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
艰难前行的农村义务教育
自1995年起,基层教育收费风开始愈演愈烈。弱小的乡镇财政无法满足农村义务教育的需求,政府向农民征收教育费用成为常态。在农村,许多学校是农民自己建起来的,但令他们尴尬和无奈的是,他们的孩子,仍然不能顺利就读——许多家庭为供孩子上学,终年生活在贫病之中。
1998年,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风行大陆,为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教育,刻下了一个深切的注脚。 办学不均衡,乱收费屡禁不止
在教育规模迅猛扩大的背景下,教育不均衡现象开始凸显。“重点学校”成为学生家长们最头疼的事情。只要到了升学期,大家打破脑袋往里挤,有人哭,有人笑,有人争,有人闹。重点学校,像一个个“小巨人”,正大光明地霸占了本来就稀缺的教育资源。
与此同时,另一个名词也慢慢出现:择校费。“费”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人民的不满也随之升温。 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城市居民激烈地竞争着教育资源,在城市的角落里,另一群人也在寻觅着上学的机会,他们是农民工子弟。比起城里的孩子,他们的求学路显得更加艰难。
在一些城市,农民工子弟要想顺利就读得凭“四证”,但对农民工而言,“四证”要齐全很难。在一些城市,虽然有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可是他们的命运仍然多舛,有的被政府停办,有的被市民封堵,农民工的孩子要想和当地学生一样享有平等享有教育资源,难! 民办教师——西部教育的脊梁
随着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发力,东中部地区的民办教师几乎不复存在。但在西部,还有许多民办教师存在。 2005年,甘肃省渭源县委副书记李迎新含泪上书教育部。从他的报告中我们得知,渭源县600余名乡村代课教师每月仅拿40元到80元不等的工资,部分代课教师这样的工资已拿了20年!
民办教师是贫困农村的教育支柱,如果失去他们,这些地方的义务教育将崩塌。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地方,因为代课教师不满严重的同工不同酬而辞职,并致一些教学点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