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2288号(教育类198号)提案答复的函

  您提出的“关于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教育部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尊重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教育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科学规划、扎实推进。2014年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对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了整体部署,对各地各学校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思想、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其内容涵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又包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等中华传统美德,还包含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等中华人文精神。教育部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国家中小学课程体系。

  一是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中体现,如品德、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了学习内容,要求学生背诵240篇优秀古诗文,普通高中阶段古诗文内容大约占全部必修内容的40%,在必修学习的基础上,安排了“文化论著研读”等系列选修课程。在统编语文教材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文所占比例超过30%。如,统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有古诗文129篇,约占所有选篇的36%;统编的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古诗文132篇,占全部课文数量的48%;其中以古诗词为主,如《木兰诗》《悯农》《游子吟》《出塞》《过零丁洋》《示儿》,还有一些文言文,如《愚公移山》《<论语>十二章》《<孟子>二章》《出师表》《少年中国说(节选)》;增设专题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小学品德课程将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介绍了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如思想品德课程要求学生“结合有关的节日、纪念日,用写信或其他方式向父母长辈表达感激之情”“选择、列举代表民族文化的实例进行交流”。统编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低年段特别注重传统节日、民俗、传统礼仪、积极的民间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如一年级上册的“快乐过新年”,二年级上册的“团团圆圆过中秋”等;高年段集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等。另外,教材还注重使用古代诗歌、传统格言及谚语等题材对儿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中历史课程安排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成就和人物等传统文化内容,统编教材主要在中国古代史部分体现,内容涵盖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方面,涉及的历史文化名人40多位,科技文化著作有30多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列为学习要点。体育课程在不同阶段安排了武术等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音乐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等。

  研制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考察探究、体验操作等方式,深入理解并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是鼓励地方、学校开发开设专门课程,体现特色,丰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及形式。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留出了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自主安排课程内容。如,山东济南“手工刺绣”“国粹京剧”课程,江苏沛县“封侯虎”课程、四川成都“民间剪纸”课程、重庆江津“诗词楹联”课程等,在充分开发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设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使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深受师生欢迎。

  2016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教材统编、统审、统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材建设。完善教材审查标准,规范教材审查程序,实行教材编审分离制度,教材编写人员不参与同类教材审查,推行盲审制度。地方、学校的教材规划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地方重点规划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学校重点规划校本课程教材建设。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一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教师的培养。在高等院校中积极组织展开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任课教师骨干研修、课程轮训,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培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提高高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等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积极培养传统文化教师。

  二是提高师范生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在师范院校开设国学特色通识课程、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等,提升广大师范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能力。

  三是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以及“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评选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四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2011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国培计划—中小学经典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培训”,2011-2012年共对全国250名经典诵读骨干教师进行了专项培训。从2014年起,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专门设置“优秀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4-2016年,共培训4050名传统文化骨干教师,为各地开展传统文化教师培训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2015年教育部还与中国文联联合启动实施为期五年的“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计划在全国分五大区分批培训7000名学员,迄今已举办三期,共培训了3940名学员,提升了中小学书法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五是以科研项目和科研机构为抓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类项目中,每年评审立项传统文化研究项目,鼓励专家学者申报,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资助力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研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

  下一步,教育部在继续做好上述培训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到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同时,支持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有关高校在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相关学科下自主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方向,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生培养。

  三、下一步主要工作

  按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以课程教材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是做好全国大中小学教材五年规划(2018-2022年)。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的任务和要求,着力凸显教材的思想性、民族性等。加强国家课程教材研究基地建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的目标、内容等作为研究重点,引领教育教学实践。

  二是在下一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高中教材编写修订中进一步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三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基地建设。教育部将依托高校,加大对传统文化研究院、研究基地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和特色的国学院或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和资源配置,使之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和研究的高地。

  教育部还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配合、完善督导评价,逐步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长效体制机制,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中小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