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考》笔下的城市变迁
翻阅近代福州地方志文献,偶然发现野上英一这个名字及其所著的《福州考》。这本近百年前的著作至今仍是研究福州城市变迁的重要史料,尤其是书中所附20世纪30年代的《福州市街道图》,为研究该时期福州城市建设布局提供了最直接的参考。野上英一,1886年4月21日出生于日本茨城县久慈郡,1909年毕业于广岛高等师范学校地理历史系,1917年7月受任为福州东瀛学校校长,1929年7月离闽,1936年10月在日本茨城县水户市因病去世。野上英一在福州任职12年间,对福州的历史、古迹、习俗、物产等进行了一系列实地调查,收集整理了前人的研究资料,写下了大量书稿。其去世后,继任的福州东瀛学校校长北原癸巳男将其遗稿汇编出版,并命名为《福州考》,于1937年印制发行。北原在序文中写道:“本书乃先生部分遗稿,惜其徒藏于箧底,获遗子英信君应允上梓刊行,便于一般研究。”1939年该书再版。书的扉页有海军上将萨镇冰题写的“野上英一先生遗稿 福州考”。野上在其任职期间对福州城市的调查和记录,一方面是出于自身的地理历史学科的专业背景——既有对一座城市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的关注,又具备相应的田野调查的专业素养。加之东瀛学校校长等身份,使他不乏与当地官员、知识分子阶层接触的机会,如作者在书中提及的与萨镇冰曾有过关于萨氏祖先的讨论,为史料的调查证实等获得了极大便利;另一方面,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台湾总督府”采取“对岸经营”策略,可以说野上对福州的调查正与当时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计划不谋而合,抑或是“奉命行事”。《福州考》共分为十五章,每章又分若干内容。具体包括历史沿革、福州城、倭寇与福州、福州之名胜古迹、福州港、闽江、福州人、福州习俗、福州菜、福州之基督教、农产品、水产品、福建茶、通货、度量衡等。所涉内容除历史沿革、地理名胜外,还包含民众生活的诸多方面。福建省地方志学会理事李斗石教授曾指出,福建省地方志普遍缺少清末民国初期的史料。因此,《福州考》的出版填补了当时地方史料记录的缺失,存在着重要的文献价值。首先是书中所附20世纪30年代《福州市街道图》,为人们在考察福州城市布局变迁、古建筑演变方面提供了充分有力的依据。如近年来对烟台山使领馆建筑历史的追溯、各历史时期福州西湖水域演变的考察中都使用了该地图。其次,书中所附的31张插图,汇集了福州当地重要的建筑物和山川地貌,如王审知德政碑、冶山古迹、罗星塔、洪山桥、五虎山等,亦有描绘当时福州民俗生活面貌的图片,如畲族女、三条簪族、扒龙船、卖荔枝等,以最直观的图像资料如实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福州真实的城市风貌以及民俗生活场景。其三,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若干学术观点。如福州疍民的起源,野上认为疍民的祖先来自蒙古族。成吉思汗吞并天下后将蒙古人分驻各省,明推翻元后追杀蒙古人,部分蒙古人被逐于水上,专在水上操舟渔猎,故被后世称为疍民。《福州考》有中译本,现存于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库。1962年,福建地方文史大家徐吾行先生翻译了1939年的再版本,因未公开出版故鲜少人知。在此线装手写译本的后记中,徐吾行先生肯定了书中的内容是“从实地调查,而为道地福州人所不容易得到的材料。就是间接来自课本上的,作者亦花过一些时间把其综合起来并作扼要的叙述,使我们省去东翻西找的麻烦”。同时也指出:“本书虽为‘考’,而书中考证部分并不多,大部分则属于‘百科全书式’的叙述。”“把历代从北方迁来的中原民族一律说为‘衣冠族’,把福州部分土著妇女说是‘三条簪族’,把畲族认为‘客家族’等还值得商榷。”对于书中记载错误之处,徐先生在译书时以“译者按”的形式附上自己的看法。因初版数量甚少,现今厦门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福州考》均为再版本。另外,“台湾总督府”热带产业调查会也曾印刷过此书,但未公开刊行。(陈菁晶)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