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军旅画家曾因在课桌上画鱼被老师狠批

  

  丹青尽染赤子情

  ——军旅画家胡国伟的艺术人生

  ■刘卫兵

   胡国伟近照。

  我与胡国伟先生甚熟,曾共同就读于军艺,老家居所隔路相望之距,故以兄称之。毕业后各入一所军校任职,中间一直为探讨作品而往来,友谊日深。

  胡国伟先生写过一篇《我说我画》的文章,其中记载了他幼时学画的点点滴滴。他说他从记事开始,便喜欢写字涂画,没人指引,也没有教导,完全凭的是天然兴趣。小学二年级时,他因为上课在课桌上画鱼,被老师狠批了一顿。当时的观念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画画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属于“不务正业”。但这次挨批,并没有改变他的爱好。不久,他听说当地的老画家杨希贤先生要收几个学生,就向家里要钱报名,父亲很支持他的想法,母亲却强烈反对,原因是每月15元的学费要占用家庭每月一半的开支。这事被他的大娘得知,老太太踮着三寸小脚拄着拐棍来到他家,掏出几张5元新票说,这是老二刚寄来的,先拿去交学费,其它的以后再想办法,孩子喜欢学习就要支持。乡村的家庭教育就是这样支撑起了一个少年的梦想。

  16岁这年,胡国伟被特招为文艺兵入伍,他的青春热情被军营点燃。除了正常的军事训练,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写字画画上。1986年10月,胡国伟人生第一次个展在福建省泉州市工人文化宫和部队礼堂同时举办,官兵给了他热情的鼓励和巨大的支持。

  1993年9月,胡国伟顺利考上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班,得到刘大为、刘天呈、任惠中等著名军旅画家的指导。毕业创作的《解放区的天》《童年的记忆》两幅国画作品同时参展,其中《解放区的天》入选建军70周年全国美展。

  军艺学习期间,胡国伟从诸位恩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技法,还有对绘画的重新认识。所有现成的成就,都会在未来成为自己难以超越的障碍。比如他对刘大为老师的骆驼模仿足可以假乱真,但他必须有所创新。如何取大师之法,成自己之独有,他还需要对生命有更多的体验和磨练。

  军艺毕业后,胡国伟一头扎进生活当中。他需要体验创作者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看待人生命运的角度。1998年7月,他主动申请到基层学员队任职,与学员吃住在一起,深入到他们的每一声欢笑和叹息中。这期间,他潜心练小品、画细节,给学员当老师,培养他们画画的爱好,由单独的创作者心态,变为老师带学生的心态。这对他帮助极大,促进他将多年的积累进行总结和反思。他感谢那8年实实在在的生活,重新拿起笔,心中积淀构筑的军事系列作品如涌泉般挥洒而出。

  2003年初秋,他在军艺学习时的恩师任惠中先生带领学生到京郊写生。师生相见,胡国伟将所画的作品《捍卫者》《卫士》《绿色的旋律》《明亮的天》《喜庆的日子》向老师呈现,任惠中老师给他评价是“了不起,从画中看到了你的眼界之高远、思考之开阔、风格之洒脱”。这些美术作品后来入选全国、全军和北京市的美展,胡国伟也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他的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经典文人画的文脉,特别是受到来自中原文化中不事张扬、行笔内敛、聚焦神态的深厚文化浸染。其作品主题丰富,重要历史人物壮怀激烈为苍生,古代雅士寄情田园彰显真性情,国花牡丹情感奔放抒发胸臆,胡杨饱经岁月沧桑,驼铃牧人逆风行。他在创作技法上,遵循“人物画神态,山水画气韵,景物画风骨”的原则;在艺术风格上,作品均贯穿他独立形成的“胡杨风骨”这一创作主旨,笔墨宁取气息而不采浓烈,力量隐忍由内向外迸发,被评论家誉为具有胡杨风骨的独特艺术追求,在我国中青年画家中独树一帜。

  2017年8月,在纪念建军90周年的日子里,胡国伟应河南省文联邀请回故乡举办展览。这是他30多年艺术创作的一次阅兵。他创作的《毛泽东》《周恩来》《十大元帅》《中原儿女》《练为战》等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示出他的国画风格,特别是洋溢着一位军旅画家深沉的家国情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将诗人艾青的诗句,代表我的殷切心意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