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城: 春意胜却千万语 新年更将“牛”乾坤
■张绍城先生题字贺新春。
文化大家贺新春
张绍城
1963年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毕业。1993年至2004年任广州画院院长,1995年至2005年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广州画院名誉院长兼艺术指导,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学术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广东中国画学会艺术指导,广东省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委,广州市文史馆馆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庚子鼠年岁末,新快报文化大家贺新春报道组特邀这位岭南大家回溯过去一年的艺术感悟与思考,并对新一年表达了寄语与展望。
“把事情当创作,把创作当剧本”
那天早上8点左右,微信接收信息提示音响了一下,是张绍城先生发来的一张手稿图片,并附上了一句话,“这是我总结过去一年感受的一个字。”说是一个字,但张绍城先生把这个字一笔一划地拆解后,在手稿上解释了为什么是这个字,收到信息的时间距离约访还有一个多小时,而这个“题目”,则是记者前一天布置的“任务”。
张绍城先生做事严谨认真,在圈内早有闻名。“别小看这个字,我是按创作思路来构思这个字的。”新快报记者如约到达广州画院先生画馆,见到他时,他很快便拿出了那张手稿,“可以这样说,这也是今天要拍摄的剧本,过一会,我一边写一边说。你们怎么拍都行。”
为什么要把这个当创作?张绍城解释,做每一件事,都应该有深思熟虑的构思,要经得起推敲,才能立得住脚。的确,“把事情当创作,把创作当剧本”,也是张绍城多年来独特的一面,也是他的长处。
有思想的“张天师”
近年来,张绍城先生的作品在传统的岭南画技法上大胆创新,结合古画的中国元素符号化在画面中表达,讲究黑白对比效果;年逾七旬又在岭南画派的“黎家山水”的影响下,再次大胆尝试引入了西方现代画的现代肌理表现技法,创新了拓皴技法,在笔墨结构上充分体现了岭南画派“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的特色。2020年,“先生之范——张绍城艺术品鉴会”终于在广州画院先生画馆亮相,展现了他新近的艺术面貌,迎来了业界一致的肯定。广东省文联原主席刘斯奋当日也谈及了不少,其中让记者印象最深刻的评价是“很有思想”。不错,张绍城先生确实是这样一位善于思考,并往往能引起共鸣的艺术家。值得一提的是,他会出点子,在广东美术界早有传闻,甚至多年前便因此有了“张天师”的雅号。他从绘画到基建工程、操办画展、学术讨论,往往显得“鬼点子”多。对于“天师”雅号,他当然是一笑而过。而实际上,每次创作,他都集中精神,苦苦寻找该题材关键之处。他认为绘画创作,是五项全能比赛:一创意,二构图,三形象,四色彩,五综合效果。每一项,都不轻松,但创意的元素是首位的。
他青少年时期艰苦的生活,艰苦的劳动,艰苦的训练,打下了坚固的“童子功”。从而具备全面扎实的造型能力,加上他擅长构思,注重立意。因此无论他进入哪个领域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用明矾画的村姑、大写意的老虎动物、拓笔肌理的山水、梅兰荷等花鸟,面貌都别开生面。
多年来,前后14次入选全国美展。其中,1975年作品《“七·二一”大学展蓝图》是他31岁时的中国画代表作。入选1977年全国美展,并在1978年参加“现代中国画展览”赴日本东京展出,发表于《人民中国》等几个杂志,为天津博物馆收藏。2002年由广东省政协评为十位“广东省当代国画名家”之一等多项艺术界殊荣,作品《五朵红云》《护路斗争》《广阔天地新苗壮》《我爱北京天安门》《“七·二一”大学展蓝图》《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巨大的蕴藏》《草棚》《爱·信仰与死》《打工妹的问候》《贝多芬》《杜甫》等被国家各大艺术博物馆收藏。2009年,油画《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获2013广东省第九届鲁迅文艺奖。
2020年关键字
春
张绍城先生做事的严谨,对自己的要求苛刻程度,甚至连书写的红纸如何切割,哪里多一点,哪里少一点,都十分讲究,但同时,他又是一位十分随和的人,他多次叮嘱摄影记者,拍摄自然最重要,不需要有过多的导演成分。
“在过去的一年里,一波、又一波、在重重的挑战之下。”他在红纸上写了一横、又一横,连续三横,是春字的头三横,接着又说:“我们团结成一个人,”在三横中写了一个“人”字,接着在人字下写下“日”字,说,“最终如同东方升起的太阳照亮世界。”他表示,构思这个“春”字,思考了很久,但确实又十分贴切在代表了他对过去一年的印象以及对未来的祈愿。“春意更胜千万语,2021将’牛’转乾坤。”他最后总结说。
2021年祝福语
2021年,祝愿我们的国运越来越好,我们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我坚信,未来的日子,将越来越好。
■统筹:洪波 李世云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志钦 ■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 实习生 郭思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