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讲授法律史,也是专工程派的大青衣!
原创 华政斜杠“青椒” 华东政法大学
一名大学老师
一位京剧爱好者
在讲台上循循善诱
在戏台上响遏行云
他是邱唐老师
自幼爱好京剧,专工程派大家
唱念做打,是绝姿青衣
将戏曲与法律历史教学融合
底蕴深厚,做创新课堂
他兼顾职业与爱好
于戏曲中精进沉淀
用“戏”良苦
哺育桃李芬芳!
教育人生
归属感与传承的惊喜
邱唐作为2008级校友,在华政园度过了本科四年。
之后北上南下,分别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几经寻觅,他又回到上海,回到亲切的华政园,成为一名老师。
谈及回华政任职的原因,邱唐毫不犹豫地给出他的答案——有归属感。
回华政面试时正值五月,春意盎然,万物生长。
邱唐在明珠楼前看到学生身着华政红整齐排列,在台阶上高声吟唱着“芳草地,红砖墙”,身侧是独属华政园的红墙尖顶,与青春身影相互应衬。这一幕,让邱唐的归属感油然激荡。
“当时我心里就有强烈的感觉:我一定会回华政。一想到我的老师、前辈曾给我帮助与温暖,我总会生出一种当仁不让的华政人骄傲,或者说有一种华政人的担当、一种主人翁的感觉。”
本科经济法方向、硕士税法方向,几番转折,博士时期的邱唐选择在法律史领域拓展深耕。从小邱唐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也在汪洋书海中逐渐积累起深厚的中国古代史知识。
《中国法律史》是邱唐在法律学院所开设的专业课。同时,邱唐还开设两门选修课,分别是《中国法律思想史》和《中国历代名案导读》。
邱唐认为,整个法律史的研究,重点在法律思维与人文关怀的培养。学者如果只关注文字上的法律是不够的,还要深层思考:法律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在纸面上是什么样的?落实到社会生活中又是怎样的?这也就是法律实践的问题。
进一步追问,法律为什么会生长成这个样子?法律形成的背后一定有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去支撑它,去引导它,这就是法律思想的问题。
在课堂上,邱唐有意引导学生做大法史研究,也就是不仅要从法律规范、法律制度的角度认识、学习和研究中国法律史,还应关注法律实践、法律思想,甚至是法律意识、法律观念与法律文化层面的问题。
因此,《中国法律思想史》这门课就是来补充原本法律史或法制史课堂上来不及涉及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层面的内容。而《中国历代名案导读》则是让学生关注并探索传统法律规范之外的、传统中国的固有法运行模式。
邱唐希望打造一个“一机(法律史必修课)两翼(思想史与案例课程选修课)”的本科“大法史”课程体系。
让邱唐最开心的便是在选修课堂上看见必修课的学生,这说明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激发,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同样会给自己带来成就感。
京剧人生
自然地热爱、长久地坚持
对于戏曲的热爱,用邱唐的话来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行为”。
很多人穷极一生都在寻找热爱,而邱唐自幼时便叩开了京剧大门。邱唐在小学看电视时偶然听到京剧大家李世济老师在《锁麟囊》中的“春秋亭”片段,他一下子就被这独特又悦耳的声音吸引。这一刻,邱唐与戏曲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在华政就读时,邱唐有了一个平台去学习京剧,但当时并没有系统地学习,也没有很专业的服化道与设备来辅助表演,更多的是“为爱发电”。
一次,沃原剧社要演出巴金先生的《家》,其中有一段戏中戏的场景。沃原剧社社长找到邱唐,希望他能够去演出。戏中戏,唱并不是一个难事,但选倒成了一个难题。
剧情设计是主角们过年找了一个戏班子唱堂会,过年唱的戏不能太悲凉,要喜庆。但《家》的主基调并不是喜庆,它讲的是一个封建家族走向灭亡的故事,这需要在戏曲里有所暗示和表现。
邱唐最终选择了《春闺梦》:三国时期军阀混战,丈夫王恢被征入伍,最终血染沙场,但他新婚三日的妻子却不知情,还在家中思念丈夫,困倦做梦,梦到丈夫归家,正所谓“可怜河边无定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一折“梦境”,表面上看是喜剧,夫妻团圆,但实质上却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故事,很符合《家》原本的基调。虽然在欢乐地过年,祥和幸福,但整个家族分崩离析的悲剧已经注定。通过戏剧间的契合,将氛围和情感都烘托出来。
这是邱唐第一次在台前唱戏,这一次合作也让邱唐产生了创立一个传统戏剧社团的想法。他希望在社团里能够以纯京剧形式演出,而不是仅以戏中戏的形式展现。
这,就是后来的华政戏剧社。
邱唐一手创办了戏剧社,同时与沃原剧社形成长期合作,互相加花,话剧里面加京剧也成为当时沃原剧社的剧目特色之一。
在台湾读博时,邱唐有幸结识了有“关外京胡圣手”之称的著名京胡演奏家、戏曲教育家宋士芳老师,于是他开始系统地学习京剧。
宋老师原是黑龙江省京剧院的首席琴师,当代剧坛最负盛名的京胡演奏家之一,与上海的尤继舜、北京的燕守平并称“北燕南尤关外宋”。
虽然没有一个正式的拜师场合,但宋老师在邱唐身上倾注了很多精力,四年里每周两次为他吊嗓、说腔,从未间断。
邱唐说,过去京剧行讲徒弟要在师傅跟前“熏”,他是真真切切在宋老师身边熏染了整整四年。
一直以来,邱唐在京剧学习上孜孜不倦,即便是离开台湾也一直在练习,努力保持自己的状态,回沪以后他几乎每年都会参与京剧演出。
回到上海后,邱唐加入了上海市律协京剧社,多次在有“远东第一大剧场”之誉的天蟾逸夫舞台以及白玉兰剧场等地演出《荒山泪》《江姐》《锁麟囊》等程派经典曲目。
融合艺术
法律与传统戏剧的碰撞
法律与京剧,这二者听上去像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但中国法律史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一座历史桥梁,并且戏剧的创作大多来源于生活,这样的基础下,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不显得突兀就成了值得考虑的问题。
邱唐的课堂上有几个经典例子,一个是学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邱唐就会给学生看《鱼肠剑》,也叫《刺王僚》。
其中有一段唱词:“列国之中干戈厚,弑君不啻宰鸡牛”,表现出臣以下犯上,以臣弑君现象的频繁,这个细节很直观地给学生展示了开始遭到破坏的春秋中晚期,周礼体系下的等级秩序。
讲到两汉刑制改革,墨、劓、剕、宫、大辟这样以肉刑为主的旧五刑是如何逐渐发展成笞、杖、徒、流、死新五刑体系,有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就是缇萦上书救父。
这时,邱唐就会给学生看《缇萦救父》。“比起一味地输出语言,通过戏剧方式能更直观、生动地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情节以及刑制转变的过程。”
女主角缇萦写一封血书时,一边写一边唱:“淳于缇萦叩恳君王:妾妇为令在太仓,爱民如子教育有方。不幸染病卧床上,门下之人起不良。理当妾父把刑领,怎奈他年迈人身体未康。情愿舍身为官婢,以赎父罪入教坊。万岁仁慈圣明主,赦却罪臣免祸殃。”
一段二六转流水的唱段,把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楚,在此基础上再给学生讲刑制改革的内容、影响和背后的动机,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邱唐说:“在这些重要的法史转捩点上,利用戏曲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效果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是很好的。”
近代戏曲可以研究清朝中后期至民国时期的很多法律观点、法律意识、法律文化等问题,从当时最流行的一种艺术形态去观察。
尤其是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例如婚姻、继承、领养、收养等关系都可以从京剧里看到一些端倪,很多京剧的剧本都可以反映一定的、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
譬如史学大家顾颉刚先生就曾指出,传统京剧《四郎探母》表现的不只是宋辽之间的国家大事,更是京城旗人的市井生活。
邱唐认为当代大学要重视学生的美育教育。对于不研究中国法律史的学生来说,介绍京剧也是一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追忆民国时期,当时大学生往往以“一笔书法,两口皮黄”为傲,人人会写很漂亮的毛笔字,人人会能哼两句京剧,这就是一种美育。
京剧是一个综合艺术,台上如何表演,声腔如何表现得圆融流丽、动听委婉,衣服、头饰的搭配与妆容的设计,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审美品位。
他坦言:审美品位的提升,对于整个学习生涯也是有莫大裨益,最显见的例子就是写论文。审美的提高能帮助我们在论文形式、标题设计、文章排版上做得更好。
不一定是京剧,只要是能接触到艺术,接触到美好的东西,都是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和能力的一个重要路径。
没有什么表演是“高雅艺术”,真正的艺术是雅俗共赏的,真正的艺术家也不会标榜自己的“高贵”,所以大家都可以来接触艺术,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
斜杠青年
社会进步的表现
“斜杠青年”一词在如今的讨论度非常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工作,有自己热爱的东西,并且会付出时间精力在自己热爱的东西上面。
邱唐认为:“斜杠青年这一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大家的选择度、自由度越来越高,更有机会接触和拥抱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再会为自己固有的一种身份或者职业所束缚。这是我觉得这个时代精彩的地方。”
生活不应该只有一种固定模式,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去开拓不一样的人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生活多彩而美好
人生精彩且缤纷
愿我们都能找到热爱的东西!
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文|戴兆敏
审稿|陈心语
原标题:《他讲授法律史,也是专工程派的大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