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夯实科技强国根基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基于这一共识,8月22日至24日,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期间,科学技术领域的多位知名人士出现在“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的分专题会场内——

  他们之中,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等基础研究的卓越科学家,有七位两院院士,有科技部、教育部的主要领导同志,有来自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科学技术工作者,还有关心基础科学研究的政协委员,共计60多人。

  在政协这个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平台上,如此强大的科技阵容并不鲜见。大家以全国政协常委、委员和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等身份齐聚于此,对基础研究的作用价值、现状挑战、发展措施等进行协商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了“两弹一星”关键科学问题、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多复变函数论突破、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等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组织了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建成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持续涌现出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

  当前,为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的需求更为迫切。

  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今年2月21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的内容,就是加强基础研究。

  众所周知,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之端,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更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如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所言:“回顾历史,基础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引领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凝视现在,人类在疫情防控、疾病诊治、粮食安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解决方案都源于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

  “当前,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赵德明道出了当前科学研究进程中的现实问题。

  花卉产业是云南的优势产业。全国政协常委、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政协主席黄丽云提到:“一直以来,很多花卉新品种都需要从国外引入,长期面临育种商新品种的专利保护和高昂的专利费问题。”

  而关键核心技术,更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打好科技自立自强主动仗。

  为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刘晓梅提出:“组织相关机构和战略科学家定期开展战略研究,对科技领域中长期风险进行评估,对战略性重大科技问题和关系国家安全、产业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研判。”

  围绕基础学科建设的优化布局,全国政协常委、中部战区原司令员乙晓光建议:“聚焦科技领域高精尖问题,稳定支持一批基础学科;针对国家安全和发展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围绕深化基础理论系统研究,扶持壮大一批冷门学科;着眼实现‘从0到1’的创造性突破,论证设立一批新兴交叉学科。”

  多位全国政协常委则立足不同地区、不同领域,针对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纷纷提出建议。

  结合我国天文研究发展现状和前景目标,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建议:“瞄准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发挥建制化科研平台作用。”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为独特的地理单元和高寒生态系统。全国政协常委、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同德呼吁:“聚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专设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形成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

  近年来,海南打造了深海科技、南繁种业、航天科技“海陆空”三大科技创新高地。全国政协常委、海南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邹其国进而提出:“加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海南的布局,发挥海南区位优势,助力国家打造科创新高地。”

  随着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因此,在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方面,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赵德明为此呼吁:“提高投入比例,赋予基础研究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苟仲文建议:“适当在国家科技奖项评选中增加基础科学研究项目设置比例。”

  为了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组织、申报、评审和决策机制,鼓励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陈群建议明确行政管理部门和专家学者在科研评价中的分工定位,“行政管理人员承担组织任务,学者和学术共同体承担学术评判任务。”

  加强基础研究,归根到底要靠高水平人才。为增强基础研究岗位的人才黏性,“应当提高基础研究人员岗位性绩效工资比例,减少与短期绩效挂钩的工资比例。”赵德明还呼吁对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避免采取简单“计件式”评价,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

  开展基础研究,不仅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激励。过去,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创新生态。为此,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夏先鹏立足当下提出:“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应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增强科技人员的成就感,让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名垂青史。”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此,多位全国政协常委纷纷表示:将做好所联系界别群众的科学普及工作,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在全社会塑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3年09月02日 第01版)

  记者:韩雪

  新媒体编辑:黄喆

  审核:周佳佳

  图片图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