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将达90%,三大托育困境引关注

  

  记者|陈振芳

  “到2025年,北京市学前三年入园率保持在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

  近日,《北京市“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下称《规划》)正式发布并提到上述目标。

  《规划》明确,加大托育人才培养力度,支持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增设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并提升培养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在满足3-6岁幼儿入园的基础上,利用空余学位开设托班招收2-3岁幼儿。“积极支持幼儿园举办2-3岁托班。”

  9月23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界面教育,“从总体思路上,应把发展普惠托育的重点放在推进‘托幼一体化’上,解决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甚至1-2岁幼儿所需的幼儿园改建、幼儿教师培训、托幼游戏与活动课程建设等问题。”

  熊丙奇建议,新建托育机构,要根据当地出生人口的变化,预测未来幼儿园入园孩子的变化,根据幼儿园可提供的托位数与托育需求,做出科学的发展普惠托育的规划。

  随着中国人口变化及三胎政策,托育问题正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议题。与此同时,托育服务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另一方面,疫情下托育经营困境突出。

  8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发改委指出,“目前,国内0-3岁婴幼儿约4000万,据调查城市中超过1/3的家庭有较强托育服务需求,但实际供给仅5.5%左右。”

  北京市教委明确,“结合三孩生育政策实施和区域实际,及时修订和调整居住社区人口配套学位标准。科学预判需求,精准供给普惠资源,稳定学位供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截至2021年底,全国每千人口托位数在2.03个左右。

  根据北京市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报告,北京目前的千人口托位数1.33个,托位使用率35.4%。距离“十四五”规划提出的2025年千人口托位数4.5个的目标还有7万-8万个缺口。

  截至2022年7月,北京市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共627家,托位总数29171个,在托婴幼儿10327人。截至2022年9月,北京市有93所幼儿园182个托班招生,幼儿园托班学位增加到3000个。

  从机构类型和分布情况看,北京市有公办托育机构2家,95%以上托育机构为营利性机构。2020年北京市托育机构平均月收费超过7000元,价格较高,运营成本中场地租金和人力成本占比达80.9%。

  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养老托育服务机构可持续经营困难加剧,普遍面临经营成本上升、人工租金上涨、防疫开支增加等突出问题,部分机构甚至选择歇业或退出。

  受困于疫情无法持续经营,巧虎、七田真等知名早教中心相继被爆闭店,家长也面临退费困难。

  9月1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负责人杜希学指出,目前,国内的托育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又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起步期”和“疫情期”双期叠加,造成托育机构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困难:

  一是降低成本难。七成以上托育机构运行时间不足3年,多为小微型企业,托育机构运营成本是“租场地”和“发工资”等刚性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是稳定招生难。三岁以下婴幼儿是最柔弱的群体,且入托时间不固定,疫情发生后不少家庭更是少送托、不送托,托育服务的刚需受到压制。

  三是应对风险难。托育机构规模小,且绝大多数是社会力量兴办,疫情造成大量托育机构退出市场。

  “鉴于“托幼一体化”是发展普惠托育的重要措施,国内应该把招收3岁以下幼儿开展托育的民办幼儿园也纳入纾困扶持范畴。”

  熊丙奇认为,对托育机构的界定问题值得重视,这将直接影响到纾困扶持政策的实施,如果纾困扶持对象限定为招收0-3岁幼儿的“托育园”,而把招收2-3岁或1-2岁幼儿的“幼儿园”排除在外,民办幼儿园承担托育任务,却得不到纾困扶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