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出45个医务社工服务项目,患者将如何获益?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邱越 实习记者 乔芮)10月16日,北京市卫健委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2023年北京市医务社工多元培育服务项目工作启动,最终确定了包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癫痫患者共同照护服务项目”、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器官移植领域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实践探索”等45个不同病种、不同人群的医务社工服务。以器官移植医务社会工作为特色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于2022年率先在器官移植领域探索社工模式。此次通过审查的“器官移植领域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实践探索”项目,现已运行近一年。“医务社工可以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经济和心理负担,减少医疗资源占用等方面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社工部负责人张蕾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器官移植中心相关临床专科,专业的医务社工每天都会去查房,跟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建立关系与信任,寻找、识别、评估不同患者的问题和需求,通过社工的专业技能加以解决,与医疗服务形成良好配合,为患者提供帮助。6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相关临床专科的社工与患者合影。受访者供图“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患者,一般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心理需求,医务社工则弥合了传统医疗团队在情感照料上的不足。”张蕾介绍,经济负担较重也是器官移植患者的困扰之一。社工还会发挥专长,从社会上链接优质的公益项目,帮助患者和家属寻找到合适的公益救助资金,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负担。今年8月,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探索医务社工在专病特色“双心”门诊中的服务模式。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邵丽颖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在临床中,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疾病常常并存,对该类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与治疗,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邵丽颖介绍,“双心”门诊医务社工项目中,医务社工接受过冠心病相关知识培训后,被纳入专病特色门诊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里来,共同进行“双心”慢病管理与专业诊疗。“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社工,不仅拥有专业的沟通方式、心理疏导技能,还能够从更广泛的视角关注到患者的生活环境、社会支持系统等,可以在‘双心’患者的心理干预方面提供重要支撑,也能改善社区工作人员人力不足的现状。”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市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101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54家,较2019年增长184%;全市共有医务社会工作者306人,其中三级医疗机构194人,较2019年增长131%。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