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探究

  本文转自:贵港日报

  港北区荷城小学 黄菊香

  摘要: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之一,其具有系统性与连贯性、操作性与拓展性、现实性与趣味性。教学时通过表象的感知形成概念中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获取新知,有效地操作活动中认识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四体六步 图形与几何 高效 教学策略

  一、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最近,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课程理念,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教师要整体理解和把握课程总目标,细致解析各目标与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再把学段目标渗透到每一次的具体教学中。

  新课标对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图形的测量离不开对图形的认识,图形测量的过程与结果都与具体图形的特征密切相关。探索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问题,一定要与具体的图形建立联系,对图形特征的把握直接影响图形测量的学习。在小学,图形的位置重点是用一对有序数对描述一个点的位置,图形的运动主要是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要认识到图形运动本质上是图形上点的位置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平移或旋转,确定图形运动前的位置与运动后的位置的关系,了解其中的变化和不变,也就是点的位置的变或不变,所以图形的运动与图形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

  二、“四体六步”教学模式中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

  (一)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出发

  小学数学“四体六步”课堂教学模式中,四个体现:体现师生的本位、体现数学的本质、体现互动的融洽、体现素养的发展;六个步骤:导、联、探、展、建、提。

  1.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教学应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多样化情境,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实现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以玩游戏、听故事、猜谜语、变魔术、唱儿歌等教学方式,在图形与几何知识中融入趣味性,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导”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出发呈现数学新问题,揭示数学本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

  2.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可以设立“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矛盾、观察、验证、操作等多种活动经验的积累。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以及数学学科素养的起点,其中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至关重要,开展高效的图形与几何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探”“展”的教学,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思考、体验、交流,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数学抽象等数学素养。

  (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儿童空间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积累的过程,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对图形与几何有初步的认识,能够辨认立体图形,认识平面图形。小学数学课本中,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基本上是按照“立体—平面—立体”的顺序来设计的,而且各个内容设计螺旋式上升,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小学数学要求学生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几何体,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经历从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生活中有原型的概念,学习相对简单和直观。如,常见的冰箱、积木、保温杯、篮球、弹珠等都是立体图形直观的形象,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长方形、正方形等的理解就很轻松。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物辅助教学,让学生充分积累几何与图形的经验。“建”的教学,学生在总结建模的过程中,分析能力、思维能力555电影网、数学建模、数学表达的素养得到训练与发展。

  三、合理布置学习任务,设计有层次的作业

  在小学数学“四体六步”课堂教学模式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出结果。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布置学习任务,设计有层次的作业。“提”的教学,在练习与相互的评价中,往往发生思维的碰撞,学生在思维碰撞的思辨中,提升对新学知识的巩固与认知,训练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有基础题、综合题、拓展题,进行层次性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时,要做到备课充分,尤其是教具和学具的准备,要注重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中不要急于灌输知识,要真正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观察、充分操作、充分探讨,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有效辅助教学,打造高效图形与几何教学课堂。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