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摔跤吧!山里娃

  新华社南昌9月10日电(记者黄浩然、胡晨欢、舒畅)地处江西省武功山风景区的麻田中心学校,是一所被大山捧在掌心的小学。

  学校的体育老师从来不会“被生病”,因为校长朱志辉就是一名体育老师。

  校长:摔跤吧!山里娃

  9月6日,晨曦中的麻田中心学校操场上,朱志辉带着摔跤队员们晨跑。(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新学期伊始,有不少人来到学校,朱志辉总会从办公室的柜子里捧出两大袋沉甸甸的奖牌——学校新的摔跤馆也挂不下历年来孩子们获得的400多枚奖牌,他就一直保管着。

  27年如一日,朱志辉面向山里娃推广摔跤运动,“磨砺日新”是他给学校的校训。如今,这所农村小学,累计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国家级乡村少年宫”等70多项荣誉,培育了上百名摔跤人才……

  校长:摔跤吧!山里娃

  2020年11月11日,在麻田中心学校摔跤馆,朱志辉展示学生们在各类摔跤比赛中获得的奖牌。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摔跤能磨砺孩子的体质和品质。”朱志辉相信,山里娃也能“摔”出人生精彩。

  18岁那年,朱志辉从萍乡市体校摔跤专业毕业,此后他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只为延续自己的摔跤梦想。他还记得,到学校报到那天,因为年纪小、个子矮、皮肤黑,想显得“老成稳重”,特意穿了白色衬衫、棕色西裤,学校的人误以为是推销员,闹了笑话。

  更大的“笑话”是,朱志辉当时就想“推销”摔跤项目,其他老师都不以为然,“我们连体育课都没上过”!

  朱志辉却不信邪,他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周要上24节体育课,放学后再带队训练,夜里还要研究动作图解。

  没帮手,他就在课余时间,独自一人带着卷尺、秒表,踩着单车在各个乡镇学校和教学点转,通过测试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爬竿和50米跑等项目,给摔跤队选苗子。在没有手机的年代,联络只能靠走家串户。

  没场地,他就软磨硬泡让学校搭建了一间60平方米木瓦结构的简陋训练室,地上堆满稻草,孩子们摔上去才不会痛。没器材,他就把汽车内胎剪成长条供孩子们进行拉伸训练,带他们去学校附近的小溪投掷石块,锻炼手臂力量……

  校长:摔跤吧!山里娃

  2020年11月12日,在江西省萍乡市武功山风景名胜区麻田中心学校附近的草场,朱志辉(左)带领学生进行“草地滚轮胎”训练。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队伍拉起来了,孩子练起来了,但家长却不买账。

  “农村娃娃首先要把书读好”“学了摔跤,孩子会不会爱打架”“有练摔跤的劲,不如多帮家里干点农活”……朱志辉说,那时在农村,体育被当作一门“副课”,大家相信读书才能走出大山,甚至有的家长把摔跤和“打架”划了等号。

  当年,曾汉金是摔跤队的一员,10岁的他在村里经常打架,让老师、家长十分头疼。“可师父觉得我是个摔跤的好苗子,三番五次去我家上门劝说,劝说我父母,也许练摔跤我会有另一种可能。”曾汉金说。

  在朱志辉的培养下,曾汉金的摔跤天赋得以施展,一路从市体校“摔”进了国家队,还获得过全国摔跤锦标赛的第二名。

  校长:摔跤吧!山里娃

  9月6日,麻田中心学校摔跤馆内,曾汉金在指导队员训练。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2006年,朱志辉调任麻田中心学校担任校长。此后,他一直坚持“摔跤治校”——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成为摔跤手。

  他编排摔跤操,每当大课间的铃声响起,全校师生一起做着抱腿摔、夹颈背、抱单臂摔等摔跤项目基本动作;他配齐专职体育教师,农村学校教师岗位编制本就紧张,但学校却有着5名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其中3名还是退役摔跤运动员;他建起学校比赛机制,班级选拔,年级比拼,每学期举办四个重量级的全校比赛……

  作为一所70%是留守儿童的农村小学,麻田中心学校曾面临着“老师不想待”“学生想离开”的尴尬境地。过去的17年里,在朱志辉的带领下,学校确保每名孩子“每天运动一小时、每天有一节体育课”,以体育人、体教融合。

  校长:摔跤吧!山里娃

  2020年11月10日,在麻田中心学校附近的草场,朱志辉(上中)示意学生开始进行摔跤对抗比赛。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这所学校,逐渐变了——学生人数从17年前360多名到现在600多名,“小眼镜”减少至56名;教师人数从17年前的22名,到如今42名,其中30%的教师是毕业后选择回到母校任教;学生成绩从17年前全县区垫底,到如今教学质量监测排在40多所学校中上等……

  更难得的是,农村学生、家长对体育的观念正在改变。从最初的排斥到如今的欢迎,孩子们通过摔跤运动培养出的专注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收到“奇效”。

  12岁的六年级学生林天宇说:“摔跤有魔力。练摔跤前,妈妈希望我能减肥,爸爸却不支持,怕影响我学习,他们没少吵架。现在,我不仅成绩保持在年级前十,体重还减了20多斤,好像爸妈关系都好了。”

  校长:摔跤吧!山里娃

  9月6日,麻田中心学校美术教室里,一幅孩子创作的摔跤简笔画

  近年来,上级部门投入3000多万元改善学校条件。摔跤队的孩子们有了专业的摔跤馆、专门的宿舍和专职的生活老师,穿上了跤鞋和摔跤服。

  过去三年,记者一次次走进麻田中心学校,每一次都能感受到校园里摔跤元素越来越多:除了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摔跤标语、黑板报,广场上挂着邓志伟、庞倩玉、周倩等国家队摔跤名将的亲笔寄语,美术教室内老师带着孩子们创作摔跤为主题的简笔画,教学楼走廊里有孩子们设计的摔跤主题手抄报……

  一位孩子写下了一句名人名言——

  “最大的光荣并不是从来不摔跤,而是每次摔倒后都能爬起来。”

  catalogs:51457;contentid:11820331;publishdate:2023-09-11;author:产婉玲;file:1694389343187-0d5578bb-68ed-4eec-9f7d-aa4cf0e13327;source:29;from:新华社;timestamp:2023-09-11 07:42:17;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