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

  原标题:准确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

  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 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是开展这次主题教育要达到的五个具体目标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坚持”是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其中,坚持人民至上在“六个坚持”中排在首位,深刻诠释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立场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内在意蕴和实践要求,牢固树立并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的崭新实践。

  不断造福人民,充分体现了党的宗旨使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回顾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自己任何特殊的利益。从诞生伊始,党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初心和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勇担历史责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付出巨大牺牲终于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人民彻底消灭剥削,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制定并推动“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勇立时代潮头,成功开创并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带领全国人民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擘画出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坚实基础。新时代新征程,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有机结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分配制度的优化完善到就业优先战略的全面实施,从社会保障体系的更加健全到健康中国建设的稳步推进,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不断造福人民,使人民性始终成为我们党最亮丽的底色。

  深刻理解坚持人民至上的内在意蕴和实践要求,就要严格按照主题教育的要求,把人民至上作为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实践原点,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这一科学理论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特别是要在以学促干上下真功夫,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坚守初心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依靠人民,全面彰显了党的执政底气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需要不断把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

  回顾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是党始终团结带领人民、相信和依靠人民、在人民倾力支持的基础上完成的。坚持党的领导和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是有机统一的,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各项政策、各项部署,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顺利开展、发挥实效、走向成功。人民是党最可依赖的强大力量,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历史和现实无不清楚地昭示,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党兴旺发达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党依靠人民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出彪炳史册的历史伟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始终树牢群众观点,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气神进一步提振起来,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高度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全面领导并扎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更加辉煌的成就。

  牢牢植根人民,深刻诠释了党的人民情怀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和强化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立足国情、扎根人民,稳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党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持续推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执政为民,坚持拒腐防变,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得到增强。

  “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来自外部的风险挑战始终存在并日益凸显。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防范化解的矛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广大党员干部要结合主题教育,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牢牢植根人民,不断造福人民,坚持不懈夯实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集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以实干担当促进发展,增强斗争的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形成攻难关、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的强大合力,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不懈努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宋玮,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陕西日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