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网课,老师也知道你有没有“走神”!在线学习软件走红
“快,12点了,要抢课了!”12日中午,还在办公室开会的刘女士发了条微信给丈夫,想给在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约到一个“好老师”,“上多几节课就过年了。”
刘女士给儿子约的是在线课程的老师,每节课前均可在约定时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但由于像这样接受在线教育的家庭越来越多,“好老师”逐渐成了稀缺资源,每到约课时刻就得“拼速度”。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线学习类APP越来越红火。特别是,今年寒假低温天气持续多日,在线学习类APP遭到了家庭热捧,内容从在线辅导到在线写作业,技术上从人机对话到AI“刷脸”,可谓“应有尽有”。
但让人们享受到“足不出户”的便利时,有的APP暗藏不良内容,有的则成了“交友平台”,有的还诱导未成年人消费……良莠不齐的教育质量给学生和家长都敲响了警钟。
学习类软件几乎成学生必备机载
还没有放寒假,刘女士与丈夫就已经开始焦虑,不知道该如何打发7岁儿子的假期。“在家估计天天看电视,老人家也管不了。”刘女士说,“上兴趣班,一来辛苦老人家奔波,二来今年天气太冷,老少出外我们心里都还悬着。”
在与同事“吐槽”中,刘女士发现“在线课程”很火,只要有一台平板,甚至一部手机,就可以在家上课。“既可以大班上课,也可以一对一。”于是,她放假伊始尝试给儿子报了门外语课,每天上一小时,祖辈只需要在旁边负责监督看是否走神就可以了。
一周后,刘女士发现儿子的单词拼读超出教科书的范围,感觉“学费没白交”。一鼓作气,她又加购了一个课程包,同时还买了另一门“思维素养”课程。“整个假期一下子就充实起来了。”
据了解,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学龄青少年儿童课外辅导需求增大,各类学习类APP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在线教育行业市场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9001.4万人,未来几年还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9年预计将达到1.6亿人,其中,中小学生占据了“半壁江山”。
昨日,记者以“学习类APP”为关键词在安卓、苹果系统内进行搜索,发现100多个推荐覆盖了语数外各科目,功能内容则不同侧重,但五花八门,几乎能满足在学青少年儿童的各种学习需要。
“近一年我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在移动终端设备下载这些学习类软件,课后人手一机差不多成为常态。”广东不少中学老师向记者反映,越来越多学生在校外有使用学习软件的习惯,“甚至做作业都会采用软件,帮忙完成。”
尤其是今年寒假,由于全国多地气温遭遇“断崖式”下降,不少孩子“窝在家里”,加上各地少年宫、品牌课外辅导机构学位紧张,促使了在线教育迅速升温,有的机构在线报名人数呈现“井喷”。
“与其跑去一些不知名的托管,不如在家里下载一个学习软件,避开人潮、寒流,还能学点东西。”深圳张女士说,她就是替女儿报了某知名培训机构的网校,尝到“甜头”后,也为小儿子报了一个趣味英语APP,“春节期间在朋友圈打卡,还能获赠课”。
网红课程引入大数据吸睛
记者调查发现,寒假在线教育中最火爆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一对一在线英语,以及语文、数学、物理等辅导课程。
“在普遍的应试教育压力下,以课程辅导为核心内容的在线教育,在假期得到了完全释放,而且将进一步培养成熟的在学对象,成为未来长期且稳定的刚性需求,直接影响到学期学习。”广东实验中学一位老师认为,在线教育在寒假的井喷一方面在于双职工家庭的子女在家求学需求增大,另一方面是随着体制内教师同样放假,有更多的优秀师资在假期流入了这些学习软件的平台。
记者了解到,一些知名平台的网红教师中原本大部分为体制外的“独立教师”,但随着假期的到来,平台内也多了不少公办教师。体制内的一线教师参与在线教育,是当前存在争议的一个现象。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中小学在职教师不应因参与有偿在线教育而影响正常教学。但目前尚未出台相关禁令。
有老师告诉记者,一些培训机构会在假期打出“名校名师课堂”招牌,从各大名校招聘优秀教师,进行短期训练,产生了一批大受市场欢迎的教师。“这些公办教师既有教学经验,熟悉教学内容,同时也因为经过培训,对模块化的课程系统设置能快速掌握。”某机构网校负责人透露,因而相比在学校的线下课堂教学,这些教师一般都能“放得开”,谈吐幽默,注重奖励的方法,增强了用户体验,吸引力明显优于其在公办学校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成就感也得到很大满足。”
除了传统课程外,一些在线教育还引入了AI、大数据,吸引不少家长和学生。比如学而思网校就率先引入了面部识别、语音识别等AI技术辅助在线教学,让教师在直播大班中能够“看到”、“听到”、了解到每一个学生。“上课期间,表情识别技术可以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反馈给教师和家长。”该机构有关负责人表示,网校会依据学员在直播课上课过程中的互动答题报告、课后作业完成及订正结果、答疑平台上的提问内容等综合数据,进一步了解学员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推送个性化学习任务,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谨防在线教育“变味”
记者了解到,众多在线教育的课时费不足一些线下课程费用的二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而且足不出户,不用担心堵车和孩子睡不醒、来不及吃饭等等,是很多家长在寒假选择在线教育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师和学校也已经开始研究网红教师的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试图有所借鉴。
那在线教育是不是就百利无一害?
记者发现,在五花八门的学习类APP中,由于缺乏监管,而使得这些软件良莠不齐,有的还让学习变了味。广州市某中学的一名班主任表示,自己曾在微信群中多次提醒学生和家长,不要过分依赖在线学习APP。“我常常和学生说,有问题就来问老师。我也下了几款APP,上面很多答案都是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应该说,在线学习软件现在发展还不成熟,只能作为学习的补充,而不是单纯获取作业答案的途径。”
此外,有的软件通过诱导付费来“刷分”,有的则暗含不正三观,甚至多个学习类APP也陆续爆出不少专题、栏目中含色情、性暗示意味浓重的内容。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家建议,学习类APP的开发方在软件设计中应设置过滤功能,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审核,同时减少游戏、社交等和学习无关的功能;同时移动终端系统对APP发布准入的审核,也要严格制定审核标准条款,严防在线教育的“变味”。
事实上,大量集中于学科类课外补习的在线教育,仅是当前课外培训热的延伸。2016年,中国中小学辅导机构市场规模达到8000亿元,一个庞大的课外补习市场的存在,是“在线补习”火爆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在线教育未来如何发展取决于两方面,一是行业自身的规范发展,包括建立准入门槛,明确从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二是我国教育改革能否落实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记者】谢苗枫
【校对】符如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