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扶智 550件美术佳作多角度见证70年脱贫之路

  

  齐白石 《农耕图》 在这场“以美扶智——中国美术馆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中,除了经典馆藏作品,还选展了部分来自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作品,并囊括了一批表现抗疫复工的最新创作,力图多角度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

  

  摄:饶强 观展·亮点 ●油画《千年土地翻了身》 “作品不出境”美术大师三次入藏创作 一进展厅,左手边第一幅作品就是董希文的油画《千年土地翻了身》。作为国家文物局规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美术大师之一,董希文很早就关注西藏题材,曾先后三次入藏写生和创作。

  

  董希文《千年土地翻了身》 这幅画采用写实主义绘画语言,以朴素的画风和真挚的感情表现了西藏农奴翻身做主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的喜悦心情。画面中没有出人意料的情节,画家以土地作为揭示主题的契机,让那乌金一样的泥土随着笔触的翻滚唱出画中人和画家心中的歌。正如他自己所说:“被犁头铲起的新土,闪闪发光,熟褐色的湿土,可可色的干土需经形象加工,使它们散发出难以形容的芳香。”人物后仰的动势,牦牛昂首奋蹄的姿态和黑土地笔触的走向,使画面充满了行进感;高耸的雪山和碧蓝的天空,使人感受到了西藏春天那略带寒意的心旷神怡,并恰好衬托出了画中人桃红色的上衣,使画面色彩明亮起来,也使其内蕴的情感得到了强化。

  ●摄影《大眼睛》 拍卖所得建起“大眼睛希望小学” 一张小女孩手拿铅笔,睁大眼睛望着前方的黑白照片,曾在上个世纪90年代红遍海内外。照片的作者解海龙从1990年开始,用了10年时间走遍中国26个省市的128个县,采访拍摄了上万名农村儿童,作品“大眼睛”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

  1991年5月的一个清晨,解海龙来到安徽省金寨县张湾小学附近拍摄,看到五六个小孩走在崎岖的上学路上,他便一路跟拍,跟着孩子们来到教室。当苏明娟在座位上抬头的一瞬间,他快速按下了快门,于是有了这张经典的555电影网“大眼睛”。

  作为“希望工程”的宣传标识,这双“大眼睛”向世人喊出了“我要上学”的心声,苏明娟每天往返24里山路刻苦求学的故事也感动了一代中国人。照片发表不到八个月,“希望工程”收到的捐款就达到了一个亿,成立于1989年10月底的希望工程也由此真正打开局面。2006年,《大眼睛》照片在拍卖中以30.8万元成交,解海龙用这笔钱在西藏捐赠落成一所“大眼睛希望小学”。

  观展·解码 ●雕塑《孔繁森》 脚踩长靴、头戴毡帽还原其走访基层形象 孔繁森生前两次赴藏,在雪域高原奋斗了十个春秋,将一腔热血抛洒在藏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告诉记者,在创作这件雕塑作品时,他被孔繁森扎根于高原的事迹深深感动。“如何来塑造孔繁森?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把他在西藏高原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形象表现出来。这件雕塑表现出了高原上恶劣的气候,他的这身装束也是我们在照片、影像资料中常常见到的。”脚踩长靴、头戴毡帽、身披大衣……雕塑《孔繁森》通过对人物造型与精神境界的精妙刻画,塑造了这位优秀共产党员在茫茫雪域高原走访基层、与群众交流的形象。吴为山多次去过西藏,他深知一般人在缺氧的环境下都会走得很吃力,“但孔繁森是坚定地、自信地、充满感情地奔走在风雪交加的高原上,为西藏繁荣尽心尽力地工作。”

  

  以美扶智——中国美术馆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上,观众驻足观看孔繁森雕塑。记者 饶强 摄 ●中国画《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 扶贫政策带来的改变让笔墨更具温度

  王奋英 《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局部) 湖南画家王奋英创作的《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再现了湘西苗寨十八洞村召开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的场景,用水墨语言表达了苗族人民对脱贫致富的美好憧憬。

  王奋英前后用了近两年时间多次走村口、入农户、赶集市,以水墨写生、铅笔速写等方式,捕捉苗乡村民鲜活生动的形象。在老乡家走访时,龙德成老人告诉她,过去家里灶台到处漏雨,电器只有电灯,村里没有自来水,冬季天寒地冻只能穿着单薄衣裳自己从山脚下一步一步艰难担水上来。现在村里有了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老人说着眼泛泪花,脸上绽开了幸福朴实的笑容,让我深受感动。”

  王奋英告诉记者,在十余次采风写生中,她亲眼看到了村里扶贫干部为脱贫攻坚日渐熬白的头发,见证了扶贫政策给乡亲们生活带来的切实改变,这让她的笔墨更具温度与使命感。

  观展提示

  ■时间:至10月11日(实名预约)

  ■地点:中国美术馆1、3、4层展厅及户外雕塑园

  ■票价:免费

   

   

  (原标题:550件美术佳作见证70年脱贫之路)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俐?制图 张存 中国美术馆供图 流程编辑: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