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不停课、魔鬼式训练,这些“小编”在上海封闭式教学,“白纸生”也很出戏
利用别人度假的时间来写戏编剧,这些戏剧“小编”一点也没有虚度这个超长黄金周。当校外人士享受国庆假期时,2023第八期上海学校“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不仅不停课,而且继续魔鬼式训练。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编剧学教师团队负责人、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军带领工作坊教学团队,与来自上海市中小学校、基层文化机构、在校学生等近70名学员,齐聚上戏大学生创新创业松江孵化基地,开启这期工作坊第三阶段的封闭式教学,对学员作品进行交流与评析。
陆军教授笑言,“在任何一个中小城市、任何一个时间段,随意截取一二十名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路人,进入编剧工作坊,按照教学要求学习十天半个月,我可以保证他(她)能写出戏来,甚至有可能写出一个较好的戏来。”
这一戏苑剧坛的“奇迹”背后,有一套良方妙招。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工作坊在总结上海戏剧学院数十年编剧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将编剧专业四年大学本科教学中的编剧理论与技法的核心课程浓缩提纯为“百字剧”“千字剧”“万字剧”剧作法的训练模式,让受训学员在短期内把握编剧技术的精髓,在原有基础上有效梳理和提升自己的创作技能与人文素养。
作为上海市文教结合资助项目,被誉为剧作者摇篮的“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此次由上海市学生戏剧联盟、上海校园戏剧文本孵化中心主办,在今年暑假末期8月26日就启动了新一期课程。与听听讲座、可记可不记的“讲座型”培训不同,“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的每个学员都要“真刀真枪”,现场写作,当堂评析,见证“奇迹”。
整个培训期间,每一学员需提交近十项作业,这样的高压强度也“吓”跑了不少报名者;而坚持到“奇迹”诞生之时,人数占半的零戏剧基础、零创作经历“白纸生”,经过集中学习,不仅学会写戏,还能写一出好戏。
迄今为止,学员创作的一批剧作在全国各地上演,分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剧本扶持工程资助、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以及全国各省市相关项目资助,多部剧作在国家级刊物《剧本》月刊发表。
这次工作坊预计10月底结束,分为集中授课、命题创作、评析修改、汇报展演四个阶段。在9月刚刚结束的命题写作阶段,工作坊将学员进行分组,各组配有一至二名老师对学员们进行千字剧的创作指导。千字剧训练分为三关,每一关下设3个戏剧情境供学员们进行选择性创作。
其中,第一关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意在训练学员们在创作中借助“前史”力量展开冲突的构思能力;第二关是“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训练学员们不再依靠“前史”,而在限定情境下围绕一两个日常小事,锻炼构筑惊心动魄戏剧情境的创造能力;第三关则是“无事生非”,完全是对学员们想象力的一次严峻考验。
在接下来为期四天的交流评析课程中,各组指导老师推选出3至4部千字剧作品,由学员们进行剧本朗读,由指导老师进行点评与分析。针对每一位学员的作品,工作坊教学团队的指导老师们在命题元素的运用、人物情感的挖掘、戏剧场面的铺陈、剧作立意的设计等方面给出具体专业的修改建议。
大学生创新创业松江孵化基地的教席上,学员们手捧自己原创的剧本,你一言、我一语,代入情境,带入情感。陆军认为,剧本朗读是戏剧创作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一部戏剧作品成功搬上舞台前的必要准备。
学员们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创作阐述,以及朗读、聆听其他学员的作品时,不仅深切感受戏剧语言之美,直观体会剧本的行动性,还及时获取观众对剧本的反馈并对剧本进行完善,有助于在日后创作中正确使用编剧技法,真正让戏剧作品从“案头”走向“场上”。
编剧工作坊自创立以来,已在上海戏剧学院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高级编剧进修班行课多轮,并先后在浙江、江苏、湖南、重庆、云南、四川、甘肃、广西、吉林等省市的文化部门推广。工作坊也是陆军教授主持的上海戏剧学院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编剧专业研究生项目的教学主干课,曾连续5年指导哥大研究生创作12部剧本,并全部搬上了上海舞台,被哥大学生誉为创造了“一个难以置信的教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