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何去何从
本报评论员 祝乃娟
据悉,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修改后课本变化较多,30篇课文中,9篇被更换。比如新教材用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代替了鲁迅的《风筝》。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被换下,新增了贾平凹的《风雨》等文章。
一些人认为,新教材的改动接近实际,更有利于学生们理解贯通。比如有人说,鲁迅的文章需要放在那个年代去理解,而鲁迅著名的散文多是40岁之后以一个中年人的眼光去写的,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坦白说,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旧有的教材做出适当调整也属情理之中。
由于鲁迅弃医从文的励志经历以及对旧社会的文字控诉,曾几何时,他的文章是在学生们的课本里占据一定重要地位。所以,对于鲁迅一些散文被换掉的修改,人们普遍关注。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语言易懂,故事一目了然,所要表述的亲情也展露无遗,的确容易理解。贾平凹的《风雨》更是用其娴熟的白描手法与修辞来描述了风雨的场景,通俗易读。而相比较而言,鲁迅发表于1925年《语丝》周刊第12期的《风筝》一文,除了透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弟弟的爱怜之外,还清晰地影射出了对彼时现实的不满以及控诉,他在文中两次使用“严冬的肃杀”来描述现实给他的“寒威”与“冷气”。
当下学生们所处的环境固然与鲁迅当时的环境不可同日而语,人们也在针对孩子们探索着各种爱与自由的教育方式,寓知识于趣味,甚至游戏也是一些教学方式所提倡的,而不是鲁迅《风筝》中那样对风筝的厌恶,认为是些“没出息孩子所作的玩意”。
这样的修改有一定合理性,不过,对于学生们来说,了解一些社会问题与增强判断力,依然是应该重视的。人们常用“象牙塔”来描述学校,这种与世隔绝的思路是不合适的,学生们应该多接触实际,以现实中的观察来融会贯通课本上的知识,并应注重从现实行走中学到东西。鲁迅对童年经验的总结回忆、社会问题、人性的剖析,依然值得阅读。
周国平的《人生寓言》也是非常深刻的,哲学背景出身的周国平善于洞察人性与社会的另一面,尽管其恬淡的、与世无争的心境似乎也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不太相符,但其一些论点却非常有道理。比如,在《白兔与月亮》中,作者寓意人类慧心已泯,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寓言既来源于写作当时的某些现实,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预言性,这是因为寓言通常说明的是一个普遍的道理,即使在任何时候也是不会过时的。而学生们多了解人性与先辈们对社会问题的有经验的洞察,不无坏处,甚至可以加强判断力,从而不会人云亦云。
总之,课本的内容,应在“美”与“丑”之间平衡把握“度”,既有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章赏析,也有帮助学生增强社会经验与问题判断力的思想性较强的深刻文章。二者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