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南京工程高职校在行动

来源: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党委宣传部

Part.01

(一)学校组织召开网络教学工作专题会议


为贯彻落实省市委市政府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教育部“推迟开学不停学”要求及学校《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专题会议》精神,2月1日学校教务处组织召开了网络教学工作专题在线会议,学校副校长张跃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系部主任和教学主任参加此次会议。

会议过程中教务处刘琳处长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文件和学校1月31日会议精神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对疫情期间网络教学方案制定、网络教学资源梳理、网络教学平台在线使用培训、网络教学平台预测试、网络教学质量监控等相关工作时间节点提出明确要求。

张跃东副校长强调此次网络教学工作不仅是对我校信息化教学建设成效的一次检验,也是我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契机。他提出四点期望:一是各部门负责人要提高政治站位和责任意识,把我校网络教学工作作为省市防疫工作的组成部分,部门之间要分工不分家,提高部门间协同作战能力;二是教务处要针对我校实际做好本次网络教学工作顶层设计,切实使我校在疫情期间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学习质量有保障;三是各部门负责人要成为网络教学的行家里手,要主动在本次网络教学大考中开展教学实践,切实当好教师网络教学工作的领路人;四是所有教师的网络教学工作要实现“四个要”,要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做什么、怎么评、怎么测,要能组织学生学起来、讨论起来、练起来,要能检测到学生是不是学了、有没有学会、还有哪些问题,要让学生知道学得怎么样、还存什么问题,要让学生肯学、想学、会学,在学习中获得幸福感。

本次在线会议是我校在特殊时期协同工作的一次有效尝试,我校将以智慧校园为依托,充分发挥MOODLE等网络教学平台作用,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建好用好每一门网络课程,让学生满意、社会满意、组织满意。

Part.02

(二)学校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网络教学实施方案出台


鉴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2月3日学校成立以校长潘汝良、书记张益飞为组长网络教学领导小组,并印发《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网络教学的通知》(南工校校字[2020]13号)。

《通知》中明晰我校疫情期间网络教学办公室、网络教学组织实施工作组、网络教学质量监督工作组、网络教学技术保障工作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组的人员组成和工作职责;同时将本次网络教学实施工作分成了课程建设团队组建、网络教学活动准备、授课班级管理、网络教学的实施与监管、评优与推广五个阶段,并提出了各个阶段具体要求以及各项工作时间节点。

《通知》出台,彰显了我校对疫情期间网络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不仅使我校网络教学工作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过程管理均有了制度保障,也为后续我校在籍学生能够在家免费完成主要学习任务提供了坚实基础。


Part.03

(三)我校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平台使用培训


为落实学校《网络教学实施方案》,提高全校教师网络教学平台使用能力,服务好教师网络教学课程建设,网络教学办公室根据我校现有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现状,多渠道多举措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教学平台使用在线学习培训。

学校moodle网络教学平台使用培训采用“平台课程+讨论版+QQ交流群”形式,《moodle网络学习空间操作指南》平台课程以“登录空间并更新个人资料”等七个主题进行课程构建,涵盖操作视频及相关操作指南等教师学习资源共计40余个;超星泛亚网络教学平台使用培训采用“QQ群+微信公众号+在线直播”形式,开展了“六步网络教学法”、“一平三端问题集中答疑”等主题直播和在线技术指导;蓝墨云班课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微信群+平台课程”形式,平台课程建设教师学习资源近30个,组织活动近10次。

此次培训使全体教师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技巧,也实现了广大教师在交流学习中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同时也我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提供了丰富的校本资源。

Part.04

(四)我校共建共享300余门网络课程


疫情当前,为了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教务处、图书馆、信息中心、各系(部)按照《网络教学实施方案》的要求,充分、有序的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网络教学前期准备工作。

教务处组织各系(部)认真学习文件,统筹安排网络教学工作;图书馆、信息中心做好网络教学的技术支持和网络保障工作;各系(部)也积极调动广大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共建共享网络课程。遵循“自教重于他教、自学重于教学、组织重于上课、交流重于作业、反馈重于评价”五个原则开展网络教学,每门课应包含课程名称、课程介绍、课程标准、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单元测试、学习成绩等基本要素,结合学生学习和平台特点,践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另外,为了更好的构建课程,各建设团队也积极在线研讨,如文化基础课老师集体备课、德育课老师共同谋划开学第一课等,充分发挥了团队建设的作用。

为了保证网络教学顺利实施,学校采用了“平台+QQ”的模式,并且对老师使用的学习平台也进行了引导,主要使用有moodle空间、超星泛雅以及云班课等网络学习平台。截止目前,在我校广大教师的努力下,本学期的网络课程已初具规模,共构建了350余门课程。

接下来,学校将从网络教学的质量监控等方面做好各项工作。相信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各部门以及老师们的积极配合下,我校“停课不停学”行动会真正落在实处。

Part.05

(五)网络教学第一课“众志成城,天耀中华”


2020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我们新学期开学的步伐,也打乱了我们正常生活和学习的节奏。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学校积极响应,全校老师都行动起来,在自己的教学空间做好了开展网络教学的准备。

思政教研室迅速组建各年级团队,安排任务,搭建平台,做好网课的资源准备与上课工作。老师们积极响应,主动报名,承担任务,并制定了具体网络上课要求和操作流程指南。体现了我校思政教师团队的高效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集体凝聚力。

思政教研室结合当下特殊时期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安排了网络学习第一课——“众志成城,天耀中华”主题思政教育课。这是一节爱国主义教育课,在疫情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教研室老师们就防控疫情专题的框架、侧重内容、如何在疫情海量的信息中提取适合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防疫检测题目等展开积极讨论,大家群策群力,出谋划策,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老师们在群内经常讨论到深更半夜,体现了一种忘我的无私奉献的职业情怀。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主题思政教育课PPT制作、各种活动设计。在PPT制作和在线授课准备过程中,徐奇、马彩云、张蕊老师更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付出了超常的辛苦,体现了思政教研室坚强的战斗力和思政老师们较高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

位卑不敢忘忧国,人微也怀擎天志。在这场疫情防控的战役中,我们每个人既不能任性焦躁,发狂悖之言;也不能无所作为,幸灾乐祸,做“旁观者”说。城市生病了,我们每个人都是“医者”。“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只有我们每个人放平心态,积极上进,为疫情防控出智出力,发光发热,才能凝聚起14亿中国人的磅礴力量,才能锐不可当,势如破竹般打赢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役!

相信14亿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医护人员持续作战,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共渡难关,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Part.06

(六)齐心协力,多部门统筹确保网络课程质量


2020年的春天,新冠肺炎疫情阻断了正常开学的脚步。学校全力响应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迅速组建团队,精密筹划,多方协调,及时完成网络教学各项准备工作。

学校组建了由学校校长书记为组长的网络教学领导小组,小组下设网络教学办公室及网络教学组织实施、质量监督、技术保障、资源建设四个工作组,明确了每个小组的工作职责,学校多方联动,保证了网络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学校情况制定了《网络教学实施方案》和《网络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两个文件,并以moodle、蓝墨云班课和超星平台为主的网络教学平台,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各种平台的使用培训。

在学校统筹下,各系部迅速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各教学团队在线集体备课,选择恰当的课程资源、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为网络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各系部对每位教师的网络教学准备工作进行了检查,并对在教务处进行抽查情况进行了及时修订和调整,为本学期网络教学的正常实施提供保障。

学校思政教研室结合当前特殊时期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安排了一次在疫情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课。第一课的开展将为新学期的网络教学翻开新的一页。

Part.07

(七)网络开学第一天,师生用行动为武汉加油


2月17日,是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教学的开学第一天。早晨七点半,在家的同学们就起床了,按照班主任的要求开展晨读或者早锻炼。八点二十分,同学们都坐在电脑或手机前开始观看学校思政教研室专门针对抗击疫情准备的“众志成城,天耀中华”主题教育课视频,看过视频以后,同学们纷纷在班级群中开展对疫情期间的讨论,讨论防疫知识,一起为武汉加油鼓劲。

就在同学们认真学习的同时,老师们也为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标注了各种学习重点的学习材料、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随时准备好的答疑解惑等等,虽然师生隔着电脑屏幕,但是利用各种学习平台和交流平台,丝毫不影响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学校还为同学们准备了“抗击疫情,阅读不打烊”、“抗击疫情,学习科研两不误”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还准备了“居家体育运动每日报”等体育锻炼活动,要求同学们在开展专业学习的同时,注重阅读,扩大知识面,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用实际行动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


文字 | 图书馆、教务处、思政教研室

编辑 | 杨平

审核 | 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