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

  文/王清坤我在高中读书时的校长——杨洪智先生,于2008年11月5日驾鹤西去。在其离开近15年的时间里,我时常想起那段艰苦的读书时光,也经常想起与他相遇的点点滴滴。上个世纪80年代,我就读于无棣三中。记忆中的老校长头顶微秃,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他穿着简朴,一件灰色的中山装上衣,青色的裤子,黑色的布鞋,就是他的日常装束。当时做学生的我和老校长接触并不是很多,但有几件事至今难忘。那是1984年,无棣县教育局举行高中秋季篮球比赛。在县俱乐部举行的我校和县一中的那场冠亚军决赛,我们以3分之差败北。当时每个队员都懊恼到了极点,总觉得憋着一口气。在返校的客车上,大家都垂头丧气,总感觉愧对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令人意外,我们下车后刚走到学校大门口,老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已站在大门口迎接我们,并和我们一一握手。他面带笑容,和每一个队员握手时,都会说一声:“你们辛苦了,谢谢!”这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就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还有一次,学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我清楚地记得那次大会是在我班教室前开的。在会上,老校长的讲话让我记忆犹新:“要想成才,首先学会做人;只有学会做人,将来才能够成才。”“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他的教诲,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中,并成为我一生践行的行为准则。当时,学校的田径场是东西方向,老校长总是站在田径场的南面,面朝北监视我们的纪律情况。有一次,在田径场西南角那片小杨树林旁,我随手扔了一块窝头,老校长把我叫到他的跟前:“要节约粮食呀,怎么能这样做呢?”严厉的批评中包含着关爱,他就如一位睿智的长者,监督、引领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参加工作后,我曾去看望过他,那时他的身体已不是很好。犹记他躺在躺椅上,头发稀少,面容憔悴,看上去苍老了不少。当时,他见到我非常高兴,不停地询问着我的工作情况,我一一作了回答。他听后,不住地夸我干得不错,并鼓励我干工作一定要脚踏实地。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夫人赵老师还能叫出我的名字。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老校长高尚的灵魂时时刻刻召唤着我:永远热爱生命,永远不负生命之光。如今,老校长那慈祥的面容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他那谆谆的教诲也时时回响在耳边。那段读书生活虽然艰辛,但在老校长和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下,我们不仅扎实地学好文化知识,还磨炼了毅力,增长了才干,收获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和生命启迪。尤其是在现实与理想出现巨大失衡的时候,每每想起老校长的训导,我就会扬起生活的风帆,充满自信地去克服困难,迎接人生的挑战。白驹过隙,弹指一瞬,不知不觉,我参加工作已36年有余。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没有出现精神上的陷落;无论何种境遇,我都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无论时光如何更迭,我都会在现实生活中追寻生命的真谛,寻找生命的价值,追求生活的充实,同时,一直在为教育事业无怨无悔地付出着、奉献着。电影《寻梦环游记》的台词确实让人深思与共情:“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遗忘才是最终的告别,请记住你爱着和爱过的人。”此刻,用拙笔写下这篇纪念的文字,以致敬我的先生。永远感念。作者简介:王清坤,男,生于1965年9月,1987年7月毕业于滨州师范专科学校,高级教师,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曾任滨州市无棣县乡镇中学校长、县教育工会主席等职务,现任县第一初级中学党支部副书记。作品散见于《滨州日报》《鲁北晚报》《烟台日报》《无棣大众》,“人民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滨州网“大平原”“胶东散文年选微刊平台”等媒体。散文入选《胶东散文十年作品精选(2013-2023)》。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