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作品中的“大情小爱”
“昔云医护之赴汉兮,力挽竟国于惊惶。念人心之可善兮,叹大爱之无疆。今有举国童生之汇集兮,欲承父辈志之所向……”在夏令营的营地,天津益中学校八年级学生赵邦彦赋诗一首,回忆疫情过往点滴。
8月2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全国青少年北戴河活动营地报告厅内看到了一幅幅精美的手抄报、书法和绘画,这是来自全国6个省(区、市)的145名首批夏令营成员的作品。
这些夏令营成员的父母都是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孩子们停课在家期间,以抗击疫情为背景设计了手抄报和绘画作品,用艺术的形式记录下生活的真实体验,以及疫情带给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这些手抄报和绘画作品非常打动人、鼓舞人,孩子们想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关心关爱他们的叔叔阿姨们,当面表达心声和感恩之情。”在夏令营开营仪式上,营地辅导员孙安琴老师说。
“如果你问我谁是中国最伟大的医生,我想把爸爸列为其中一个。”湖北省黄石市广场路英才学校的一名小营员陈秋实拿着画报坚定地说。
他给画报取名叫《大爱无疆,抗疫必胜》,画中,燕子衔来了新泥,杨柳吐出了嫩芽,一个身穿防护服的白衣战士仰望一轮硕大的圆月,整幅画色彩鲜明,给人必胜的信心和力量。
“有些白衣战士永远留在了那个春天,中国医生前赴后继、奋勇前进的精神感动了我。”陈秋实用爸爸的形象作为画作原型,表达对像爸爸一样曾在一线工作的医务工作者们的敬佩和爱。
疫情发生后,陈秋实的父母都去了前线,他的妈妈负责统计医疗物资清点工作,爸爸救助患者。在这45天里,他照顾爷爷奶奶,守着3岁的妹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我很想他们,想说的很多,但不能多说。”这次疫情让陈秋实长大了许多,父母一个星期才打来一次电话,每次就两三分钟,他默默地把想念留在心中,除了报平安,叮嘱父母保护好自己,从不多说一句,他知道父母在忙着争分夺秒地救人。
上海学生徐佳晟的书法作品《少年中国说》让带队老师们印象深刻,铿锵有力的笔迹传达出一股青春朝气。
“孩子们的抗疫作品形式丰富多样,但表达的感情是相同的。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对英雄父母的崇高敬意,立志学习先锋榜样精神和长大为祖国作出贡献的决心。”上海领队寿小翠说。
另一幅作品也引起了围观。
一半是一个高大威武的医生,五彩斑斓的城市,树木结满了果实,车辆井然有序地前进,另一半是一个病毒大怪物,车子破损,草木枯黄,房屋倒塌,画作《爸爸和病毒拔河》的作者叫邱梓琪,是武汉第四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以前没想过长大后做什么,现在,我长大后要成为像爸爸一样的医生,我可以不要钱,我要病人安全地离开医院。”父亲成了邱梓琪心中的偶像,也让小小年纪的他有了人生方向。
“大怪物正在与爸爸拔河,病毒用十分之一的力量,爸爸用全部的力量,这条绳子代表抗击疫情的胜利。”邱梓琪给大家解释道。
“爸爸参加我们学校的拔河比赛,胜利的时候都很开心,疫情暴发后,爸爸就没开心过,我很久没见爸爸笑了,爸爸以前很爱笑。”谈到创作灵感,邱梓琪按着电话手表的屏幕,翻照片给记者看,“我手表电话的第一张照片就是我给他拍的,他笑得牙齿都露出来了。”邱梓琪自豪地说。
“我可能过一段才会回来。”“为什么?你去哪儿?”邱梓琪回忆说,那天接到爸爸打来的电话,自己满脸疑问。邱梓琪的爸爸是武汉人民医院内科护士长,因为接触病人而感染,后来病情危重住进了隔离病区。
“妈妈哭了,我没哭,我很伤心,特别痛。”渐渐地,邱梓琪开始习惯了没有爸爸陪伴的日子,也能自己按时起床、吃饭、上网课。
“爸爸总把车让给妈妈开,他骑电动车,他的车技都退步了。”得知爸爸要康复回家,邱梓琪特意准备了小礼物,用纸折成车子,他还做了一个垃圾桶,“爸爸爱吃小橘子,他把橘子皮一直拿在手上,给他做个垃圾桶就方便扔垃圾了。”邱梓琪说。
“他太忙了,都不知道眼药水过期了。”最近邱梓琪发现爸爸的左右眼交替发炎,悄悄看了他的眼药水,发现过期了,来参加夏令营前,再三叮嘱爸爸记得换。
来自上海浦东新区临沂二村小学的黄忆秋是个文文静静的女孩,谈起手中的绘画作品,黄忆秋的话多了起来。
“我的画分为两部分,上面是一块屏幕,里面有穿着防护服的医务人员,屏幕上开了一个弹幕按钮,弹幕拼成了爱心,写着加油、白衣天使等文字……” 黄忆秋的妈妈是一名护理部主任,这幅画就是以她的妈妈为原型创作的。
在画作的下半部分,黄忆秋绘制了白衣天使回忆在武汉的经历,救护车后面有一群新冠病毒,还有大针筒,“针筒代表白衣天使对病毒的打击,救护车代表患者。”黄忆秋一一解释着自己的创作思路。
在黄忆秋看来,战“疫”就是很多像妈妈一样的叔叔阿姨们在危险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和病毒作斗争。她所绘制的也正是这段时间以来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一部分。
临走前,队伍中年龄最小的营员邓煊栎申请把自己的手抄报带回家。原来,这幅画作是邓煊栎在疫情期间送给抗疫一线爸爸的礼物,是自己心中英雄的专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