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0-6岁儿童家庭教养中父母角色的调查研究》发布

  中国网11月24日讯 今日,中国儿童中心发布《中国0-6岁儿童家庭教养中父母角色的调查研究》报告。报告深入分析了我国0-6岁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角色、共同养育状况及影响因素,强调了父母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作用,关注了社会转型加速期家庭在养育和教育方面涌现的新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0-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工程,中国儿童中心在2013年开展的“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研究”中发现,我国0-6岁儿童在家庭中仍以母亲为主要照料者,父亲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合作问题较多。为了对我国当前0-6岁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作出全面的了解和判断,并对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2015年,中国儿童中心申请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0-6岁儿童家庭教养中父母角色的调查研究”,在八省市发放问卷约31000份,对0-6岁儿童的父母教养情况进行了调研,并重点对家庭教养中的父母角色以及共同养育状况进行了研究,并于2016年发起了“助力爱家”——推进区域家庭教育指导倡议,该倡议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家长发挥父母角色的主体责任。为了促进课题成果的转化,唤起社会各界对“父母角色、共同养育”等问题的关注,进一步推动“助力爱家”倡议,中国儿童中心发布了《中国0-6岁儿童家庭教养中父母角色的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主持发布会并介绍课题背景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邓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副代表郑道,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副部长向阳,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东燕,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朱宝明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发布会。发布会由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主持。

  苑立新首先从中国儿童中心作为国家级校外教育机构,围绕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大力提升家庭教育、早期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介绍了中国儿童中心在积极推动家庭教育发展中所做的努力。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副代表郑道致辞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副代表郑道在致辞中代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全国妇联和中国儿童中心在中国家庭教育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了感谢,指出要认真对待家庭和儿童的未来,需要走出舒适区,改变传统想法,支持并推动政府推出对家庭友好的政策和项目,为家庭创造合适的环境,帮助父母亲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关键几年里更好地保护孩子,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营养、游戏和早期学习经验,助力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

  

  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教授发布课题研究成果

  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介绍了“中国0-6岁儿童家庭教养中父母角色的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调查数据显示,一半左右的养育者认为养育是父母共同的责任,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养育者对共同养育的认同程度越高;3-6岁儿童养育者比0-3岁儿童养育者在角色认知上更重视“共同养育”。母亲仍被认为是教养的最佳负责人,特别是在儿童的“吃、穿、用”方面;中部地区、多子女家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更强。养育者“知行不一”程度很高,角色认知和角色表现一致程度仅约两成,城市、东部地区、独生子女家庭和3-6岁儿童家庭的“知行不一”程度更高。父母之间“冲突与合作并存”是家庭教养中的普遍状态;相比于父亲,母亲更强调应由父母共同履行教养职责;在教养中,祖辈的实际参与要多于养育者的期待。养育者对父母角色表现情况评价较好,其中对母亲角色的评价优于对父亲角色的评价。养育者对孩子身体照顾和安全防护上的表现更满意,对孩子的陪伴、心理成长和教育方法相对缺乏信心。从角色体验上看,父母亲都明显感到养育孩子对自己的业余生活影响比较大,但是养育孩子的幸福感体验也非常强烈,同时还增进了与配偶的亲密关系;母亲的亲子关系体验好于父亲。农村、西部、受教育程度低、流动儿童父母等人群角色准备较差。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包括父母的学历和收入对父母在养育孩子中双方的合作和冲突有影响;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经济压力低但又不是最富裕的家庭中的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有更良好的相互协作。高收入家庭、高学历家长在养育中出现“滑坡”现象。

  根据以上发现,提出十一项对策建议:第一,提高家长对自身主体作用的认识,提升家长共同养育的能力。第二,提高全社会对父亲角色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提高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第三,促进观念融合,增进代际合作水平。第四,积极培育社会组织,为家庭教育工作社会化提供政策支持。第五,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儿童情感和心理养育能力。第六,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教育指导。第七,加强对0-6岁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视,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第八,积极支持培育社会组织机构,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第九,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工作监督评估机制。第十,对不同人群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第十一,推进家庭教育法律政策完善,促进家庭教育立法取得实质性成果。

  甘肃省妇联儿童部部长吴凤莲,辽宁省妇联儿童部部长曹晓曦作为参与课题调查的八省代表进行了发言,分享了参与课题调查的收获,并汇报了本省开展0-6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情况。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傅国亮对报告进行了点评,认为报告调查实、研究深、对策新、意义大。本次调查研究了0-6岁这一人生成长的第一个关键期,具有独特的根基价值,冲击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确立了父母“共同养育”的新理念,这将成为新时代家庭教育主流思想的组成部分,同时提出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策略,为0-6岁家庭教养提供了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邓丽讲话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邓丽首先代表全国妇联对研究的顺利完成和发布表示热烈的祝贺,她指出中国儿童中心完成的这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妇联系统申报的家庭教育类课题中开了先河,实现了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工作的新突破。研究具有独特的性别视角,对当前早期育儿方面普遍存在问题和误区进行了积极回应,印证了新时代家庭教育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对于下一步创新开展妇联的家庭儿童工作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邓丽对参会的各地妇联代表提出了两方面的建议和希望:一是抓好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妇联在家庭儿童工作中的定位,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切实把十九大精神转化为工作的思路,举措和行动。二是深入研究社会矛盾变化在家庭教育领域的各种表现,在思想认识、供给方式、需求变化等各个层面提出更加精准的工作突破点,推动家庭教育突出问题的解决。邓丽提出下一步家庭教育工作应该坚持立德树人,做到家庭教育家庭做,家庭教育社会参,家庭教育国家助,把十九大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新目标。

  

  《中国家庭教养中的父母角色——基于0-6岁儿童家庭现状的调查》首发暨赠书仪式

  发布会上还首发了课题成果出版物《中国家庭教养中的父母角色——基于0-6岁儿童家庭现状的调查》一书,并举办了赠书仪式。

  据悉,本次发布会后,24日下午和25日全天,来自美国伯克利大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台湾屏东师范学院、韩国庆熙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的专家学者及各地从事家庭教育管理或指导的工作者还将围绕“共同养育”议题开展价值理念和理论探讨,分享交流国际与本土家庭支持的政策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