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济南章丘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与解析(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 用舞蹈来展现谍战故事,确实是一项巨大挑战。如何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既看懂故事又体会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考验的是编导解构故事、铺垫悬念以及运用舞台的综合能力。 故事先行,牵引人物。电影最重要的就是讲好故事。而舞剧在以往的认知中,总冠有“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帽子。然而,《永不消失的电波》(后面一律称为《电波》)舞剧中编导扎实地将故事完整呈现于观众面前,并努力让上海、谍战等传统元素焕发新的生机。首先,在人物设定上就有两位主演和七位关键性角色。数量之多,前所未有。由于故事的复杂性,每位人物都有特定的舞段展现其在故事中的作用,如同一条珍珠项链一般,串联起各自的使命,为故事的发展铺垫。 其次,编导更多利用电影中的特殊叙事手法,展现主角内心状态,创造新的叙事逻辑。倒叙插叙、平行蒙太奇都运用于舞蹈的编排中,使得观剧体验如看电影一般。例如,李侠与兰芬在拿到装有情报的盒子后,舞台的左侧瞬时切换为裁缝放置情报的情节。小学徒为掩护李侠英勇就义后,李侠回忆起两人的战友之情也是通过插叙的方式展现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编导将平行蒙太奇的叙述方式运用于舞台:一侧是李侠在脑海中推理演绎裁缝被害过程以及情报的藏匿之处,另一侧是兰芬在黄包车上发现特务假扮车夫的惊险情节。同一时间顺序下,两个不同的空间,上演着命悬一线的紧张桥段。一墙之隔,时空并进。步步紧逼,直抵咽喉。随着一声枪响,所有的情绪得以释放。舞台上,子弹穿越了时空之墙:特务被兰芬击毙,但英雄也永远离开了他的战友……如此巧妙的叙事方式使观众不由发出赞叹。 舞蹈,是情动于中而难以言表又不能自已的产物。为了能够将红色信仰直抵观众的内心,就需要突破传统舞蹈叙事方式,将情节与人物充分揉捏在一起。编导呈现了一种新的舞剧叙事思路:故事主线步步推进,人物副线逐次展开。这种叙事逻辑好似电影的谋篇布局,在不知不觉中向观众缓缓揭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舞剧艺术的表现性上开拓了非常有价值的向度。 堆叠细节,蕴含张力。对人物动作细节的极致把握,展现了两位女编导细腻的编舞风格,以及演员们深厚的表演功力。首先,就是细致入微的面部表情。地下工作者的眼神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复杂,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感觉。李侠的眼神柔和中透露着坚定,兰芬的眼神小心谨慎,女特务的眼神凶狠毒辣,裁缝的眼神透露出老共产党人的沉着与信念。一个简单的回眸或者对视,就能够产生丰富的信息,其演员内心的戏剧张力是巨大的。 其次,是对道具用心地处理。兰芬送给李侠的红色围巾,既是爱情的信物也是李侠被敌人追杀时的标志物。小学徒为掩护李侠英勇就义,那遗落在雨中的红色围巾,猩红如血泊般触目,但又暗喻着英雄内心坚定的红色信念。小小道具便可以勾勒出英雄们的精神世界。包括裁缝的皮尺也成为全剧重要的伏笔,给观众情理之中却又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可见,编导善用细节堆叠情绪——就如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般,主人公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道具就能揭示出人物性格与情感中的丰富性。这种表达是细腻的、隐忍的、节制的。与肆意的煽情不同,这,或许就是谍战类题材最为独特的品质吧。
(摘编自吴珺《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材料二: 今天的观众既有审美的叠加,也有审美之错位,而审美的差异则显得更为普遍。如何让一部红色主题的舞剧达到聚合审美、消弭差异的目的,为更多的人所乐于接受甚至点赞,是舞剧创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一关节点上,《电波》的主创大致形成了两个方面的追求:一是努力让作品呈现出“年轻态”。这种“年轻态”是全方位的,不仅要在视觉、听觉上更贴近现代审美,同时要与当代人的心理节奏、情绪频率形成链接,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观众,感受到艺术和现实之间不存在隔膜,没有沟通障碍。二是要努力开掘“新语境”,用今天的语言讲好昔日的故事,让典型人物的思想精髓融入今天的话语体系,让触摸岁月转化为感知心灵。 相对而言,年轻观众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影视剧,他们对影视语言和手法颇为熟悉,接受上较少障碍。《电波》不拘一格,采用电影手段来丰富舞剧的表现力,甚至以此来解决舞剧叙事的难点,无疑是明智的选择。从大量的创新性创作实践中我们看到,舞剧的短板不在于“拙于叙事”,而在于叙事语言不够丰富、叙事的方式不够机巧。当创作者站立在开阔的艺术维度来思考这些时,一切都不是问题。 观念的突围和艺术上的高标准,是舞剧《电波》一经问世便成“爆款”的重要原因,而探索国家叙事与当代审美之间的紧密联系,则是创作这部舞剧的初心。“我们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民族”,引申学者的话,我们今天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把有深度的故事讲得有温度,把有精神的故事讲得更精彩”。
(摘编自方家骏《让触摸岁月转化为感知心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舞蹈来展现谍战故事难度很大,这考验着舞剧《电波》创作者对作品的全方位把握能力。B.舞剧的短板始终在于“拙于叙事”,为突破短板,《电波》的编导大胆采用了新的表现手法。C.舞剧《电波》人物众多,故事复杂,需要编导设置好叙述逻辑,把众多人物的故事巧妙串联起来。D.舞剧《电波》运用“平行蒙太奇”手法,同一时间顺序下,两个不同的空间上演着紧张桥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诠释故事方面,再高明的舞剧编导也不如富有经验的电影导演能使情节跌宕起伏和扣人心弦。B.《电波》呈现的故事主线、人物副线的叙事思路,在舞剧艺术的表现性上开拓了非常有价值的向度。C.年轻观众对影视语言和手法更为熟悉,在接受上较少有障碍,这和他们成长过程中伴随大量影视剧有关。D.红色经典实现从触摸岁月到感知心灵之间的过渡,这与其要达到聚合审美、消弭差异的目的相关。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现舞剧《电波》利用有限的空间集中表现故事情节的一项是( )
A.两位主演和七位关键性角色,数量之多,前所未有。B.一侧是李侠在脑海中推理演绎裁缝被害过程,另一侧是兰芬发现特务假扮车夫。C.不同人物细致入微的面部表情和对人物眼神的刻画。D.精心设置剧中兰芬送给李侠的红色围巾和裁缝的皮尺。
(4) 请概述材料一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5) “贴合年轻人需求讲好红色故事”。请结合材料,以舞剧《电波》为例,站在编导的角度,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 【答案】B
【解析】 B.“舞剧的短板始终在于‘拙于叙事’”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自然段“而舞剧在以往的认知中,总冠有“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帽子”和材料二第二自然段“从大量的创新性创作实践中我们看到,舞剧的短板不在于‘拙于叙事’”可知,不是“始终”。故选B
(2) 【答案】A
【解析】A.“舞剧编导也不如……电影导演”错误,根据文中“编导将平行蒙太奇的叙述方式运用于舞台……另一侧是兰芬在黄包车上发现特务假扮车夫的惊险情节。同一时间顺序下,两个不同的空间,上演着命悬一线的紧张桥段……如此巧妙的叙事方式使观众不由发出赞叹”可知,说舞剧编导不如电影导演能使情节跌宕起伏和扣人心弦无中生有。故选A。
(3) 【答案】B
【解析】“利用有限的空间集中表现故事情节”是平行蒙太奇手法达到的效果。A.是人物设定。B.运用平行蒙太奇手法,符合要求。C.是细节刻画。D.是道具设置。故选B。
(4) 【答案】 ①选文整体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部分呈并列结构,从“故事先行,牵引人物”和“堆叠细节,蕴含张力”两个方面展开。②主要运用了例证法,论证形象有力。
【解析】材料一第一段“如何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既看懂故事又体会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考验的是编导解构故事、铺垫悬念以及运用舞台的综合能力”是总写;第二段至第四段是从“故事先行,牵引人物”方面论述,第五段至最后是从“堆叠细节,蕴含张力”方面论述。整体上是总分结构,局部为并列结构。论证方法上,主要举例《永不消失的电波》的舞剧编导的做法,如“李侠与兰芬在拿到装有情报的盒子后,舞台的左侧瞬时切换为裁缝放置情报的情节……”“李侠的眼神柔和中透露着坚定,兰芬的眼神小心谨慎,女特务的眼神凶狠毒辣,裁缝的眼神透露出老共产党人的沉着与信念”等等,主要运用了例证法,论证形象有力。
(5) 【答案】①扎实地将故事完整呈现于观众面前,故事为主线,人物为副线。②努力让作品呈现出“年轻态”,消除年轻人在艺术和现实之间的隔膜。③努力开掘“新语境”,用今天的语言讲好昔日的故事。
【解析】根据“《永不消失的电波》(后面一律称为《电波》)舞剧中编导扎实地将故事完整呈现于观众面前”“编导呈现了一种新的舞剧叙事思路:故事主线步步推进,人物副线逐次展开”可知,扎实地将故事完整呈现于观众面前,故事为主线,人物为副线。根据“《电波》的主创大致形成了两个方面的追求:一是努力让作品呈现出‘年轻态’。这种‘年轻态’是全方位的,不仅要在视觉、听觉上更贴近现代审美,同时要与当代人的心理节奏、情绪频率形成链接,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观众,感受到艺术和现实之间不存在隔膜,没有沟通障碍”可知,努力让作品呈现出“年轻态”,消除年轻人在艺术和现实之间的隔膜。根据“二是要努力开掘‘新语境’,用今天的语言讲好昔日的故事,让典型人物的思想精髓融入今天的话语体系,让触摸岁月转化为感知心灵”可知,努力开掘“新语境”,用今天的语言讲好昔日的故事。
高考语文复习手册:关注下方公众号,戳码回复“语文”领取!
(戳码回复“语文”)
1" class="xdf_content_detail_pagenag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