际上,沈从文对于西方文学与文化非常熟稔,并不排斥传统典籍与地域文化之外的优秀精神养料,反而是如饥似渴地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文学资源,藉此建构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念和艺术技巧。”龙其林说。他介绍,沈从文很早就阅读过圣经故事,对于西方现代心理学非常了解,早期还有意识地借鉴甚至是模仿西方的经典文学著作,从中汲取营养。沈从文的《阿丽思中国游记》很明显是受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创作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影响,沈从文的短篇小说集《月下小景》取名《新十日谈》,显示出作家对于薄迦丘《十日谈》的借鉴与改造。沈从文的小说《八骏图》描写了青岛某大学几位教授庸俗、变态的心理,很明显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他表示,在《看虹录》和《摘星录》等作品中,沈从文对生存意义进行哲学层面上的追问,显示出其对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思考,以此视野对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进行审视。沅陵籍作家周万水:我的文章是用脚走出来的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程程沅陵籍作家周万水(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青青 摄)“一个人的一生必然会邂逅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不是你的故乡,但你的生命从此便注定与它息息相关,注定为它魂牵梦绕。就像沈从文和沅陵。”沅陵籍作家周万水说,沈从文一生视沅陵为“第二故乡”。早年在沅水流域辗转飘泊的沈从文以芸庐为家。他对沅陵的不舍之情,烙在《芸庐纪事》《长河》等一系列作品里,那段经历对沈从文来说刻骨铭心。作为沅陵籍作者,周万水曾在《长河如诗》中写到:凝聚着爱情、乡情和乡士风情的《湘行书简》,收录了沈从文先生第五次沅陵之行的性情文字。时至近日,仍然有无数沈从文的崇拜者从桃源到沅陵,沿着这条河流寻访当年先生夜泊的码头,以一种独特的精神之旅向沈先生致敬。周万水介绍,自己多次沿着沅水,重走沈从文笔下的沅陵。沈从文的小说是每个与山水为伴之人的生生死死,他是转过身四处寻找九妹的那个人,它是他生活的时代,也是他出生的那个国度。所以从沈从文的经历和作品当中,我们可以重构那一份记忆,同时也可以照见我们自己。“我的文章是用脚走出来的,我喜欢去现场体会和感受。”周万水说,将进一步扎实开展后期的研究,为文学创作注入独特的情感和思考,从更权威的层面确立沈从文与沅陵的文学关联,传承这份深厚的文化。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