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兴趣花费百万后,我开始坐下来跟他“算账”……

  原标题:为孩子兴趣花费百万后,我开始坐下来跟他“算账”……

  作者:菁北京

  来源:菁kids北京(ID:Jing-kids)

  图片 | 作者提供

  文中货币单位为人民币

  最近,儿子老扎克刚从美国参加两场高尔夫比赛回来,成绩不尽人意,但是花销出人预料,两周美国之行,在爸爸当司机球童的情况下,还是从墨西哥往返,居然破6位数,我和俩妹妹已经无法像以前一样随行,原因很简单:费用太高。

  

  老扎克去美国参赛的路上

  比赛回来复盘的时候,先生怀疑他的球杆已经不匹配身高——刚进入青春期的老扎克,身高和四肢都不按常理地发育着,于是立刻约了专业人士给他进行一次肢体和力量的全面分析测试。

  结果是:孩子的力量已接近成人,不再适合用青少年球杆,应该用成人的,他最近成绩不理想,部分原因可能因为球杆太软,他“有劲儿使不出”。

  看着自己儿子试用新球杆那双眸发亮意气风发的样子,哪个父母能狠心说NO?要说的话,应该在几年前就说了,也免去多年的花费,如今有点“骑虎难下”,没的选择了。

  测试老师一句“这孩子有成为一流球手的潜质”,让爸爸立马乖乖刷卡。

  小时还有人说过我有成为英国女王的潜质呢!本来这种话听听也就罢了,可是如果说的是自己的孩子,连理智的先生都信以为真了。

  去年刚花了1万多换的球杆瞬间成了废品。

  连一向大手大脚的爸爸都开始心疼了,提醒我:“以前都是小打小闹,真正花钱的时代这才开始。”

  老扎克从5岁半开始接触高尔夫,到现在快7年,花费差不多百万,而从现在到他18岁,随着身体快速发育,可能每年都要换一套球杆,百万是打不住的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对好点的成人球杆3万起上不封顶,加上现在他的成绩似乎到了一个瓶颈,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见提升,找个更合适的教练也势在必行,而且可能要几个擅长不同专项的教练……

  

  老扎克最擅长沙坑挖球,就是跟专项教练学的

  跟先生商量后,我们觉得有必要跟老扎克聊聊他的费用和未来打算。

  家庭经济在我们家从来不是忌讳的话题,先生和我谈论的时候不会刻意回避孩子们,也不会夸大其词制造不必要的恐慌,三个娃儿也始终是以“旁听者”姿态出现的,有一搭没一搭,听不听都无所谓。

  就这样,他们对于我们家的大致经济状况是有概念的,知道家里的钱是有限的,能满足必要的花费,也有能力买他们真心喜欢的东西,但是也不能乱花。

  第一次跟儿子面对面谈论金钱,先生和我还是非常慎重的,尽量用轻松平常的语气,跟平时谈论他的作业和成绩一样。

  高尔夫球具3万起+会员费5万+教练费5万起+国际比赛每次3、5万起上不封顶,不算专业的服装鞋子帽子和营养餐,已经是每年20万打底,再加上他学校学费,每年基本费用30万。

  “如果你依然有成为专业球手的梦想,我们会一直尽力支持,但是如果单纯业余兴趣,咱们就不用满世界参加比赛,也不用顶级装备,这样你的参赛压力会减小,同时省下的费用可以为大学学费打基础。”

  “爸爸妈妈,我还是想试试在高尔夫上到底能走多远,所以我希望你们把给我的教育预算花在高尔夫上。” 儿子对我们提到钱的问题并不意外,这反而让我很意外。

  “这次跟爸爸去普林斯顿参观,Anya说她高中就梦想去美国读大学,但当时她不知道美国上大学是要付学费的,没有提前申请奖学金,被录取才发现根本支付不起学费,只好读了哥本哈根大学,直到成为著名天体学家,才以访问学者身份来美国实现她的美国大学梦,所以我知道去美国上大学非常贵。”

  Anya是丹麦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老扎克在美国比赛期间,她刚好在普林斯顿做访问学者,所以老扎克和爸爸得以顺路去拜访了她,对美国名校有了近距离了解。

  在丹麦,孩子们读高中和大学都是有政府补助的,也就是带工资上学,所以很多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孩子们,根本不知道在其他国家上大学是需要付钱的,而且是很大一笔钱,就像Anya。

  这也是我们决定现在就跟儿子开诚布公谈论费用的原因之一,这样他能尽早有心理准备,而不是在关键时刻被生活打个措手不及失去机会。

  我尽量客观不带任何修辞和情绪,以免给他带去不必要的压力:“现在你的高尔夫每年基本费用20万以上,未来6年差不多150万左右,到时候我们可能没有能力提供你大学的学费了。”

  我相信儿子已经知道花钱是有机会成本的,消费在这件物品的钱,将无法用于购买其他物品,现在花在高尔夫上钱,会极大减少他读大学可支付的学费。

  “妈妈我明白。我已经想好了:在初高中6年我会尽最大努力训练高尔夫,同时在学业上争取全优,双管齐下,应该会得到一定奖学金,实在得不到的话,我会选择学生贷款,或者去丹麦读大学,然后再找去美国做交换生的机会,那样就不用花学费了。”

  看着沉稳自信、有条不紊的儿子,我觉得花的钱物超所值:在追梦的路上,高尔夫引领他看了许多风景,吸取了大量营养,带他走上了“成长为最好自己“的路。

  如果一定要把花在孩子身上的钱看成是一种投资,那么我们期待的最大回报就是他在为自己真心感兴趣的事情拼尽全力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身体健康、品德优秀的人,也就是最好的自己。

  从起初输球就哭、发脾气摔球杆,到现在如果自己赢了,会感谢对方给自己机会一起打球,如果输了会真诚送上一句“恭喜你,打得非常好。” 这种“宠辱不惊“的淡然,也是我们看重的“投资回报”之一。

  

  老扎克对自己的教育经费有一定决定权

  那么,是不是为了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作为父母的我们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量力而为”,“以终为始”是先生和我为孩子教育投入基本原则,毕竟除了儿子的高尔夫,我们还需要生活,还有两个女儿需要同样的支持,所以从儿子决定学高尔夫那天开始,我们就做出了大致的预算,并确保这数字具有可持续性,甚至做了如果我们出现意外时候的应急预案。

  我们的家庭经济状况其实并不算太好,说自己是中产我都觉得底气不足,之所以在给孩子教育投资上比较大方,基于两点:

  我们把养育孩子的预算,都集中花在他们18岁上大学之前,并没有为日后孩子婚嫁、成家立业提供经济帮助的打算,孩子们自然也从来没产生过将来依靠父母的想法。

  这大概跟先生和我的经历有关系,我大学毕业第一天起就没花过家里一分钱,反而月月给家里寄钱,先生更是从13岁起就在业余时间打工赚零花钱。可以说,先生和我成年到现在包括结婚生子教育,没花过双方父母一分钱,所以我们都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忠诚拥护者。

  除了合理预算,理性投资教育也非常重要。

  孩子们小的时候,我也给他们报了很多文体课外班,比如他们5岁多开始学过武术、象棋、围棋、轮滑、播音主持、舞蹈、绘画等,但是因为时间精力有限,一年后就根据他们自己的偏好,只保留一两样。

  最后儿子选择了高尔夫和钢琴,女儿们则保留了舞蹈和钢琴作为特长,一直到现在都坚持并乐在其中。

  所以,我建议那些看到李昊桐赢球就学高尔夫,看谷爱凌得冠就去滑雪的家长,不如关掉社交媒体,多些时间陪孩子,帮他们发现自己真正兴趣所在,把钱花在刀刃上,确保他们将来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内深耕,既能避免跟风被“割韭菜”,又能增大“教育投资”回报几率。

  

  下各种棋始终是老扎克的爱好

  只要有机会到哪儿都会“来一盘”

  跟孩子谈论钱的时候,我觉得掌握“度”是关键,一般10岁以下的孩子对金钱数量并没有概念,他们主要是希望得到安全感,没有必要告诉他们具体数字,我一般会“比较”的办法,比如一个普通苹果手机,差不多相当于她一个月学费,一晚五星级酒店的费用,差不多相当于我们半个月的房租等。

  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先生和我都从来没使用“买不起”这句话,虽然想达到的结果就是“不买”,可是“怎样说”却会给孩子带去完全不同的认知和感受,拒绝孩子的花费要求,我们基本用以下三个理由:

  “这不在我们的计划和预算中”:让孩子明白花钱应该是有计划的,而不是盲目冲动见啥买啥; “如果买了这个,下周就不能去游乐场了” :花钱是有机会成本的,花在这就不能花在其他的了; “把钱花在这个东西上不是明智的,有点浪费” :家里已经有类似东西了,省下钱可以买其他更有趣的东西,回到上一点。 这些都可以达到“不买”的目的,但不会让孩子因为“穷”而自卑,反而能从小学会理智消费,也为日后跟他们谈论金钱打下基础。

  即使大点的孩子,比如老扎克,很多信息也是不对他透露的,比如我们工资、存款、固定资产或其他人收入、财富等。

  在谈论费用的时候,特别注意语气不用任何夸张修辞,老扎科如今在高尔夫上花费百万,却在国际赛事中没进前三,我们从来没用类似 “花这么多钱你还不赢..” 给他施加压力,而是每次都认真跟他复盘,哪里做得好,哪里有待提升,别人为什么会赢,然后再一起商量下次同级别比赛是否有必要参加 (自然主要是费用和时间因素)。

  这大概也是他从来没对高尔夫失去过兴趣,也不害怕失败的主要原因,因为他清楚“今天失败并不代表明天,勇往直前、不断进步”才是我们对他最大的期待。

  如同加拿大心理学家 Jordn Peterson 说的:“人生赢家就是那些永远不会因为失败而裹足不前的人/winner is someone who never let losing to stop them 。"

  我觉得,如果经济上勉为其难,干脆不要“投资”,如果一定砸锅卖铁咬牙支付,那就把咬碎的牙独自咽下去,因为所有的教育投资基本都是父母决定的,孩子并没有把刀架在我们脖子上强迫。

  所以,时不时提醒孩子他多“烧钱”,“学无所成”是多么可耻,把压力或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让他在内疚中前行,不是让他在达不到父母的期待下彻底崩溃,就是在某种情况下斩断父母亲情,躲得远远的成为所谓的“白眼狼”,这类事情最近几年并不少见。

  那么归根结底,孩子教育这笔帐,到底要不要算?怎么算?

  我想,如果父母把给孩子大量花钱当成“一种尽到义务、但求心安” 聊以自慰、减轻缺席孩子成长的内疚而强加给他们,从而期待获得孩子人生掌控权的话,那么自己跟自己算账就好了,没有必要让孩子成为背锅侠,孩子们也不会认同你的付出;

  如果是跟风,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我们也许应该把视线从孩子身上移开,先把钱花在提升自己上,不要连起跑线在哪儿都没弄清楚,就拉着孩子盲目瞎跑,还表功跑得多辛苦,强迫孩子感激自己无效的付出;

  但是如果我们了解自己所处的大环境,清楚自家真实经济状况和能负担孩子教育支出的上限,提前设置好“投资回报“的合理期待,和能承受的最大“投资失败”风险,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后记

  在谈话后新学期开学两周里,老扎克做了三件事:

  1,认真了解每个科目成绩的考核办法,国际学校考核不靠期末一次考试结果,而是整个学期的综合,比如生物学考核是这样的:平时小考成绩占20%,作业及时准确占20%,实验20%,团队项目20%,环境教育10%,最后期末考试成绩只占10%。

  这样就给学生成绩偶尔“不尽人意“ 预留了空间,即几次成绩不好,不能决定学期最后学分,所以老扎克立下目标:初中三年所有科目满分,这样高中可以减免学费,而这个目标并不遥不可及。

  2.初中课程比小学紧张很多,上课时间由小学的8:00-13:00 变成了7:30-15:00,放学后还有选修课,作业量也增大,可用于支配的业余时间非常有限,所以考虑再三,他决定退出学校足球队,以确保高尔夫训练时间。

  

  老扎克忍痛退出学校足球队

  3,他跟高尔夫球会管理人员咨询,等他年底满13周岁时,可不可以帮打理球场的草坪赚取零花钱,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他一直琢磨如何不浪费时间还能赚零花钱,就想起他在丹麦的一个球友帮球场打理草坪,因为高尔夫草种类繁多、形态性格各异,打理要求非常高,不同草在不同气候下展现的不同特性会决定球的走向,所以懂草,对高尔夫球手非常重要,如果能跟专业人士学会管理草坪还能赚取零花钱,对于老扎克来说,绝对是一举两得的美差。

  所以我觉得跟儿子直接谈论他教育的花费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本文授权转载自菁kids北京(ID:Jing-kids),北京国际教育和社区资讯首选中文平台,带你了解京城国际学校,探讨择校、留学、中产家庭生活方式。

  -End-

  更多留学教育资讯FindingSchool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