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支队荣获呼伦贝尔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近日,呼伦贝尔市消防救援支队入选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员会宣传部、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员会统战部、呼伦贝尔市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命名的第五批“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呼伦贝尔市消防救援支队组建于1987年,下辖15个大队、17个消防救援站,现有482名在编指战员、169名政府专职消防员,其中蒙、满、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队员183名,占总人员的28%。承担着呼伦贝尔14个旗市区、25.3万平方公里、225万群众消防安全的神圣使命。近年来,支队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消防救援工作深度融合,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观教育,各民族指战员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之歌,奏响了民族团结最强音,实现了民族团结和消防工作的双丰收。

  

  一、坚持党委统领,共谱“忠诚之曲”

  

  

  

  支队党委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在应急救援实践中铸就“民族”情。

  

  一是完善体系建设抓统领。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摆在重要位置来抓,成立了由“双主官”负总责,政治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配合协抓的工作职责,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结合消防救援工作实际,把具体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大队、站,划出路线图、时间表,增强指战员关注度和参与度,保证了工作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近年来支队先后有3个集体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5个集体、1名指战员荣获呼伦贝尔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模范个人”, 1名同志被评为“全市第二届民族团结进步好青年”、2名同志被表彰为“第九届全区民族运动会承办工作先进个人”,民族团结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是强化教育宣传抓氛围。坚持把学习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将党员信仰宗教问题与个人生活习惯区分开来,通过党委理论中心组集中学、支部主题党日重点学、手机APP灵活学等多种形式,在各族指战员中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常识等知识,在队伍内部营造了良好的民族团结进步舆论氛围。

  

  

  三是注重融入融合抓发展。消防救援队伍脱胎于光荣的人民军队,长期以来,广大消防救援人员矢志不渝发扬和传承优良作风,与驻地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自觉维护边疆繁荣。积极探索建立民族团结工作长效机制,先后与党委政府、学校、社区等60余个党委(党组)、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100余次,形成了与驻地全方位交流、与各民族群众水乳交融的新局面,营造了党建融入、业务融合、情感融洽的良好氛围,发挥了“维护稳定战斗队、民族团结工作队、民族政策宣传队”的作用。

  二、坚定救援使命,齐奏“平安之乐”

  

  作为驻守在有着“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历史摇篮”美誉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一支队伍,一代代消防救援指战员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无论前方是零下40多度的极寒天气还是高温酷暑的强烈炙烤,无论面对狂风暴雪的侵袭还是波涛洪流的威胁,只要各族群众呼唤,无畏逆火而行!

  

  一是强化专业力量建设。坚持以优化战斗力结构和加速尖端装备升级为抓手,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保障方案。结合呼伦贝尔多民族地区灾情特点,率先探索极寒天气下战斗力检测实战演练;组建1个支队级、6个站级抗洪抢险专业队,在莫旗、鄂温克旗、鄂伦春旗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6批次水域救援培训;全力打造应对高层建筑、化工、地震火灾和严寒天气救援4支专业队,处置各类灾害险情的功底愈发坚实。相继投入5332.2万元购置了8辆城市主战消防车、3辆45吨供水车、2辆水罐消防车以及各类装备器材30768件套,装配各类灭火剂59吨、消防船艇16艘、无人机17架,配齐配强“公专融合”图传设备、复合机器人等“高精尖”应急通信装备,攻坚克难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是优化作战指挥体系。改革转制后,立足“全灾种、大应急”和“主力军、国家队”的新定位,坚持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常态化开展实战演练,加速提升岭南、岭北、满洲里、海拉尔“四大灭火救援战区”联合作战能力。完善支队级15类灾害事故应急通信保障方案,全面升级作战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全市双语接警人才库,积极与内蒙古通用航空公司、森林消防、中鹏救援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打造“全灾种”“立体化”联勤联动应急救援体系。

  

  三是拓展消防救援服务范围。调整充实了灭火救援专家组成员,涵盖医疗、应急、建构、地震等各领域;制定《呼伦贝尔市灭火救援社会联勤联动工作机制》,与气象、地震、交通和医疗等19家单位签订信息共享及联动合作协议。少数民族地区人员居住分散,消防救援工作贵在出警迅速、增援快速,为建密消防站点网格,支队先后建立30支乡镇政府专职站,推动2973个企业、社区(村)建立微型消防站,充分发挥布点多、行动快、打早灭小的优势,实现了扑救小火不出村,初起火灾不出镇的高效救援局面。近年来,支队先后成功处置“12.4”“7.22”满洲里交通物流园区火灾,千里驰援“5.2”毕拉河、“5.17”那吉、“6.2”汗马火灾、“4.13”“4.16”草原森林过境火灾,打赢了夏季抗洪抢险、冬季暴雪营救等一场场硬仗、恶仗。高质量完成2016年央视春晚分会场、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典、第九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消防安保任务,受到了驻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和各族群众的充分肯定。

  三、坚守冷极边境,同唱“为民之歌”

  一直以来,支队全体指战员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内植于心、外践于行、薪火相传,以实际行动不断向各族群众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

  

  一是创新消防安全服务模式。推动各级各部门研究、抓实消防工作,制定《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完善消防安全委员会议事协调机制,推动各级政府和行业部门签订了消防安全责任书,形成了“横向到边、责任到底”的消防工作责任体系。在消防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动态化、智能化、网格化”新型消防安全管理模式。坚持源头治理,紧紧围绕防范于未然,重大火灾隐患挂牌3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深入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近5年来,共检查单位6.48万家,发现整改火灾隐患7.17万处,责令“三停”248家。

  

  

  二是结合职业特点丰富载体。结合消防救援工作特点,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与“119消防宣传月”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推进“五进”活动,充分利用春节、那达慕、瑟宾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看望慰问各族退休人员。在全市成立33支“北疆蓝焰”服务分队,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助力文明城市创建,开展活动150余次、累计活动时长4800小时,引导队员积极投身民族地区社会公益事业。联合自治区团委开展“同心筑梦·守望成长”关爱服务,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组织捐赠校服、文具207件套,累计捐款4万余元。推进“一村一队一车一栓一泵一牌”建设,深化农牧区火灾防控,严防因火返贫、致贫,以实际行动向各族群众传递党的温暖和关怀,用共同的社会责任感把各族群众凝聚在一起,“火焰蓝”为民亲民助民形象深入人心。

  

  

  三是全力投身抗击疫情工作。疫情发生以来,全市消防救援队伍尽锐出战、负重坚守。组建了由党委成员为组长的2个技术服务队8个指导组,对10家涉疫医疗场所、78家集中隔离酒店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管服务。组织人员进驻满洲里口岸医疗救治医院临时消防站,累计组织防火巡查2270次、搬运物资5100余件、每日3次对2500㎡行政楼进行全面消杀,圆满完成安保任务。组织“蓝焰突击队”奔赴一线,协助开展人员管理和转运,派出88人参加边境一线疫情卡点驻守,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疫情不退我不退”的铮铮誓言,1个集体、1名个人被国家应急管理部表彰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1名个人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表彰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梦想凝聚力量,团结开创未来。如今,支队民族团结氛围更加浓厚,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理念正深深融入全体人员的血液和灵魂。下一步工作中,呼伦贝尔消防救援支队各级指战员将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铮铮誓言,用水与火在呼伦贝尔广袤大地上描绘新时代民族团结的绚丽画卷!

  -END-

  呼伦贝尔市消防救援支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