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0~3 岁托育行业观察:托育的行业痛点与误区
原标题:0~3 岁托育行业观察:托育的行业痛点与误区
一、政策层面
一年来各级各地竞相出台0~3托育相关政策,政策实施有三个基本面:第一个基本面是“人口出生率下降”。2017年起,新生人口减少了约200万,2019年新生人口有可能减少400万人左右,这是整个托育行业的战略发展机遇。如何减缓出生率的下降,让育龄年轻人更愿意选择生育,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托育行业就是这个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第二个基本面是“2019年是托育元年”,所谓元年就是开创之年,也许还有很多准备不足,国家层面上的托育事业从今年就正式开始了。之前的早教机构、托幼机构、亲子培训机构,等等,都要往托育转型或者被迫转型。
第三个基本面是辅助缓解就业压力。各地政策核心内容相当,从上海开始纷纷为所在行政区划内的托育发展定基调,个别城市的所属县级行政区都在出台所在区的托育管理办法。
目前托育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国务院文件的细化,原则上重申了托育发展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首要原则一直强调“家庭为主”,目前市场对此重视不够。
二是鼓励市场化发展和坚持普惠方向,这为托育机构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
三是大致反映了所在地的实际情况,比如,上海的师资要求比较高,托育机构设立的条件就规定得很高。安徽省的留守儿童看护点比较多,所以安徽省的托育政策里面就有居民家中可以设立“临时托管看护点”的规定。
四是定位“照护”,这既是全国上下对0~3保育的科学性、专业性和系统性严重认识不足的结果,又是条块管理的机制导致的结果,当然也带有鼓励行业先行者进入的考量。
五是随着政策逐步明晰、专业性逐步提高,各级“育婴师证书”的含金量会越来越高,有可能会成为与“教师资格证”同等重要的证书。看好0~3托育行业的机构和个人,要早做人力资源储备。
六是国务院的文件规定了各地方人民政府是托育发展的责任人,所以在目前0~3岁和3~6岁卫健委和教育局各管一段的情况下,很多地方也会在存量的公办幼儿园推进0~3岁托育工作,至少会迅速推进增加幼儿园托班。
二、行业痛点
缺乏对于婴幼儿全方位的深入研究,这是国家层面最大的痛点。这里面既有观念层面上的原因,也与我们几十年来都不重视“人的发展”的基础研究有关系。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大量立足于“人的发展”的基础研究和诸如“教育临床学”等跨学科建设齐头并进,1996 年还建立起了“大儿童学”的专业交流和国际交流。
2002年,日本各大学开始设置“儿童学”本科专业,凡数十年持续努力,才有了今天相对科学、完善的0~6岁保育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体系。
由于缺乏对于婴幼儿全方位的深入研究,0~3岁托育行业没有现成的、可行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这是行业的第二大痛点,却是托育机构必须面对的最大痛点。
仔细分析目前已经在运营的托育机构使用的课程形式主要有:
1.“托育课程幼儿园化”,按照幼儿园的“一日常规”编制婴幼儿的在园生活。尤其在以招收2~3岁幼儿为主的机构里面更是如此,而目前市场上的所谓托育机构大多是以招收2~3岁的幼儿为主的。有些机构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外教课程。
2.在原有早教机构或者亲子机构“小时课”的基础上,把不同的上课内容拼接在一起,填满婴幼儿在园的时间。
3.在蒙台梭利0~3岁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外教课程或者艺术课程。
4.纯粹看护型的,这种形式在县城比较多见。
缺乏基本的保育师资或者托育工作人员(国务院的文件中没有给出“教师”或者“老师”这样的字样,我个人还是倾向于称呼保育老师),乃至培养保育师资的老师也严重缺乏,这是行业的第三个痛点。
目前0~3岁托育机构的保育师资主要由以下人员组成:
1.学前教育背景,选择不进入幼儿园或者从幼儿园离职的老师们,学历从高职到大专再到研究生都有。这是保育师资的少数,却是保育师资队伍最大的希望所在。
2.大教育和护理类专业背景,比如,基础教育、英语专业、心理学、护理、护士、康复专业等。这类老师也不多,但是当他们和学前专业的老师一起承担保育工作的时候,不同专业背景相互可以取长补短。
3.艺术类教育背景,原先在各种早教机构或亲子机构工作,转向0~3托育师资的老师。这类老师不少,而且由于有一定的机构工作经验,很受托育机构欢迎。
4.其他教育背景且有机构工作经验的老师,主动选择来托育机构工作。
5.婴幼儿的母亲因为自己孩子的托育需求,而从事托育工作,这样的老师绝非个例。
行业发展的第四个痛点是,由于这十年来房地产行业高歌猛进,一方面点燃了房价,另一方面城市规划追求高大上,大量去除沿街商业用房,重复建设商业综合体,两方面共同作用助推了商业房租高涨。
国内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商业用房空置率和房租同时上涨的奇怪现象。地方政府困于人力,机构和个人困于成本,所以尽管一直呼吁普惠托育,但实施起来压力很大。
三、行业误区
误区一:对0~3岁托育的科学性、专业性和系统性的认识不够,从国家到机构再到家庭,普遍忽视0~3岁托育对婴幼儿终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价值。少数重视0~3岁托育的家长,能够找到的优质托育机构又很少。
误区二:过于强调0~3岁托育工作中“生活照护”,严重忽视婴幼儿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享有的教育。0~3岁阶段婴幼儿的教育天然就是“生活化的、全时空化的和游戏化的”。
误区三:过于强调0~3岁托育工作中机构内部的绝对安全,钝化了婴幼儿的感知觉能力,而后者恰恰是婴幼儿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丰富婴幼儿的感知觉,慢慢让婴幼儿习得如何“辨别风险”远远比“保障安全”更加重要。
误区四:过于强调在建筑物内部实施保育托育工作,对于适宜和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的保育环境严重缺乏认识。我的看法是“人到哪里,保育环境的边界就到哪里”。
误区五:把0~3岁托育行业等同于其他服务行业,期望可以快速复制扩张,忽视了这个行业的特点、痛点和风险。仅仅一个师资问题,就不是很快能够解决的。
四、如何介入托育行业
在未来一定时间内,托育行业痛点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个人或者普通机构投资人如何介入托育行业,我们的建议是:
第一,宜早不宜晚。0~3岁托育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足够吸引一大批人冲进来。早一点介入就能够占有先发优势,先跑起来再调整姿势。
除了先发优势,更多的是争取教师队伍磨合的时间更加从容一些,课程体系打造得更加成熟一些,为后面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启动得晚会丧失机会。这一轮托育行业的发展与20年前早教行业的发展有一个特别大的区别是,大的资本已经先行布局托育行业了。
第二,宜小不宜大。包括招生规模和建筑体量都不宜太大,尤其是第一个托育园更是如此。控制好招生规模,就等于给老师成长留出了机会;控制好成本,就等于控制了发展的节奏。熬过前两年就是一片坦途,尤其是第一所托育园。
第三,宜慢不宜快。扩张的速度不宜太快,“0~3岁婴幼儿托育是一个巨大的事业”(董奇,2019),不要贪图赢在一时,要有长线思维。在第一个园里面做好包括教师、课程、环境、流程、家园沟通、社区融合等所有环节,真正给予婴幼儿优质的保育教育。
那么在托育行业痛点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哪些机构或者个人适合进入0~3岁婴幼儿托育行业呢?我尝试着从6 个指标对托育行业潜在参与者做了一个相对详细的分析(详见表1)。
表1 :托育行业潜在参与者分析
五、三个呼吁
第一,政府方面应尽快建立跨产学研、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研究和实践机制,不再仅仅停留在如何实施保育教育的技术层面的研究推广,而是要回到根本,全面启动对于婴幼儿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全人发展的研究。
第二,政府层面的0~3岁托育机构的课程不宜过早、过细出台具体要求,待“照护”相对比较成熟了,可以规定得具体一些;在“教育”方面尽可能不出或者晚出细则,或者只是出一个框架性的指引。
第三,在大学本科和专科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增加“育儿课”作为必修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