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黄金期的‘成色’越来越足,\"工匠\"\"大师\"等于硕士博士

◇“未来职业教育的生源结构将更加多元,学习时间更加灵活,任何有提升职业技能需求的人都可以随时到职业学校深造,并获得相关技能认证。”

◇未来职业教育培养的“工匠”“大师”在人才评价上将等同于普通教育的硕士、博士

◇只要职业教育发展到与普通教育有同等吸引力,且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架起互通的“立交桥”,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路径选择就会更加理性,也会更加尊重孩子的天性、兴趣、特长



3月14日,重庆市工业技师学院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工业机器人实操练习 王全超摄/ 本刊

上大学还是读职校?这个目前不是问题的问题,可能在未来5~10年后让家长和学生难以抉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列为2019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入任务的第一条“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中,并大篇幅进行部署,全年计划拿出237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同比增长26.6%。两会过后,国家又连续召开会议,将扶持职业教育的举措不断落实。

业内专家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国家对职业教育追加投资,足见职业教育在当前国家发展全局中的位置和分量。

“我们一定要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职业教育已经超越一般的学历教育范畴,与国计民生关联极为密切。

黄金期“成色”越来越足


职业教育正在被重新定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姜大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人数占高中阶段总人数的比例,与国内生产总值“同频共振”,表明职业教育发展状况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他据此认为,在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调节手段,对稳定经济和就业意义重大。这也是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背后的深意。

新定位在2019年2月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称“职教20条”)中已露端倪:该方案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第一次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摆在平起平坐的位置。

“这意味着国家将建构一套新的体系支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姜大源解释说,这套体系的核心内容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性纲领,其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表述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围绕职业教育的新定位,中央进行了一系列的顶层设计。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17年12月即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路径性指引。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为深化校企合作明确操作性办法。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职教20条”,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规划任务书,未来还要陆续出台相关配套文件,推动这些顶层设计落地落实。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是对上述顶层设计的落实举措。

“职业教育黄金期的‘成色’已越来越足。”业内人士向本刊记者评论说。

职业教育深度转型


转型中的职业教育,特点和优势日益凸显。

姜大源认为,贯穿“职教20条”的一条主线就是类型教育,他据此提炼了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型的三大特征:跨界、融合、重构。

姜大源说,职业教育横跨企业和学校、工作和学习、职业与教育,与普通教育单纯基于学校进行学习和教育不同,职业教育需要进行校企、产教、工作与学习的深度融合和制度重构,相关的跨界举措、整合政策和重构制度都在“职教20条”中有所体现。

“职业教育是服务于职业发展的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与普通教育‘一竿子插到底’式的升学教育和学历教育有本质区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王东江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正是职业教育从学历教育向全民教育、终身教育转变的重要一步。

“未来职业教育的生源结构将更加多元,学习时间更加灵活,任何有提升职业技能需求的人都可以随时到职业学校深造,并获得相关技能认证。”王东江说,职业学校将根据不同群体提供更多“套餐式”的教育和培训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选择,还将采取以学分制取代学年制、宽进严出的管理制度,保证职业教育质量。

“职业教育是基于工作过程逻辑建构人才培养方式,与普通教育基于学科知识逻辑建构有本质不同。”姜大源告诉本刊记者。学科知识重在“存储”,而工作过程重在应用。

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师资要熟悉企业工作和企业需求,要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形式,因此未来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构成和育人模式也有显著不同。

从师资队伍来看,“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将是教师队伍的主流。“职教20条”指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这一刚性要求意味着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构成将发生重要变化:一改过去主要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为从企业公开招聘。

记者了解到,过去很多有条件发展成“双师型”教师的工艺大师和企业高技能人才,往往因年龄、学历达不到教师法规定的要求而被职业学校拒之门外;一些企业高技能人才则因没有教师资格证而无法为职业学校所聘用。

为破解这一难题,“职教20条”把职业教育教师准入的学历要求从研究生或本科降到“具有高职以上学历”,对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招聘方式也可以以直接考察方式进行。“学历或学位并不代表在企业工作的能力,对于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来说,实践能力更重要。”姜大源说,“职教20条”相当于降低了高技能人才从事职业教育的准入门槛。

从育人模式看,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将成为主流。“职教20条”不仅强调校企“双元”育人,还规定在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业内专家指出,这意味着将有一批企业被认定为具有教育职能的企业,从而改变职业教育过去单一由职业院校承担的情况。

记者了解到,受限于教师资格、生源及企业收益等多方面原因,以往企业对办职业教育一直热情不高,“校热企冷”长期制约产教融合向深处发展。

“职教20条”做出的前述政策突破,以及今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的“对产教融合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符合条件的投资,落实按投资额30%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将大大调动企业参与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0%是什么概念?以宝钢集团为例,相当于一年节省2亿元,这笔钱未来放到其下属的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使其办学条件和师资素质大大提升。”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这还只是国家对试点培育企业的支持政策,若以后有企业被认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还会享受一定的免税政策,优惠力度会更大。

王东江预测,未来会有更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和学校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还会为育人提供具有实时技术水平的实训基地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实训教师,改变过去职业学校教学滞后于企业需求的困境,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也会更契合市场的用人需求。

人才不再唯“大学学历”


职业教育地位的崛起和特色优势的凸显,将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未来平分秋色。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告诉本刊记者,中国教育版图中,普通教育在初中以上阶段的教育中长期占据绝对优势,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将引发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变动,或将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局面。

职业教育的两大动向正在积蓄改变中国教育版图的力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在建构一条属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上升通道,它力求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在体制机制上开辟更高水平、更多层次的职业教育,扭转过去职业教育即“断头路”教育的状况。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正在开展的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改革,正是为技术技能人才的高层次培养创设上升通道。“它将被归于职业教育,却能够授予学位甚至会有硕博点,并有可能成为未来本科高校的主体。”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王世新说。

据悉,眼下全国已有3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参与了向应用型转型的试点,占全国本科院校近四分之一,未来这个数字还可能继续扩大。按照“职教20条”的规划,到2022年,将会有一大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意味着,未来的职业教育体系将是伴随劳动者职业发展的教育—就业—再教育的顺畅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二,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正在建构一条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评价体系,它更注重以能力而非学历来评价人才。

“学历不代表能力,更不代表技能水平。”王东江对本刊记者说,当大学文凭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专文凭已变得不难获取时,学历证书的含金量已大幅缩水,加上学历导向下人才培养弊端日益凸显,特别是高分低能、眼高手低者增多,与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和质量不匹配,亟待重构一套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开发的评价体系。

在王东江看来,今年3月在职业院校启动的“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其实是在重构一套新的人才评价体系,以能力为导向,而非唯学历是举。”

记者了解到,将由社会第三方机构颁发的X证书,代表行业发展的最高水平,不仅涵盖门类多,每个门类中还分不同等级,对应着行业和企业相关的工资、待遇、地位,真正体现了能力与待遇挂钩的人才评价。目前,首批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5家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其开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标准已经完成公示。

“这一突破预示着国家资历框架设计呼之欲出。”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副所长陈李翔说。

据悉,国家资历框架是用以整理和编排、规范和认可整个国家范围内存在的不同层次和类型资历(如学历、学位、文凭证书、资格证书等)的结构或体系。它将使人才评价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直接关联。

比如,未来职业教育培养的“工匠”“大师”可能在人才评价上等同于普通教育的硕士、博士,享有对等的待遇和地位,就像“文革”前的八级技工,其身份待遇等同于大学副教授。

王东江预测,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将被逐步认定、积累和转化,职业教育也会获得等同于普通教育硕士、博士的晋升通道和社会待遇。

“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提升将催生中国教育版图发生深刻变革。”高书国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体量将此消彼长,新增地方应用型高校、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和社会上独立的成人教育学院将并入职业教育范畴,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新平衡,二者会像两个不同品种的马匹,并驾齐驱,各有千秋,为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支撑现代化强国发挥各自的人才培养优势。

“绘成这一图景可能不需要很长时间。”王东江预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比肩前行将在10年左右实现。

职业教育需加速提升质量


教育版图的变化势必影响万千家长对孩子成才路径的选择。

不少家长向记者坦言,他们在未来几年还会更倾向于引导孩子上大学,原因是普通教育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积累,整体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较高,有利于孩子接受更优质的熏陶,而职业教育要发展到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吸引力,尚需时日。

在升学思维的强大惯性下,如果家长盲目把孩子争相引入普通教育轨道,一方面会造成学生资质错配,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劳动力结构失衡。

姜大源解释说,我国当前的劳动力结构已经呈现“哑铃型”,中间的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导致很多“顶天”的设计难以“落地”,严重制约实体经济发展。

扭转社会的传统认知、防止学生资质和人力资源的错配,有赖于国家和社会营造尊崇技术技能人才的氛围,更有赖于职业教育质量加速提升。

从营造氛围来讲,大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待遇无疑是当务之急。201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发出了提高技术工人地位待遇的动员令。近年来各大媒体大力宣传工匠精神,对社会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的价值都发挥了正向作用,但要全面、充分落实相关精神还需时间。

也有现象表明,待遇高并不完全能吸引人们选择技术类工作,比如月嫂、家庭管家、养老护理等月薪过万元的工作仍面临招工难问题。王东江认为,这种现象说明大众职业观仍存在偏差,“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还在影响当代人的职业选择,这需要社会重视职业启蒙教育,树立工作有类型之别、无高低之分的意识。如今国家把劳动教育列入育人体系,将重塑孩子对劳动价值的认知。

从职业教育本身讲,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质量无疑是关键之举。本刊记者走访职业院校和社会从事职业教育的培训机构发现,凡是专业建设与市场契合度高的学校,其毕业生不仅好就业,而且待遇不菲。从事职业教育培训的达内集团分公司负责人安盟告诉本刊记者,在他们那里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应届职校毕业生月均工资在7000元以上,也有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主动申请到职业学院学技能后再就业。

显然,职业教育自身够好、够特、够亮、够香,就会受到市场和社会认可。

王东江说,只要职业教育发展到与普通教育有同等吸引力,且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架起互通的“立交桥”,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路径选择就会更加理性,也会更加尊重孩子的天性、兴趣、特长,并最终形成“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群星璀璨”的国家人力资源图景。

来源丨《瞭望》新闻周刊 记者?刘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