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开国大典上的那位擎旗手

  他是位边陲老兵,也是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走在阅兵队伍最前列的擎旗手。我们纪念他,纪念那些为共和国奉献一生的军人们。

  李冠英是一位普通的军人,但他的人生却又有着非凡的一面。如果按出生年月计算,他若还活着的话,今年应该是整100岁了。我们纪念他,纪念那些为共和国奉献一生的军人们。

  

  手擎国旗的李冠英

  义无反顾投身革命

  一个人的命运有时无法想象。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走在西域边境与哈萨克斯坦国交界的那条G318国道公路上,突然有一座非常醒目的墓地吸引了我,墓地大如一个半篮球场。墓的正中央竖着一块足有两人高的红色大理石墓碑,上面刻着七个大字:李冠英同志之墓。

  可他为什么会长眠在这遥远的边陲呢?而且又受到人们如此厚待!这到底是怎样的故事呢?这个“秘密”封存了40余年,而且当年开国大典上的国旗擎旗手,竟然在新疆留下一段难以想象的传奇——

  百年前的4月9日,李冠英出生于河南固始。其父亲是位张学良手下的东北军高级军官。“七七事变”后,他父亲因被日军通缉,不得不举家迁往甘肃兰州。英俊少年李冠英在兰州考取了西北话剧团,后因战争原因,该团在1944年解散。通过父亲的关系,李冠英参加了国民政府的赴英海军人员培训班。在英国学习期间,他在训练同时开始思考人生和国家命运,渐渐接受共产主义学说。这个时候国内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李冠英后来的人生命运:当时英国政府为抵偿香港英当局代国民政府保管却丢失的中国6艘港湾巡逻艇,所以决定将他们的“阿罗拉”号巡洋舰移交给国民政府。后此舰改名为“重庆舰”。

  1947年,李冠英作为国民政府派遣到英国学习海军舰艇专业的海军专业学员,回国后就去执行将“重庆舰”接回的任务。该舰后来成为蒋介石国民党军队中最强大的主力战舰而在一段时间内耀武扬威。也正是由于“重庆舰”作为当时的“国之重器”,共产党对这艘舰进行策反工作。

  “舰长,我们跟着国民党、蒋介石就只有死路一条……我拥护你的决定,跟共产党走!”1949年2月25日“重庆舰”起义前,李冠英对舰长邓兆祥誓言道。“好,我们一起干!”邓兆祥非常欣赏李冠英,他俩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起义那一天,李冠英穿上中国海军的新军装,扒掉了国民党的军徽,然后与舰友们一起迎着朝阳,将“重庆舰”缓缓驶入山东解放区的烟台港,向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报到。毛泽东曾专门为李冠英他们的起义发来嘉奖电。李冠英第一次感受到作为国家主人的荣耀感。

  

  10月2日的《星期天夜光杯》封面

  1949年仲春,我东北丹东解放区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仪式——新中国第一所人民海军学校成立,校长正是率“重庆舰”起义的邓兆祥。李冠英荣幸地有了该校第一批老师兼学员的双重身份。

  “同志们,现在上级命令你们50名学员将接受一项秘密军事任务……今天下午立即出发!”一声令下,李冠英和49名海军学员某一天登上南下的列车,在深夜到达北平前门车站。随后上了卡车进入黄寺兵营——也就是现在北京黄寺大街的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宿舍大院。

  这天夜里,李冠英和其他学员兴奋得没闭上几回眼。当黎明响起军号起床后,他们才被告知: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阅兵式!“我们要见证新中国成立啦!”这是李冠英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而让李冠英更想不到的是:因为小伙子长得帅,又是标准的1.76米个头,军姿与队列训练动作规范又出色,所以他被选拔上了海军方队的旗手,也就是走在最前面的首席引队人。紧接其后的三个月,李冠英不敢有一丝马虎,每一个动作都严格训练,直到琢磨到位、练到娴熟为止。参加过阅兵式的人知道,虽然经过天安门前的那一刻万众瞩目,但几个月训练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受得住的。

  光荣的擎旗手

  李冠英他们作为参与新中国的第一次阅兵的官兵,不仅训练时间紧,而且还带着军事任务——随时准备在阅兵过程中与任何企图破坏的敌人战斗。

  伟大而庄严的时刻终于到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天安门前欢呼新中国诞生的欢笑声淹没了整个首都北京城。

  “阅兵分列式开始——”这是新中国开国大典上的第一次阅兵,李冠英的方队也是新中国第一次阅兵式上第一支出现的队伍,而李冠英则是1.6万人组成的受阅大军中最前列、最耀眼的一员:开国大典上的这一次阅兵分列式采用的是由海军代表旗手作为全体阅兵队伍的先锋,恰恰李冠英又是三位护旗手中的擎旗人——他左右两旁是两名端着冲锋枪的护旗兵。作为擎旗手的他自然格外耀眼,万众瞩目,而且他和两名战友荣幸地紧随在聂荣臻将军的敞篷车后面,也就是说他是第一位接受毛主席、朱总司令检阅的将士!李冠英太光荣了!只见他英姿威武,迈着铿锵有力、无上自豪的步伐,走向天安门……他的眼睛有些湿润,但必须目光炯炯;他的心脏怦怦直跳,但必须平静始终……这是历史镜头里所看到的新中国开国大典上的擎旗手形象,而且这样的阅兵排序也是唯一,唯有李冠英才能享受到这般崇高殊荣,因为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后来所举行的十几次天安门阅兵式上,都是按照陆海空军进行排序的,唯有开国大典上李冠英是以海军形象作为走在最前面的擎旗手——李冠英的这一“唯一”也因此载入了共和国史册。谁也不会想到,李冠英也因为这份荣誉,使他后来的命运发生了巨变——在他沉寂了几十年之后,人们竟然在新疆重新认识了他,重新给予了他应有的荣誉。

  

  擎旗手李冠英

  参加开国大典之后的李冠英,回到老部队的海军学校,之后又被分配到大连海军学院当了4年教员。然而到了1954年,李冠英有些莫名其妙地接到了转业的通知,分配到大连造船厂。作为一名起义人员和转业干部,本应得到相应的妥善安置,然而在那个特殊年代,李冠英在安徽合肥民政厅招待所住了2年,但工作仍然没有着落。两年之后,李冠英觉得再不能在合肥干等了,于是他想到了去北京,去他曾经给予他至高荣誉的北京申诉……

  接待他的内务部领导听完李冠英的陈述后,非常生气。然后问李冠英:“那么你愿到哪里工作呢?请你自己选择,我们尽量满足你的要求。”李冠英顿时热泪盈眶,说道:“首长,我一切听从组织安排。”“好呀!”领导听后很高兴,说:“现在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就是新疆,你愿意去吗?”“愿意!只要是祖国需要的地方,我都愿意!”李冠英想都没想,便答应了。选择仅是一句话。然而从北京到新疆的距离则可以用“天南海北”来形容。李冠英到新疆后,被分配到生产建设兵团第6师直属农场。李冠英的工作就是屯垦种地修水库。那个时候的屯垦建设,不仅艰苦,还要拼命。李冠英曾一天挖土方8.5个立方,创下所在农场的最高纪录。由此他也被兵团战友们称为“拼命三郎”,并荣获“劳动标兵”。

  昔日曾是开国大典的擎旗手,如今成为挥舞锄头的农工。1960年,李冠英所在的农场划归自治区交通厅养路段,他便成了养路工。1961年10月养路段集体下放支农,李冠英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报名,从此他把生命交给了“和布克赛尔”这个蒙古自治县的广袤边疆。最初在红旗公社(今查干库勒乡)当牧民,当地的蒙古族人有点远距离地悄悄看着这位单身而又喜欢在原野上唱歌的人,后来一打听原来是个“劳动标兵”,且竟然还是个会写能唱的“文化人”,于是开始同李冠英亲近起来。

  “能帮我给在西安读书的孩子写封信吗?”“能。”“能帮生产队出期黑板报吗?”“能。”“能……能每周给全乡的干部们上一堂文化课吗?”

  “能!我光棍一条,无牵挂、无负担,只要你们认为能用得上我的,尽管派活!”“老李——我们由衷感谢你、心疼你……”牧民邻居、大队支书、公社干部捧着暖心的话,对李冠英说:“你就是大家的亲人,有啥话、有啥冤屈、有啥心头烦事,说出来,我们一起跟你把天托起来!”

  “谢谢。谢谢你们……你们就是我唯一的亲人……”李冠英40岁生日那天,十几户在草场一起放牧的牧民,在帐篷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蒙古式生日庆典,极少饮酒的李冠英那天醉了,醉得无比幸福,醉得热泪长流。

  “老李,你年龄不小了,蒙古族姑娘喜欢你的不少,该成个家了!”不止一次有人这样专门前来相劝。李冠英总是淡然一笑,说:“我的心可以归为这片疆土,我的情留给了已经飞动的云……”

  为边疆守一生

  直到1997年之春,当有人走进李冠英那间仅有8平方米的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单身宿舍,看到里面陈设的一个小灵堂,这个谜才被揭开……年轻的时候,一表人才的李冠英有位心爱的女友,但因李冠英颠沛流离的命运,让这份真挚的爱情像岁月般流淌得无影无踪,并深深地刺痛了一个男人一生的心灵。

  这事得从当年李冠英在1942年考上西北剧团时,演了《雷雨》中周朴园的小儿子周冲说起,与他演对戏的丫鬟四凤演员陈氏小姐,便是他的女友。两人正在热恋之时,剧团却因战火而解散。也就在此,李冠英考得了留英海军学习的机会,并一去就是三年。其间两人鸿雁传书不断。1948年李冠英回国,尚未来得及与女友联系,他便和起义的战友们北上解放区,参加开国大典去了。此后,当两人好不容易建立联系,部队又刚刚接到全体军人随时准备上朝鲜前线的命令,并且不能随时将部队的战时动员和军事情况外泄,最终这段恋情无疾而终。

  

  英雄选择长眠在边陲

  1954年从部队转业的李冠英得知他以前的女友已经另嫁给一位陆军军官,而且随军到了兰州。该前女友还特意看望过李冠英的母亲。两年后,正在寻求工作旅途上的李冠英,得知母亲病逝。无奈不能赶回兰州,托了这位前女友帮助料理母亲的后事。李冠英既感激,又扼腕痛楚:她要真是娘的儿媳多好啊!他哭了。这样的哭声常常在漫长的夜晚里……外人并不知道这一切,只知道那个只住8平方米的“老李”是位乐观豁达的老边垦。

  41年新疆屯垦生涯、38年在塔城的牧民人生,时常有人问李冠英,你真的没有想过回北京或兰州?你真没想过吃亏和后悔,或者多少有些埋怨?

  “没有。我确实没有。”李冠英肯定地回答道。“从组织告诉我你现在有工作了,安排到新疆工作的那一天,我就没有感觉后悔和吃亏的事……在新疆、在塔城,虽然苦些,但我充实,有荣耀感,因为我是一个有工作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特别是跟这里的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又能为边疆建设贡献一份微力,这就不枉此一生了!”

  李冠英说的时候,没有半点做作,那副真诚让人感动又心酸……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大庆之年,这年5月,中央电视台《大阅兵》的摄制组千里迢迢,找到李冠英。当他们来到他的那间8平方米的小土屋,看了看这位共和国开国大典上的擎旗手的生活现状,忍不住纷纷掉下眼泪。

  “老前辈啊,你咋不跟人说一声你曾经的那段光荣历史嘛?那样政府至少也能给你解决一些生活困难呀!”摄制组的人说。李冠英颤动着双手,握着北京来的记者,说着一句话:“我挺好,在这里我有份工作就很知足。我给这里的各族人民做了点事,他们认可我……我很幸福。”

  关于李冠英的“谜”这才被解开。次年即2000年12月的最后一天,这位饱经磨难却又顽强不息的开国大典阅兵队伍的擎旗手,悄然辞世,终年78岁。

  当他在祖国最西边的大地上静静躺下时,没有半点喧嚣,没有丝毫争议,其本人没有一点儿财产,没有一个后人,唯有枕头底下压着一面五星红旗。入土的那天,数以百计的各族人民和他生前的好友们,纷纷向这位老屯垦人献花、敬酒……(何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