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剑指”高质量
竹秀园中心小学击剑馆内,老师杨文海指导学生进行日常基础训练。
为落实“双减”政策,优化课后服务,坚持“五育并举”,中山各小学纷纷整合资源,在课后服务时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课程。这些课后服务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特长、视野展开,帮助孩子们实现个人的最优发展,使校园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乐园。
■体育活动“花式”登场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中山各小学通过有效整合资源,以丰富的课程架构,实现了“一校多品”的课后服务。营造出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参与运动的习惯。
下午4点10分,中山市南区街道竹秀园中心小学击剑兴趣班的孩子们,已在偌大的击剑训练室集合,换上了白色的击剑服,开始了一招一式的训练。击剑运动因结合了优雅动作与灵活战术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我们是中山较早开展击剑运动的小学,全校16名体育教师都可以独自开展击剑的日常基础训练。”该校杨文海老师介绍道,作为学校课后服务的“金牌”课程,击剑已为学校培养了大批金牌“小剑客”,屡屡在市级比赛中夺冠,并有多名学生代表中山参加省级比赛。
“我们通常是一周两练,每节课2小时。如果遇上比赛我们会加练到一周四次。”杨文海表示,击剑运动能很好地锻炼专注力、反应力、协调性、灵活性,促进体能发展的同时,训练很好的仪态与气质。据了解,目前有11所小学在中山市击剑协会的指导下开展课后击剑项目,不仅为课后服务增色,更为中山训练出大批优秀的击剑运动基础人才。
随着“双减”落地,越来越多的特色体育融入小学生的课后服务,篮球、乒乓球、棒球、武术、啦啦操等项目,通过课后服务在校园中普及,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了学生健康,也为下一步的专项练习打好了基础。
■非遗走进校园传承传统文化
随着课后服务的开展,越来越多学校在追求特色校本课程的同时,也在努力链接传统文化,比如将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帮助学生们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
中山市东凤镇东罟小学是咸水歌传承基地之一,该校的学生咸水歌社团成立于2012年,最初只有8名团员,如今已扩招至50名团员。社团每年都参加镇、乡组织的公益演出,团员们的演唱水平逐年提升,演出节目质量不断提高,并在市一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和广泛认可。
为了传承和弘扬本土的龙狮文化,南朗街道翠亨小学开创了醒狮社团,校长梁建华介绍道,“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翠亨村和崖口村。崖口飘色早在2008年就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崖口飘色重要一部分的龙狮文化,传承下去和发扬光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翠亨小学,龙狮社团深受学生的欢迎。为了满足醒狮社团培训需求,学校特别邀请了崖口龙狮团专业教练进校公益指导学生们学习舞狮舞龙的专业动作。“我觉得舞狮能强身壮体,让我以后能传承翠亨村的龙狮文化。”学生何智浩的爸爸经常在村里表演舞狮,耳濡目染下他希望能参加学校的醒狮社团,学好舞狮本领来接班。
中山三鑫凯茵学校的疯狂科学实验室、健美操、趣味编织、尤克里里弹唱、信息学编程等社团非常活跃,窗花剪纸、古法拓印、历史研习小分队、梧桐文学社、博智社团、唐诗大语文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也都十分受欢迎。“我最喜欢剪纸,我觉得剪纸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来自香港的三年级学生骆韦其说,逢年过节,他会把自己的剪纸作品当作礼物送给家人、老师和朋友,得到了很多赞许。
“剪纸能锻炼学生的专注力和动手能力。”剪纸社团负责人邹馨老师介绍道,经过社团一个学期的培训,学生们能快速地剪出10多种窗花。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精华,更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记者 闫莹莹 林燕英 文波
◆编辑:龙慧◆二审:苏鹏蕴◆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