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分批加入少先队,家长对学校提出质疑:这是歧视
导语:六一儿童节是许多一年级学生期盼的日子,这不仅是他们的节日,也是他们即将成为一名少先队员的日子。但由于分批次加入少先队的限制,这一天也成了许多学生和家长失落的日子。学校规定一年级学生分批加入少先队,就意味着部分学生要等到二年级才能入队。
在六一儿童节当天,这些落选的学生就只能眼巴巴看着同学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肯定会难免失落。邻居家的孩子就向家长哭诉,为什么自己不合格,家长为此还与老师大吵一,认为这是歧视学生。
老师其实也很无奈,毕竟是学校的规定,他们只能按规定执行。但是,就算是要分批次入选,学校也应该给出一个明确的标准。邻居家的孩子成绩一向优异,却未能入选,而许多平时成绩并不理想的同学,却成功入选了少先队。
对此,学校给出的解释是,是否入选是通过多方面综合考量的,所以才会出现许多成绩好的学生没能入选的情况。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甚至有家长认为,这比成绩不理想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大,会让孩子对自己的个人魅力产生怀疑。
1、为什么要分批加入少先队,标准又是什么
至于为什么让小学生分批加入少先队,学校给出的解释都不尽相同。大抵是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要想得到名额,就需要自己付出努力。还有就是学校认为入选少先队也要从学生的品德、思想等多方面考虑,择优入选。
根据校方的说法,入选标准就是从学生的成绩、品德、素质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从而选出第一批进入少先队的学生。这个标准其实是很模糊和抽象的,毕竟一个孩子的品德、素质很难具体的评价。那么,这样的评定标准,就很难实现真正的公平。
毕竟,老师在评价学生时必定会带有一定的个人倾向,对于平时和老师关系好的学生,肯定会给予较高的评价。这对那些平时和老师关系并不十分亲密的学生来说,就是很不公平的。再者,对于教师子女还有平时向老师送礼的学生,老师真的能保证不会偏袒吗?
显然,老师在评价学生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有这些主观因素的存在,老师不管怎么做,都很难达到真正的公平公正。这个评价标准本身就是缺乏公正的,所以按照这个标准划分的批次很难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同,分批次让学生加入少先队必然存在较大争议。
2、分批次入队像划分等级,伤害了孩子自尊心
为了防止家长之间的恶性攀比,教育部明确规定了不得向家长公布低年级学生的成绩和排名,以减轻低年级学生的压力,促进他们的良性健康成长。教育部这样的规定,其实就是在防止学生之间阶级的出现,使得他们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但分批次加入少先队,无形之中又将孩子划分了等级。对于那些没入选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们免不了会产生自我怀疑,认为自己是不是不够格,不配成为一名少先队员。这实际上与教育部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再一次在学生之间划分了等级。
甚至于,这比直接公布成绩排名更加伤人,毕竟成绩是学生自己真实考出来的。但在这种评定标准下失选,就变相意味着学生没有通过综合素质的考量,很容易让学生对自己的品格产生怀疑,这对于一年级学生的性格和心理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一年级的孩子尚小,对于事物还缺乏正确的认知。没能加入少先队的那些孩子,可能只会觉得是自己不够格,才没能加入少先队。这种打击对他们而言,是十分巨大的。不仅会对他们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创伤,还会使得他们陷入长久的自责中。
看到身边的小伙伴都戴上红领巾,成为了光荣的少先队员,而自己却没有入选,许多孩子都不禁失落痛哭。看到这些,不禁使人产生思考,分批次加入少先队真的有必要吗?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和同班同学一起加入呢?为什么非要给孩子的童年带来一抹不好的回忆呢?
总结:
学校想通过分批次加入少先队来培养一年级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种初衷是好的。但是,在评价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很难实现真正的公平。在这种不公正的入选标准下,便很容易打压学生的积极性。
个人认为,少先队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群体组织,对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有着重大的影响。学校有必要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公正入选,从而有利于他们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