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8万考生共同的作文题:当今的中国,到底需要怎样的年轻人?

  

  昨天是高考第一天,就像往年一样,高考语文的作文题出来之后,又被广大网友热议。

  作文题目总共有9个,很多,但在仔细分析之后,我发现它们的内核,竟然是完全一样的。

  先看一下作文题:

  【全国甲卷】 可为与有为

  【全国乙卷】 对理想的追求

  【全国新高考Ⅰ卷】 体育之效

  【全国新高考Ⅱ卷】 人字书法

  【北京卷】 论生逢其时

  【北京卷】 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上海卷】 时间的沉淀

  【天津卷】 纪念日

  【浙江卷】 得与失

  

  不论是全国卷的“有为与可为”、“理想与追求”,还是地方卷的“生逢其时”、“时间的沉淀”、“得与失”等等,不能只看它们题干表面的表述,如果把这些题目的底层拆开了看,你会发现它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息:

  站在国家的高度,以人生的时间维度,我们这个社会到底需要怎样的年轻人。

  比较巧的是,高考之前,网络上刚刚经历了两次有关“年轻人”的大讨论。

  

  第一次是,躺平学突然火了,因为一个“躺平学大师”。一时间,年轻人到底要不要躺平,他们又为什么躺平,从网友们的讨论一直向外蔓延,甚至有不少官媒都参与进来。

  第二次是,距离高考几天时间,某高三学生放言“立志拱了大城市白菜”,引发网络激烈争论。一方认为,这个小伙子立志立得好,很感人;另一方则认为,这孩子有些偏执,对外界充满着敌意和仇恨。

  高考,是为国选材,那些命题专家们,虽未亲自下场与某些人辩论,但他们,已经用他们的考题,给出了答案。

  

  全国甲卷的材料,选取了李大钊、方志敏、雷锋、焦裕禄、钱学森等先辈,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试想一下,这些先辈们面对的时代,比我们如今更难吗,压力更大吗,我想,答案很明显。

  他们没有选择躺平,他们反倒是迎难而上,用自己的所知、所学,甚至是鲜血和生命,为国家的发展,为民族的复兴贡献了自己的全部。

  再看北京卷的材料,“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感慨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在我看来,这一个题目,更是妥妥地针对“躺平”,每个人的时代都不同,人生道路也不同,都有各自的机遇和困难。

  但相同的可能是,一个人面对时代所给出的态度,真正的有志青年,永远是“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的。

  关于第二个争论,我们可以看一下全国乙卷,主题是对理想的追求。

  材料中,实现理想的前提,是: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

  

  同为理想,也分小我和大我。实现远大理想,先正其身。

  如果你的志向,只是“拱大城市白菜”,未免有些粗鄙不堪,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身之不修,更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果连自身品德、修养都存在瑕疵,甚至是有问题,那就相当于从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越努力,只会离目标越远。

  从上面几个作文题,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表面上看,几个题目要求相去甚远,但它们的内核,都是:

  在新时代,广大青年学子,当加强自身修养,端正思想,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并把自己的理想和定位,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之下,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章的立意站住了,基本就是高分。

  大家都知道,当前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到了关键阶段。

  未来几十年,中国登顶,几乎是没有悬念的。

  设想一个场景,世界第一大国的青年,站在舞台中央,向全世界其他国家青年发表演讲,他会说什么?

  

  是“我已经躺平了”,还是“我为了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拼了小命,终于拱到了最好的白菜”?显然都不可能。

  我们需要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他要向世界展现的是,中国自信,中国故事,中国文化。

  这里要看一下全国新高考II卷:

  用毛笔写一个“人”字,这个动作本身,就极具中国特色。

  

  用毛笔写一个“人”字,这个动作本身,就极具中国特色。

  其中的每一笔,都又有极具中国特色的说法,第一笔:逆风起笔,藏而不露,第二笔:中锋用笔,不偏不倚,第三笔,停滞迂回,缓缓出头。

  常言道,一笔一划,写出一个人字。要做事,先做人。

  这三笔,每笔8个字的描写,我眼前立即浮现出几个词:韬光养晦,谦谦君子之风,处事公正不偏不倚, 稳中求进。

  这不仅是在形容一个人,也可以形容一个国家的处事风格! 能联想、能引申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曾说:

  像中国这样的文明型国家,它不需要别人认可,它可以独立地存在和发展,它的政治和经济模式过去就和别人不一样,现在也与众不同,今后还是自成体系。

  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中国文化这么博大精深,你作为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准备怎么理解这些文化,准备怎么践行这些文化,准备怎么向世界介绍这些文化?

  这都是当代年轻人,需要思考的。

  哈佛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专家普鸣教授认为,一篇政论文能考察一个人是否可堪重任:

  是否逻辑清晰、是否新年坚定、是否心怀苍生,是否有方法和决心,是否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能够影响人、鼓舞人、号召人——这正是治国良才需要具备的能力。

  所以你也就能想象,通过高考作文,不仅仅是考察你的语文水平,而是对一个学生道德水平、理想信念、心胸气度、理解能力、综合能力进行的全方位考察。

  通过这场大考,也向外界传达出了清晰的信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到底需要怎样的年轻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