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的学诗经历及诗集流转,王菡薇高泽坤整理,少白汤发周发布
世上曾有齐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间。若问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处!
苏轼评价文同有四绝:“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1]徐渭曾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2]郑板桥自谦言:“学诗不成,去而学写。学写不成,去而学画。”[3]齐白石亦多次谈到他的诗、书、画、印,如女弟子胡絜青称齐白石曾说过:“我的诗第一,篆刻第二,字第三,画第四。”[4]又如胡佩衡也言齐白石曾经提及:“诗第一,治印第二,绘画第三,写字是第四。”[5]于非闇亦写过齐白石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诗、书、画、印,并写道:“他认为自己刻印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6]相较于书画上的成就,齐白石更强调自己诗词与篆刻上的功力,不禁让人将齐白石与文同、徐渭、郑板桥等古代书画大师相联系。齐白石至老都想要人们更多关注他的诗文与篆刻,在他为自己选定作品集所书写的自序中就这样写道:“予少贫,为牧童及木工。一饱无时,而酷好文艺。为之八十余年,今将百岁矣。作画凡数千幅,诗数千首,治印亦千余。国内外竞言齐白石画,予不知其究何所取也。印与诗则知者稍希(稀)。予不知知者之为真知否?不知者之有可知者否?”[7]
齐白石一生不仅创作书画无数,诗文作品亦有数千。如《齐白石全集·诗文》收录齐白石诗词、联语达两千余首,计18万余字,更有传记、墓志、纪念等各类文章多篇。客观地说,齐白石的诗很有特色,与其书、画、印相得益彰,他的诗总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美妙的意境”,从而“真切感人”。[8]齐白石不仅在诗文方面卓有建树,其抄诗的笔迹亦是瑰宝,因而,研究齐白石的抄诗笔迹有助于我们从多方面了解他的书法风格形成过程。
一、 齐白石的学诗经历
齐白石27岁(1889)时才开始学诗,这一年,他拜胡沁园为师,学习工笔花鸟,而陈少蕃与胡沁园之间的交往比较密切,齐白石在老师胡沁园的引荐下,又拜在陈少蕃门下读书。陈少蕃(1854—1909),名作埙,号朴石庵,以诗联闻名于乡里,著有《朴石庵诗草》,作有“富贵前生定,何事强相求。文章赠司马,天地一沙鸥”,[9]此诗以简单易懂的语言表现了他不慕功名的品节和未沾染八股习气的诗风。他还有较多联语,如《题烟墩岭联》云:“烟民勤稼穑,环绕近千家,凡处绿杨明月;墩岭记今古,上下坳五里,两街白石黄茅。”[10]此联质朴自然,充满生活气息,这种文风自然也影响到了齐白石。他在老师的授业下,为日后的诗文创作打下了基础。
出于“画画总要会题诗才好”的初衷,齐白石追随陈少蕃读书作诗,从《唐诗三百首》开始学起。学诗之初,齐白石遇到两大困难:一是此时家中还较贫困,需要白天做工,晚上才能读书,《白石诗草》卷八有《往事示儿辈》(自述云其70岁所作)记载当年学诗的艰苦,诗云:“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诗。镫(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其后自述:“余少苦贫,二十七岁始得胡沁园、陈少蕃二师,王仲言社弟,友兼师也。朝为木工,夜则以松火读书。”[11]二是齐白石只在8岁读过不满一年私塾,识字不多,学起诗来自然比较困难,但他用“白眼字”的方法标注不认识的字,两个月左右就将《唐诗三百首》全都背熟,其聪慧头脑和刻苦精神可见一斑。
此后,齐白石就边学诗边创作,逐步提升自己的作诗水平。1889年阴历三月,正值牡丹花开,老师胡沁园举办诗会,约集同人赏花赋诗,齐白石在此“一鸣惊人”。好友王仲言晚年在《白石诗草跋》中记载了此事:“沁园好客,雅有孔北海风。同里如黎君松庵雨民、罗君真吾醒吾、陈君茯根及训辈,常乐从之游。花月佳辰,必为诗会。山人天才颖悟,不学而能,一诗既成,同辈皆惊以为不可及。当是时海宇升平,士喜文试?(宴),同志诸子遂结诗社于龙山,酣嬉淋漓,颠倒不厌。其一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12]此诗写道:“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13]齐白石创作的这首诗得到老师胡沁园的大力称赞,坚定了他学诗、作诗的决心。
除去在沁园老师家作诗,诗社是齐白石学诗、练诗的绝佳地点。齐白石常往来的诗社有王仲言发起、齐白石为社长的“龙山诗社”与黎松安组织的“罗山诗社”。齐白石常与诗社社友唱和,并得到社友的指导,作诗水平在锻炼中逐渐得到提升。北京画院藏《寄园诗草》大多是齐白石与“龙山诗社”“罗山诗社”好友的唱和诗,其中《贫居杂兴五首》《和德恂茂才见赠原韵》等均是齐白石为感谢诗社友人而作的。其他社外诗友亦常参加诗社者如黎雨民[14],也常与齐白石探讨诗词,如《访黎雨民廷》:“今日聊吟滋愧我,十年翻恨读书迟。”[15]
在诗社的学习与训练为齐白石作诗打下良好基础,他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打磨自己的作诗能力。1900年,全家迁于莲花峰下的百梅祠堂后,齐白石建立“借山吟馆”,并在此进行诗文创作。齐白石在《借山馆记》一文中便谈及自己在“借山吟馆”进行诗文创作的逸事:“余少工木工,蛙灶无著(着)处,恨不读书。工余喜读古诗,尽数十卷。光绪庚子二月始借山居焉,造一室,额曰借山吟馆,学为诗数百首。”[16]齐白石在“借山吟馆”一年便作诗几百首,这些诗抄写于《寄园诗草》中,可见齐白石初学诗时的刻苦用心。
自此,齐白石在湘潭学诗的经历告一段落,但他的诗文创作才刚刚开始,尤其1909年游历归来后,在诗词方面用功尤著,“有时和旧日诗友,分韵斗诗,刻烛联吟,往往一字未妥,删改再三,不肯苟且”[17]。因此才会有《借山吟馆诗草》的出现。
按中国传统记岁,齐白石初学诗时已经27岁,其后凭借自己的努力与老师陈少蕃的教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进行诗词创作,十分不易。齐白石也自知缺乏深厚的文学基础,在诗社时谦虚地向诗友们请教,出游归来后还常和诗友们斗诗,以提升自己的作诗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齐白石即将北上时,将1902年至1917年北上之前所作的诗收录于《借山吟馆诗草》,并请老师王湘绮与好友樊樊山为之作序,于十年后出版,成为齐白石首部出版的诗集。《借山吟馆诗草》是齐白石努力学诗的见证。其后,齐白石亦曾出版过其他诗集,如《白石诗草》(二集)等,将在下文中具体论述。
二、齐白石诗集之流转
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诗稿部分有《寄园诗草》、《借山吟馆诗草》、《萍翁诗草》、《老萍诗草》、《白石诗草》(甲子并乙丑)(甲子至丙寅)(乙丑十一月初起)(丙寅至辛未)(庚午至壬申)、《白石诗草·自序》(草稿)、《抄写他人诗》、《齐白石抄写他人诗手稿》。这些均是手写本。而齐白石在世时曾出版过两部诗集,即《借山吟馆诗草》和《白石诗草》(二集)。其他人整理出版的诗草有《白石诗草续编》、《白石诗草补编》(1962年黎锦熙编注本)、《续编齐白石诗词联语》(1996年王振德编著)。1963年,黎锦熙将《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二集)、《白石诗草续编》、《白石诗草补编》四本合编为《齐白石作品集·第三集诗》;1996年,《齐白石全集》在此基础上又加入《续编齐白石诗词联语》,合编为第十卷《诗文》。现需厘清北京画院藏手稿本与其他版本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借山吟馆诗草》入手。《借山吟馆诗草》是从壬寅(1902)至丁巳(1917)期间所作的1200余首诗作中精选而成,即齐白石40岁至52岁所作的诗作。[18]数量如此之多的诗作来自齐白石“多读书”计划。齐白石自“五出五归”开始,便有好好读书、学诗的计划,尤其是在1904年,齐白石同老师—名士王湘绮游南昌时,王湘绮曾作诗“地灵胜江淮,星聚及秋期”[19],同行者都未能对接。那时齐白石便有要多读点书、打好根基的想法。此计划直到1909年“五出五归”后才得以实现。《白石诗草》(二集)“自序”记载了这件事情的始末:“前清光绪壬寅,予年四十,友人相招,始远游。至宣统己酉,五出五归,身行半天下,虽诗情稍畅,然益知作诗之难。非徒行路,须当多读书。乃造借山馆于南衡之下,籍(藉)补少小时青镫(灯)玉案旷废之功,将唐宋诗画(书)夜熟读之。”[20]齐白石度过了这段平静的读书时光,直到1917年,平静的生活被打破。而这期间的诗作则收录于《借山吟馆诗草》中。
借山吟馆诗草 齐白石
26cm×15.2cm 北京画院藏
而后齐白石北上前“亲手写为四本,以二本寄湘绮师删改”,可惜不久王湘绮便去世,此两本便丢失了,然后“仅留此二本,求樊鲽翁删定,赐以誉言”,但并未立刻出版,而是“归之束之高阁又十年”,于戊辰(1928)才得以刊印。此次刊印是影印手稿本,其原本当为《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诗稿》中的《借山吟馆诗草》(下称“北京画院手稿本”)。其后,黎锦熙对此版本进行校正,现《齐白石全集第十卷:诗文》卷中的第一辑即选用黎锦熙校对本(下称“黎校本”)。对比两个版本,北京画院藏手稿本比黎校本多《如儿求学戏示》[21]、《吾家廷襄以“人到中年万事休”句冠首作七律诗,余亦用其句》[22]两首诗,黎锦熙可能进行了删除,除此之外,还添加一些按语,修改了一些字,如《丙辰四月十一日闻南北军约战于湘潭,有友人避灾(兵)来借山偶观借山图及诸题词因怀唐叟傅杜》诗题中,北京画院藏手稿本用“灾”而黎校本用“兵”,结合此字上下文观之,用“兵”更为妥帖。因此,北京画院藏手稿本当更为全面,而黎本更为精准。
其次,《白石诗草》(二集)刊印于1933年。定稿前,先由樊樊山、王仲言进行删减,又请黎锦熙校订,由张次溪请人题词,分八篇以刊印。《白石诗草》(二集)[23]“篇一”内容都包含于《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诗稿》中的《老萍诗草》(后称《老萍诗草》)中。而《老萍诗草》多《法源寺题壁》(丁巳)[24]、《题画》(并序)、《前题有意未及者次韵再题》[25]、《题画寄樊樊山先生京师》(并序)[26]、《昔游》[27]、《王仲言次韵丁德华避兵诗寄余,余即书后》[28]、《读〈石头记〉书后》[29]、《牛刀》[30]、《有兽》[31]九首诗。
白石诗草 齐白石
27cm×128cm 北京画院藏
《老萍诗草》应该是《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诗稿》中的《萍翁诗草》(后称《萍翁诗草》)的誊抄本,因为《老萍诗草》所有内容都涵盖在《萍翁诗草》内,而《萍翁诗草》较之多出多首诗,如开篇的《次韵杨潜广喜白石过寺居》《食葡萄》《九日游公园遇陈衡恪》《补题〈借山图〉》《挽邻妪》[32]五首,以及诗稿中《感谢》[33]、《戊午元日于劫灰之余三检手作,樊樊山先生赠序之诗草外,一概焚于梅花坞外》、《贞儿、如儿、移孙、次孙追随种橘,戏作》[34]、《春夜》、《老况》《旧感》[35]、《余不能饮,诗中常饮千杯,客以为笑,余以意闻》[36]、《寄妻弟陈春华文》[37]、《二月十五日,家人必乱离借山,七月廿四日始归》[38]、《题〈京师秋景图〉》(并序)、《前词有意未及者,次韵再题一首》(一作前题又题)[39]、《挽友人》[40]、《旧邻林母生日后补赠》[41]、《挽杨颦春之母》[42]、《挽少亭》[43]、《闻袁煦山来东村》[44]十六首,当是在誊抄时删除了。
萍翁诗草 齐白石
22cm×14.5cm 1917—1918年 北京画院藏
《白石诗草》(二集)篇八的内容包含于《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诗稿》中的《白石诗草》(庚午至壬申),删除了《乞丐》[45]、《壬申冬,白石诗集第二集成,代序五首》[46]、《次韵马生述怀》[47]三首。篇八中的某些诗也存在于《白石诗草》其他本子,如《题姚华画幅》亦存在于丙寅至辛未本[48]。
白石诗草(甲子並乙丑) 齐白石
15cm×17cm 1924—1925年 北京画院藏
至于《白石诗草》(二集)的其他篇章,未见与《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诗稿》中的《白石诗草》五本有大篇幅重合。
最后,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关于《寄园诗草》。《寄园诗草》原稿曾被主人烧毁[49],《看云》一诗后记云:“戊午(1918)元日于劫灰之余三检手作。樊樊山先生赠序之诗草(《借山吟馆诗草》)外,一概焚于梅花坞外。”同时有《焚稿》一诗亦言及此事:“旧稿全焚君可知,饥蚕那有上机丝。苦辛只博时人笑,为口无闲要作诗。”[50]可见,齐白石认为他40岁前作的诗是在“博时人笑”,不能自抒胸臆,故将其焚毁,但是,黎锦熙在《齐白石的诗》中称“幸而还抄存了一本底稿”,并将此底稿“作为《白石诗草补编》第一编”,那么,这本底稿是否与《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诗稿》中的《寄园诗草》(下称“北京画院藏《寄园诗草》”)有关系呢?郎绍君在《齐白石的诗歌》中称,《寄园诗草》留下两种抄本,“一为行书,一为楷书”[51],但本文仅讨论北京画院藏《寄园诗草》与黎锦熙《白石诗草补编·第一编》的关系。
寄园诗草 齐白石
28cm×22cm 1889—1902年 北京画院藏
将两个本子相比较得知,《白石诗草补编·第一编》与北京画院藏《寄园诗草》基本重合,除去一些诗的次序不同,以及《白石诗草补编·第一编》中的《乙酉春客途见梅一株,雅淡可爱,今春甲午又过,依然如故,感而赋之》[52]、《和友人见赠原韵》[53]、《和德恂茂才喜余过访原韵》[54]三首诗在《寄园诗草》中未见,而《寄园诗草》中的《五日有怀》[55]、《和德恂茂才,无题》与《又和见赠原韵》[56]三首《白石诗草补编·第一编》中未见。由此可知,黎锦熙所用底稿不是《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诗稿》的本子。
《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诗稿》中的《借山吟馆诗草》当为齐白石1928年影印的底本,而后经黎锦熙进一步校正,改正了一些字词,并删去两首诗,因此有了黎校本《借山吟馆诗草》,此本先出版于《齐白石作品集·第三集诗》,后又收录于《齐白石全集·齐白石诗词联语》中。而《白石诗草》(二集)中篇一和篇八分别来自《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诗稿》中的《老萍诗草》和《白石诗草》(庚午至壬申),同时,《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诗稿》中的《老萍诗草》又来自该本的《萍翁诗草》。综合来看,北京画院藏《寄园诗草》与黎锦熙《白石诗草补编·第一编》内容大致相同,但其中的不同表明两者不是来自一个本子。
白石诗草 封面(庚午至壬申) 齐白石
24cm×14.5cm 1930—1932年 北京画院藏
厘清齐白石各个诗集版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对白石诗集有一个整体认知,并为后续的探讨奠定基础。齐白石既然有如此庞大数量的诗词传世,不免让人好奇,其作诗的水平是否得到当时人的认可,齐白石对于这些评价又是怎样的态度,这些问题将在下文论述。
结语:齐白石诗草的地位和评介
对于齐白石的诗,时人褒贬不一,评价最低的当属其老师王湘绮。《湘绮楼日记》云:“齐璜拜门,以文诗为贽。文尚成章,诗则似薛蟠体。”[57]齐白石一向是敬重其师的,并没有反驳,他说道:“我做(作)的诗,完全写我心里头要说的话,没有在字面上修饰过,自己看来,也有点呆霸王那样的味儿哪!”[58]这正表明齐白石“不求藻饰”“自主性灵”的作诗态度。相较于老师王湘绮的文学功底,若论运用典故、讲究声律,齐白石自然无法相比,但他并不追求谨严的格律,他自信自己的诗在“陶写性情”“歌咏自然”方面更胜一筹[59]。可见,齐白石与王湘绮的作诗观念不同,但师生之间能各抒己见、坦诚交流,也是一段佳话。王湘绮的诗以模拟精工见长,主张汉魏诗韵,格调力求高古,而齐白石的诗追求自主性灵,正如其弟子娄师白在《白石老师的生活片段》一文中回忆的齐白石原话:“我在三十七岁时,会称湘绮老人为师,颇得他的器重,凡讲学论诗,都特别招呼我;但是我学作他的这类诗,不知为什么总是格格不入,学不了。”[60]齐白石的这番话正说明了他不学王湘绮诗体的症结所在。
齐白石的多年老友樊樊山认为齐白石诗“远在花之寺僧之上,真寿门嫡派也”[61],同时借助金冬心对诗词的看法如“只字也从辛苦得,恒河沙里觅钩金”,认为齐白石的诗如金冬心诗一样,“看似寻常,皆从刿心鉥肝而出,意中有意,味外有味”。[62]自樊樊山提出齐白石诗似冬心后,张次溪在为《白石诗草》(二集)邀约题词时,题词者均受此观点影响,如天津赵元礼幼梅云:“电影盒子绝似冬心笔,樊山品骘真”;湘潭黎培銮松庵云:“寿门嫡派云门语,曾读山翁手写诗”[63]。樊樊山在为《借山吟馆诗草》写的序言中主要表达齐白石写诗的心态与金冬心相似,均得自“玉溪”“天随”,耗尽心思所作。因此,齐白石《书冬心先生诗集后》虽然首先言“与公真是马牛风”,否认自己的诗词与金冬心风格相同,但与金冬心的作诗态度却是一致的,“只字得来也辛苦,断非权贵所能知。阿吾一事真输却,垂老清平自叙诗”,两者都是用心书写自己的所观所感,不谄媚,“非冠进贤冠、骑金络马”者所能知也。
作为《白石诗草》的校正者,黎锦熙十分熟悉齐白石的诗,他认为齐白石不仅有扎实的旧体诗写作基础,还能够在语句简练的基础上运用口头语发挥创造性。这些特点恰是那些“偏重规格和爱弄辞藻”之人所不喜欢的,因此,齐白石的诗才被生前老友评为“用词造句常有欠妥之处,又爱把口头语入诗”[64],言语中透露着不喜之情,但是运用口头语来发挥创造性是齐白石作诗的特殊之处。胡适曾在《齐白石年谱》序中言:“吾居星塘老屋,灶内生蛙,始事于画。‘灶内生蛙’四个字岂是古文骈文家想得到的......这都是他独有的风趣,很有诗意,也很有画境。”[65]齐白石自己在《白石诗草》(二集)序言中也说:“枕上愁余,或作诗一二首,觉忧愤之气一时都随舌端涌出。平时题画亦然,故集中纯绝句,直抒胸臆。何暇百炼千锤,下笔万言,翻书搜典,故学作懒祭鱼耳。”[66]可见,一吐为快、直抒胸臆、用词独有风趣是齐白石诗作的特色。
齐白石很少在意他人对其诗作的评价,对待别人褒贬不一的评价有着豁达的态度。齐白石具有全面的艺术修养,在诗文方面的成就不容忽视。虽然在他27岁前未曾读过什么书,但凭其坚持不懈、刻苦勤奋的精神,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在胡沁园老师的“藕花吟馆”诗社文宴中语出惊人。他一生中作诗数千首,曾出版的《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二集),其中所收录的作品均是从其多年所作之诗中精挑细选。其作诗不避俚语、俗语,多写身边日常所见之景,并且直抒胸臆,诗中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因而与时流相左。正因如此,他的诗毁誉参半,但白石老人对自己的诗有着十足自信,认为其诗、书、画、印中,诗占据首位,以豁达的心态将其诗交给百年后的世人评定。
若要全方位研究齐白石的诗作,北京画院所编《人生若寄:齐白石手稿·诗稿》两册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人生若寄:齐白石手稿·诗稿》共499页,收录的齐白石诗作较为齐全,不仅为我们展示了齐白石全面的诗草特点,也让我们得以知晓齐白石写诗所用的不同书体,为我们了解齐白石书法提供新的思路。
05:18(本文图片素材源于:齐
白石研究第十辑、齐
白石书画院、齐白石传人书画网)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 主讲人:汤发周壬寅年 【虎年】编撰于华东齐白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