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泰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钟泰同志1983年参加工作后到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因此,他是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标准的“同龄人”。自1986年起至今,他一直不间断的从事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工作,曾连续四年(1990年5月至1994年7月)在海拔4000多米的野外对滇金丝猴进行长期不间断的跟踪、监测研究。四年中,他一直坚持在高海拔的原始森林与滇金丝猴“共舞”,从来没有下过山,其中还度过了漫长而寒冷的三个大雪封山的冬季。是他首次系统地披露了滇金丝猴的生活习性;是他创造了白马雪山的抗寒饥饿记录――大雪封山的日子,每顿1个洋芋他熬过去了,零下20多度夜晚垫子下都结了厚厚的冰层他也挨过去了。
一、刻苦学习,钻研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
在履行工作岗位职责过程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保障保护区安全和增进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居民经济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生态安全工作方针和政策,推进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改进,发展和完善保护区管理局的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防控保护区内珍惜野生动植物盗猎事件和野生动物肇事,加强保护区维西管理局内部的队伍建设,加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强化保护区的建设与社区建设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促进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和维护当地社区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务实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保护事业
自从1887、1897、1898年法国人大卫和爱德华等根据传闻报道了白马雪山有滇金丝猴的存在之后的一个世纪,这一神秘的物种便杳无音讯了。直到1983年,我国第一个滇金丝猴保护区――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才拉开了对这一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序幕。从“只见皮张不见猴”的十九世纪末,到“杳无音讯”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近100年间,人们都认为滇金丝猴这个珍稀物种已经灭绝了。但经过保护区建立以来28年的管护,滇金丝猴现已逐步发展到了13个种群共2000余只,其中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就有8个种群共1500只,占整个种群数量的百分之六十,实现了国人乃至世界的期盼。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乃至世界自然保护史上、特别是野生动物保护史上的一大奇迹。而这光荣、这骄傲也将永远属于象钟泰那样的创造奇迹的人们。
自参加工作那年起,他就开始从事野生动物研究,曾连续四年(1990年5月至1994年7月)对滇金丝猴进行跟踪、监测研究,四年中,他一直坚持在高海拔的原始森林与滇金丝猴“共舞”,从来没有下过山,其中还度过了漫长而寒冷的三个大雪封山的冬季。是他首次系统地披露了滇金丝猴的生活习性;是他创造了白马雪山的抗寒饥饿记录――大雪封山的日子,每顿1个洋芋他熬过走了,零下20多度夜晚垫子下都结了厚厚的冰层他挨过去了。他山上时儿子刚出生,他下山时儿子已经叫他“叔叔”了,于是“叔叔钟泰”便这样在白马雪山一带叫开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参加协助了很多国内外的专业野生动物研究者的野外研究项目,其中包括了我国著名的灵长类专家龙勇诚教授、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先生和国外的柯瑞格等著名的研究者。
2000年以后,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以及全球环境基金“林业可持续管理”项目的资助下,他又积极负责地投入到社区共管项目活动中。在降低和减少村民资源的消耗、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恢复生物走廊等方面边工作边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前,保护区单纯的保护方式,与依靠自然资源维持生活的当地居民产生了很多冲突。而通过上述项目开展,保护区的工作已由单纯保护方式向参与式保护转变,形式了“村村有人宣传、山山有人管理”的大好局面。这里面又倾注了他的多少心血啊!接着,他又全心全意投入到了松茸资源可持续管理模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整套措施在保护区推广,形成了以松茸管理为切入点“白马雪山社区共管体系”,既保护了自然资源,又增加了社区收入。保护区内的社区村民单项非木材林产品户均收入从最初的800元增长到现在的6000元,2010年因工作需要他调离德钦分局,保护区内不知情的社区村民两个月没见他下乡后,乡情们认为出了“什么事”,先后到基层管理所问“我们的钟局长那里去了”。村民们走时留下统一肯定的一句话“他一定会回来的”。
现在,已不仅仅是70多名保护区职工在为保护白马雪山28万多公顷的保护区辛勤工作,而且生活在其中的1万多居民也是白马雪山自然资源的自发保护者。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滇金丝猴种群数量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白马雪山保护模式也成为了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
2008年6月他又发起并组织实施了滇金丝猴群的“迁地保护”行动。由于多种因素,从1988年开始,保护区北部叶日管理所辖区的唯一一群滇金丝猴往北迁到保护区以外的羊拉乡境内的南仁、萨用自然村一带活动,给德钦分局在滇金丝猴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上带来很大有困难。德钦分局经充分讨论和调研,决定启动“迁地保护”行动计划。通过艰苦的适度人为干预措施,猴群南迁“回家”行动“迁地保护行动”顺利完成。迁回路程达70多公里。此后,经1年跟踪观察、监测、保护,现在该猴群种群稳定,生活习性正常。此项行动已成为中国首例成功的“迁地保护”案例。
2010年4月调任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西管理分局局长。由于维西片区是2000年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西扩建部分,形成了狭长,跨度达230多公里,区内林中有村,村中有林的特殊区域,涉及巴迪、叶枝、康普、白济汛、攀天阁和塔城6个乡(镇),24个村委会,170余个村民小组,8868户,4万余人口,贫困人口占70%以上,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强,是云南藏区的维稳的前沿,又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保护与发展问题急需解决,但不能简单执法。他刚到任,就带领技术和管理人员走遍辖区山山水水和所有社区对保护存在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走访调查,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首先基本杜绝了多年存在私挖乱采问题。其次是他根据各社区具体情况,实施了不同切入点的社区共管模式。格花箐社区养蜂绿色事业2010年户均经济收入增长到2万多元;托洛顶社区村民的环保意识、生产生活质量、以及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维西县推动绿色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案例。再次是展示猴群在科学管养过程中不断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他顶着各种压力,积极应对问题,带领技术骨干攻关完成了展示区面积扩大到10余平方公里、猴群寄生虫病得到根本控制、辅助食物的营养成功搭配、建成以研究为主的科普教育基地,并在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不断探索,积极了解决问题,保护区将成为示范的亮点。
参加工作以来,他已13次被评为保护区先进个人,6次被评为县级先进个人,1次被评为州级先进个人。并且已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林业工程师和滇金丝猴研究专家。先后在《动物学研究》、《亚洲灵长类学报》、《云南林业》、《森林与人类》等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了13篇动物学及自然保护方面的论文和科普文章,引起了有关专家有高度重关注。
因为他的追求、他的创造、他的奉献,2008年,他被评为云南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先进个人,并被选为北京奥运圣火香格里拉站的火炬手,2011年云南省评选十佳环保人士入围,2012年被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为第五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如今,他虽然担任保护区的行政职务,然而他舍不下、割不断的还是社区和林区,一年到头工作在莽莽林海,那间局长办公室也“形同虚设”。有人说“你也该坐一坐办公室了”,他淡淡一笑说“办公室里没有滇金丝猴”。
三、严于自律,廉洁行政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带头廉洁自律。能严格遵守中纪委提出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县委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二是积极参加以案严纪,勤政廉政促发展专题警示教育活动,针对廉政风险点认真自查和分析自已存在的问题,并制订防范和承诺措施。做到清正廉洁,办事公道,工作扎实,作风正派。担任局长职务,带头自觉坚持组织原则,严格执行组织纪律,正确行使组织赋予的权力,主动履行义务。到维西管理局工作至今一年来没有违反组织人事纪律行为,没有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行为,没有违反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的行为。三是健全规章制度,认真抓好单位廉政工作。局制定了党风廉政制度、会议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工作汇报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考勤制度等,并将这些制度编印成小册子,干部职工人手一册,并经常组织学习,对制定的各项制度自己能首先带头遵守。四是遵守党的纪律,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