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寻找文化传承的“密码”
今年4月至6月,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承办的“2019《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面向全国大中小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歌曲”“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和“校园古体诗词原创作品”三项征集活动。
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各地涌来众多作品:校园足球歌曲征集了全国284所学校/单位的331首歌曲,传统文化公开课征集了999所学校的1373个作品,校园古体诗词原创作品征集了1039所学校的1万多件作品。
近日,这三项征集活动的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纷纷表示,“非常震撼和感动”“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随着交流会的深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发现,真正让人震撼的不仅是作品的数量之众,也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品背后那些由一线教师娓娓道来、深深扎根于每个课堂每个操场上的传承故事,真正让人感动的是那些耕耘于课堂上的“传承者”。
艺术体育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教育
“书法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容易使书法课沦为技法课。书法的传统技法如何与文化结合是一个难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云志功在点评一节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时说。
云志功推荐的这节公开课来自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公开课的名字叫“书法:共话端午节”。书法老师与语文老师同上一节课,是这节课的特别设计,“书法老师讲文字发展过程,语文老师讲文化内涵,书法技法和文化在一节课上很好地融合了。”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教研室教授余开亮指出:“不要把艺术体育教育变成简单的技术和技能教育。”在校园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多是要有情感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热爱它,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问题提出来了,如何破解呢?
“要厘清泛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知名作家、资深教育媒体人解淑平说。当前,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出现一股“传统文化热”,网络上也出现一些与此相关的视频,很多家长会把它当做给孩子的学习资料,“这里存在一个良莠不齐的问题,甚至有些视频还会产生误导。”
专家担忧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会流于技法的时候,一线教师给出了非常“接地气”的解决方案。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五小学是一所由3所村小合并而成的学校。“学校建校起点很低,很多老百姓舍近求远,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其他学校读书。”该校校长吴璀说。
如何在这样的学校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一直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如果学校只能精心打造一个地方,那就是图书馆,如果学校教育只能办好一件事,那就是推进阅读。”吴璀说,在用阅读连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渗透到真实生活情景中去。
于是,“阅人、阅书、悦事”课程开展起来了。现在,这所学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孩子的审美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老师和家长也都成了受益者,远离的孩子也回归了。
传承不是简单的重复 更是创新和超越
在进行校园古体诗原创作品交流的时候,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的几句话引起了专家的激烈讨论。
“我特别想说几句外行话,在守正创新上,到底怎样守这个‘正’、创这个‘新’?”蒙曼问。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如何超越传统的问题。
“传统像一座高山,我们没有办法跟古人直接做一对一的比拼,但是用诗词或者书法与现在的生活相结合,在当代文化中体现传统的魅力,空间依然很大。”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彭玉平说。
令人兴奋的是,很多一线学校正在进行这样的尝试。
在广东省佛山市第十一中学教师朱少华看来,“传承古体诗创作对学生来说特别有意义,可以锻炼他们精确使用语言词汇的能力。”
朱少华把古体诗词创作搬进了课堂。她要求学生创作一首古诗,不少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无法想象!”“我从来没有写过诗”。
朱少华教孩子们使用压缩写诗法:第一步,针对主题,写出能够完整表达一个意思的几句话;第二步,进行压缩,逐渐去掉多余的废话,改用简短、精炼的文字,并进行润色;第三步,如果有能力,让孩子们做到押韵,使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
比如一个孩子写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早上我起得很早,买了一大份早餐,以前都是吃中午饭才起来的,现在觉得早些起来还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啊。”
通过“压缩写诗法”,得到这样一首诗:“今日起得早,早餐吃得美,以前中午起,不知早起妙。”“一个‘懒虫’的自言自语立刻变得有趣了。”朱少华说。
孩子们纷纷爱上了诗歌创作。全班49名同学都参加了这次校园古体诗词原创作品的征集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保留在图书馆
不少专家表示,学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阵地,美育和体育是最鲜活、最重要的载体,校园足球则是校园体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运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苏丹娜在评价一首名为《绿荫青春》的校园足球歌曲时,特别提到了这样一句歌词:奔跑向前冲,不怕伤。
在苏丹娜看来,歌词里用的是“伤”而不是“痛”,表现出孩子的乐观精神。“这让我想起了教室中那些厚厚的‘小眼镜’,多希望体育教育让孩子们奔驰在操场上。”
随着校园足球运动的不断展开,越来越多的孩子飞奔在操场上。正如中国男子国家足球队原主教练、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金志扬所说,校园足球不是为了培养明星和优秀运动员,而是为了提升孩子们的健康和身体素质水平。
无论是美育还是体育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最终目标是要让中华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进入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去。“这是我们举办传承的力量这个活动的初衷。”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2017年开始,教育部积极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
在王登峰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保留在图书馆中,要让它进一步发扬光大,要让它们进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其实,每过一次年,文化传承的“密码”都通过孩子们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下去。
“今天,中国已经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带给这个世界最核心、最基础的东西就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王登峰说,相信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中小学校园中的不断传承,“会中国书法”“懂中国戏曲”可能将成为每个中国人的标配。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樊未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9月25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