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80余名小学生开展自然观察与生物多样性寒假研学活动
小学生们研习湿地生物多样性 供图
1月21日,来自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呈贡校区)六年级的80余名学生、家长在斗南湿地公园和捞鱼河湿地公园,开展了一场自然观察与生物多样性寒假研学活动。
该活动由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指导,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昆明市西山区在地自然体验中心支持展开,是一场趣味性与知识性兼具的青少年研学活动。
小学生们研习湿地生物多样性 供图
80名学生分三个组,分别参与到湿地的研学项目中。在专家的带领,一个小组的同学在捞鱼河湿地做湿地水环境监测,分析湿地对于水质净化的功能,绘制水环境地图;
另外两组则参与湿地自然体验活动的设计,现场制作湿地自然观察自然笔记地图和湿地自然体验地图。活动现场,学生们席地而坐,以包为桌,认真进行笔记记录和地图测绘。
据介绍,这些由学生们参与设计的地图,未来会应用于滇池生物多样性公众教育活动中。寒假来临后,这批参与项目式学习的“滇池小卫士”将带领自己的家人朋友以及低年级的同学一起走进滇池湿地,对滇池的保护和滇池生物多样性进行宣讲。
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当前昆明市迎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浓厚氛围中,此次研学活动结合滇池湿地保护,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提高更多市民对COP15的知晓率、参与度。
小学生们研习湿地生物多样性 供图
同时也让学生和家长们更深地认识到保护滇池湿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意识到保护滇池及湿地环境应该是人们共同的责任,需要每个人付诸行动;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而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共同参与滇池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湖滨生态带是湖泊在陆地上的最后一道生态保护屏障,环湖湿地建设作为滇池保护治理综合治理体系的“六大工程”之一,已完成湖滨生态建设5.4万亩(包括湖内湿地、湖滨湿地、河口湿地、环湖生态林带等)。
滇池湖滨已初步构建了一个闭合的湖滨生态带,这些区域成为很多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的栖息地,滇池周边的生物多样性开始逐渐恢复。虽然湿地建设已成规模,但内部生态系统还是很脆弱,需要市民和游客规范自己的行为,共同保护滇池沿湖湿地。
云南网记者 赵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