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老大们“卷向”新能源!
“如果有一天,人类社会彻底不用石油了,那石油公司该何去何从?”
“时代的车轮呼啸而过的时候,甚至不会给你时间告别。”截至目前,世界已经有二十几个国家宣布停售燃油车时间表,对于石油石化公司来说,前方的路已经暗流汹涌。国内几大石油石化央企集团已经放下了“油老大”的姿态,纷纷“卷向”新能源。
中国石油赌上充换电
中国石油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并不晚。国际能源网(微信公众号:inencom)查询发现,早在2000年6月,中国石油已经成立了中国石油华北(北京)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涵盖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等方面。
但中国石油在新能源领域的进展速度并没有预期那么快。虽然人们可能看到中国石油在做一些分布式光伏项目,也在布局加氢站、地热等领域。但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石油的光伏发电装机集中在销售公司,一般是规模比较小的加油站,虽然也有油田在做光伏项目,但数量并不多。直到2021年,中国石油中国石油新增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才达到350万吨标准煤/年。
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至此,国内开始出现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概念。
2021年11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印发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清单的通知》,公布了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清单,项目涉及内蒙、青海、甘肃等18个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总装机规模达97.05GW。但是在最初的风电光伏大基地项目中,中国石油没有抢到一星半点参与项目的机会。
直到今年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清单公布,人们才看到属于中国石油的风光基地的名字。在这些清单中,业主为中国石油的项目有:内蒙古境内的鄂尔多斯苏里格“风光气储氢”一体化示范项目、甘肃境内的长庆油田油气田区域50万千瓦风光一体化基地项目、青海省境内的中国石油青海油田格尔木100万千瓦风光气氢项目。
这三个项目的装机容量分别是300、50和100万千瓦,总装机达450万千瓦。至此,中国石油在大型风光基地建设方面才有了一定的筹码。
中国石油旗下油田众多,其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油气田多处于风电和光伏发电优质资源地区,可以就近消纳清洁电力。
大庆油田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新能源联合研发中心揭牌
油气田企业自备电网基本都能覆盖新能源项目所需,拥有更多油田单位的中国石油具备开发大型风光基地的优势。大庆油田甚至还成立了新能源研究院,专司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等相关工作。
手握450万千瓦新能源大基地项目的中国石油现在谈实现转型还有点为时尚早。
根据中国石油总经理侯启军所讲:“中国石油制定了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持续加大清洁能源生产供应和节能减碳力度,加速建设化石能源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低碳能源生态圈’,积极推动向“油气热电氢”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转型”的目标,以该目标作标尺看,中国石油的新能源转型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根据中国石油日前发布的《2022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石油累计建成加氢站(综合服务站)只有35座,根据中国氢能联盟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氢能总产能为4882万吨,建成加氢站358座。由此可见,中国石油在加氢站的布局甚至不足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
而对比中国石油在充换电领域的发展,加氢站的建设速度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国际能源网(微信公众号:inencom)了解到,2022年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521万台、换电站1973座。而2022年中国石油充换电站全算上只有416座,其市场份额甚至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中国石油在销售端有数万加油站,这些加油站的资源在未来油车禁售后该如何转型才能维持中国石油销售端的业绩增长?
答案不言而喻,因为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增长迅猛。国际能源网(微信公众号:inencom)获悉,今年8月纯电市场销量48.5万辆,同比增长了31.7%,插电市场销量19.8万辆,同比增长73.1%。截止到8月底,2023年的纯电市场累计销量289.9万辆,插电市场累计销量133.6万辆。
2022年充电桩运营十五强
如此庞大的市场,中国石油怎会放过?但其实充电桩市场的竞争格局早已初见规模,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一众大咖几乎锁定了充换电领域的大部分市场,此外还有蔚来汽车在换电领域强势崛起。中国石油此时下场进入充换电基础设施的角逐中,确实有点晚。
于是中国石油选择了普天新能源,目的显而易见,就是借助普天新能源在充电基础设施领域的优势,在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为此中国石油也下了“血本”,此次股权转让的挂牌底价近15亿元。
中国石油之所以选普天新能源,是因为普天新能源属于央企中国普天旗下的公司,从主营业务角度看,这家公司的主业在通讯而非能源领域,与中国石油基本排除竞争关系,而像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这样的央企,地位和资金实力雄厚,与中国石油同属于大能源行业,而且这两家公司在充换电领域的地位已经不需要像中国石油这样合作伙伴介入,其发展也会很好。普天新能源却是处于次头部的梯队,借助中国石油可以在市场份额上有提升空间,这也是两家公司可以合作的深层原因。
在完成收购普天新能源后,中国石油方面透露,未来3年,中国石油将抓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窗口期,完成充电桩业务在全国的战略性布局,力争成为充换电头部企业。
中国石化要做“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与中国石油的发展略有不同,中国石化发展新能源的角度早已锁定在氢能领域。中国石化的目标是——做“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中国石化规划布局油氢合建站、加氢站1000座,力争建成50万吨/年非化石能源制氢能力,五年累计绿氢产量超过百万吨,结合氢制造、氢储运、氢应用优势,在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两个领域发力,绿氢年减排二氧化碳1000万吨以上。
中国石化加氢站
中国石化执着于发展氢能与其自身条件有着密切的关联。石油炼化是目前氢气应用最大的板块,全球每年因此消耗超过4,000万吨氢,约占氢气总需求的42%。
此外,氢在工业领域的其他用途还包括合成氨以及甲醇制备等。中国石化首先是炼化大户,中国石化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炼油企业之一,自然也是炼油用氢的第一大户。中国石化还是我国最大的合成氨企业,2021年合成氨销量超过320万吨,比排名第二的中国石油合成氨销量高出两百多万吨。此外,中国石化2022年合成甲醇产能约为600万吨,在业内也属于甲醇生产大户。
由此可见,中国石化选择发展氢能,更多层面是出于自身业务的需求。不过中国石化布局氢能也可以看做是为未来燃油车退市后做的一点积极准备。
当前仅仅靠加氢站实现盈利非常难,油电氢一体化综合服务站成为大部分企业的选择。中国石化的加油站数以万计,这些加油站在燃油车退出历史舞台的那天作何转变?中国石化赌上了氢燃料电池车的这条路。
中国石化在氢能的布局是全方位的,从制氢端看,前不久在新疆投产的库车绿氢项目,自2021年11月30日正式启动,到今年6月30日实现一次性成功顺利产氢,到8月30日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历时近两年,总投资近30亿元。国际能源网(微信公众号:inencom)了解到,中国石化新疆库车项目共配备52台电解槽,每台1000标立方/小时,电解水制氢能力为2万吨/年。
这个数据是福岛氢能研究场的43倍,和西门子的近15倍!而福岛和西门子两家制氢厂此前在全球制氢产能排在前两名的位置。
除了在制氢端,中国石化占据制高点,在储运端,中国石化也有精心准备。
这里不得不提到2022年冬奥会氢能火炬的应用场景。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首棒火炬手李佳军与希腊运动员安东尼奥交接使用的火炬,就是由上海石化碳纤维制成的。
2022年10月10日,我国首个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第一套国产线在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碳纤维产业基地投料开车,并生产出合格产品,标志着大丝整碳纤维储氢开始工业量产。
中石化“巴陵—长岭”氢气输送管线现场巡检
除了小规模、短距离运氢,如果是大规模、长距离,还是要靠管道运输。利用已有天然气管道运输“掺氢”的天然气,在接受端再进行分离。中国石化洛阳炼化济源—洛阳的氢气输送管道全长为25km,年输气量为10.04万吨。
中国石化在氢能领域的技术研发成绩斐然,国际能源网(微信公众号:inencom)查询公开数据发现,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全球公开的氢能产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进行统计排名。中国石化以708件专利位列第一,远高于其他企业;中国石油、中海油分别以106件和38件位列第12名和第38名。
今年5月5日,由国资委指导、中石化牵头成立了氢能产业链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简称“专咨委”)。专咨委将按照“主体支撑、融通带动”原则,着力推动国内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中国石化马永生在香港业绩发布会合影
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在2022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曾表示:“公司积极持续推进能源转型发展,加快发展以氢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业务。聚焦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两大领域,大力发展氢能一体化业务,努力构建规模最大、科技领先、管理一流的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中石化显然已经成为国内氢能行业“探路者”,其每一个行动都可能为氢能产业未来的发展带来巨大改变。
今年2月16日,中石化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风电光伏融合绿氢示范项目启动。该项目总投资57亿元,年可制绿氢3万吨、绿氧24万吨,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
另外,中国石化还计划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建设绿电制氢项目,并通过400公里的管道,将10万吨/年的绿氢,输送至燕山石化。
上述项目投产后,中国石化距离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的距离会更进一步。
当前中国石化成立了十几家新能源公司,除了布局氢能业务还有风电、光伏、地热等不同的新能源类型。主抓氢能的同时还兼容并蓄,未来即使不卖石油,依然能坐稳业内“头把交椅”。
中国海油:借助海上风电乘风破浪
中国海油作为三大石油公司中比较特殊的存在,是中国海油没有陆上油田,其业务布局集中在海洋石油领域。正因如此,中国海油在海上风电领域也有独到之处。
2020年9月,中海油首个海上风电项目——中海油江苏300MW海上风电项目成功并网。
2021年2月4日,中海油首席执行官徐可强表示,公司第二个海上风电项目已于 2020年4月获得开发权。该项目位于广东汕头,总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2022年3月23日,三峡集团、上海绿色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中海油融风能源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上海金山300MW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
2022年10月28日,中海油启动海南CZ7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一期600MW风机、塔筒管桩、海缆等采办……
2023年5月20日,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电网。这是我国首次实现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直接为海上油气田群供电,标志着我国深远海风电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海上油气开发进军“绿电时代”迈出了实质性的关键一步。而主导这一切的就是中国海油这家石油公司。
近年来,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迅猛,由于海上风电项目海洋空间利用较多,近海项目平均离岸距离已接近峰值。也就是说海上想要发展风电必须要向海洋深处迈进。
深远海相比近海风速更大也更稳定。据统计,全球80%以上的风力资源都在水深60米以上区域,且深远海海风力资源比近海质量差不多要高出20%以上。以我国东南沿海为例,沿海地区平均每年风力发电可利用小时数约为3500~4000,而在远海等效小时数在4500以上。
海上风电的类型
新能源大基地项目的海上大基地想要继续增加,深远海风电是必经之路。截至目前,我国共规划布局41个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预计总装机容量290GW,是近海的三倍。
在中国海油之前,共有4位国家队选手涉足漂浮式海风:
三峡集团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2021年建成抗台风“三峡引领号”并网发电。
中国海装联合中国船舶集团等企业单位,2021年建成国内首台深远海浮式风机“扶摇号”。
中国电建2022年投建万宁230亿元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预计2025年并网。
中国广核则暂时投身国外,参投法国相关项目。
中国海油观澜号横空出世,让国内深远海海上风电的入局者又增加了一位重量级公司。
中国海油主导的“海油观澜号”是国内首个工作海域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上、水深超过100米的浮式风电平台,也是全球首个为海上油气田供电、海域环境最恶劣的半潜式深远海风电平台。
中国海油研发“海油观澜号”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自家海上油田供电使用。“海油观澜号”年均发电量可达2200万千瓦时,相当于3万中国人一年的用电需求。这座海上风电平台所发出的绿电一年可节约燃料气近1000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900吨。
在陆地上几乎没太多发展机会的中国海油凭借海上风电成功出圈,与此同时,“海油观澜号”还可以组合其他业务板块发挥组合经济效应,如结合光伏、海洋养殖、氢能等。在“海油观澜号”的浮体平台上安装光伏板,平台中间取部分空间作为养殖区域,将形成“以渔养电、以电养鱼”的发电新模式,实现了风、光、渔融合,推动中国海油海上勘探平台实现绿色生态。
“海油观澜号”的横空出世,给中国海油的新能源转型之路带来了新机遇,成为新一代海上风电的霸主,对于中国海油来说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据统计,中国海油拥有固定式海上平台259座,浮式FPSO或单点系统17座。这些油气平台和人工岛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达到或临近20年的设计退役年限。
到2040年,国内海域将有约81个油气田进入停产退役阶段,涉及164座平台。利用现有平台,以及输气管道,可以将风电转换成其他便于运输的化工品,如氢气、氨等,中国海油拥抱新能源只是时间问题。
不久之前,中国海油还建成了我国首个海上油田群储能电站。该电站由2套2.5兆瓦的风冷储能系统组成共11200块电池单个集装箱重量约56吨总储能量10000千瓦时。
中海油海上油田群储能电站
储能电站配合涠洲光伏电站,让新能源发电上网功率更稳定,减少输出波动对电网的冲击。
中化集团和延长石油不甘落后
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已经在新能源领域有了各自的重点抓手,除了三大石油公司,中国中化和延长石油也是国内另外的石油石化集团,虽然规模不及“三桶油”,但也是国内油气行业的中坚力量。这些公司同样也在谋求转型。
今年3月10日,由中国中化部署、中国中化旗下子公司中化能源出资、中国中化旗下子公司中化石油销售负责初期孵化的中化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这是中国中化在河北雄安新区成立的首家新能源相关业务的子公司。该公司以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业务为基础,在氢能、光伏等多领域开展业务探索。
延长石油旗下氢电连供
延长石油则在氢能领域取得非常重大的突破。今年8月31日,由延长石油所属燃气集团新能源公司所属新港公司投资建设的模块化氢能热电联产示范项目投运,该项目的PEM制氢系统顺利产出合格氢气并成功发电。
国际能源网(微信公众号:inencom)获悉,延长石油计划抢抓氢能产业发展机遇,结合现有产业布局,聚焦氢能产业链制储运用环节,积极推动加氢示范站、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等示范项目落地运营,形成一套以氢能为核心的制氢、储氢、掺氢、发电的“闭环式”绿色能源产业链,加快形成天然气与氢能产业深入融合发展生态,助力陕西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至此,国内五大石油集团都已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凭借这些突破,五大石油公司能否实现华丽转身,一切都需要时间去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