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 四川有报纸帮人“悔过”
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历史悠久的大省,四川用报刊来记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还是近百年来的事。自从四川第一份报纸《渝报》诞生以后,就拉开了四川新闻事业的序幕。近日,为期一年,由成都市文联文化产业拓展中心与四川收藏家协会发起的四川百年报刊征集已告一段落。据悉,一次名为“四川百年报刊精选”展览也正紧锣密鼓的筹备着。据主办方称,目前为展览征集到符合主题的报刊多达500多种,共计2万余份,涵盖了清代、民国、解放初期、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记录了四川工农业、军事、商业、教育、民生、文化艺术的百年风雨历程。
四川大学新闻系退休教授王绿萍长期从事四川地方新闻史研究,在她新编写的《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中已梳理出了从1897年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各种报纸约6600多种,足见四川新闻史上在蓬勃发展的历史性片段。市文联文化产业拓展中心书刊编辑出版部主任陈志强说,“翻阅旧报纸,老成都、老四川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便可尽收眼底 。”
四川第一报
新奇:《渝报》长达9页的物价表
1897年10月上旬,重庆维新运动倡导者宋育仁创办的《渝报》是四川的第一份报纸,记者发现,在出版的渝报创刊号——“渝报第一册”中有着一份占有全部内容近1/3的“渝城物价表”,记者近日在四川收藏家协会古籍报刊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彭雄的个人收藏中见到了已属珍品的“渝报第一册” ,这也将作为百年报刊展览的“主角”之一。约30页的线装册报就有9页罗列着那个年代各种商品、作物等的价格,包括五谷类、五金类、食物类、药材、服装类等;“上等米每斗制钱一千一百文;盐巴每百斤二两五钱;川茶每百斤二十两银子....” 数十种物品价格被罗列得很细致,并在篇末还注明尚未列完的以后还会续登。
至于为什么会对当地物价作一个系统罗列,彭雄表示,“这得和当时的大环境结合起来,那时四川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年代,商业相对落后,有了这样一份反应物价起落的物价表,既可以反映当时的市场行情,也可以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比如在当地出售的服类就比较贵,有棉纱、印度纱、上海纱等,不仅可以让老百姓了解行情,也可以让作为物资中转站的当地相关单位采取适当的措施。而如今我们更可以从此表了解到重庆当时的一些经济信息,做一些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也称得上是“四川最早的物价报。”
彭雄指着《渝报》说:“这就是我们四川报纸的鼻祖了,当时创办的一个大的背景就是梁启超等人创办的《时务报》在当时已经很流行,几乎是家家户户都会看”。报纸的封面除了“渝报第一册”以及创办时间“光绪二十三年十月上旬报”外,报馆的地址也注明就在重庆府城的白象街。目录旁有一行套红小字,注明了第一期《渝报》木版雕印的原因——“本馆近因所购铜模印机久未到渝,暂用木板试印,俟开春运至再从首另排,补送以归一律。”
从内容上讲,报纸内容目次上大体是辕门钞、上谕、奏摺、论文、国内外要闻、川省要闻,译文等。外地人一看报纸,就对你这里的方言土俗,物价民风,有了个概略的印象。《渝报》还在四川省内设了22个代派处,即成都、嘉定、叙州、眉州、潼州、龙安,雅州、遂宁、泸州、酉阳、忠州、富顺、涪州、万县、凉山等。对于全国的覆盖发行,《渝报》则在各省会城市设立了26个代派处,这样一来,报纸影响所及,基本上可以说遍及全国了。1898年初,宋育仁受聘出任成都尊经书院院长。《渝报》办至1898年4月第15期后停刊。不久,1898年3月成都的第一份报纸《蜀学报》出版了。
《蜀学报》是成都的第一份报纸,同样也由宋育仁创办。《蜀学报》上已开始刊登广告,并 规定“凡登本报后幅告白,第一次每字取钱四文,第二、三次每次每字取钱三文”。彭雄一并拿出了和《渝报》一起他从送仙桥旧书市场搜回的旧报纸《蜀学报》,《蜀学报》刊有一则经售文具、教具的“学制山房告白”。专家一致认为这是出现在成都报纸上最早的广告之一,虽然广告很少,但彭雄认为,“这是报纸为社会服务、联系群众的方法之一,成为了当时读者获得信息的另一种方式,当时的《蜀学报》也正是通过这些工作,密切了与读者的联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更提高本身在读者中的声誉。
成都第一报人
新潮:傅樵村办报画成都
在成都的报业史上,办报的名人不少,傅樵村可谓是“成都第一报人”,四川第一份宣传自然科学的报纸《算学报》、四川的第一份白话报《启蒙通俗报》、四川的第一份画报《通俗画报》均是出自他之手。正是因为他开创了四川新闻史上的数个第一,他也被称为“成都报界的开山祖师” 。当时傅樵村认为,报纸对人民有百益而无一害,他曾在自己写的一篇论文《看报有益说》中把那些不看报的人,比作瞎子、聋子、和又瞎又聋的“混沌人”。长期从事四川地方新闻史研究的前四川大学新闻系教授王绿萍介绍,傅樵村办的第一份《算学报》是在维新运动后成都几乎“无报”的背景下创办的,当时发行量极小,“可叹可怜,出了两期,莫得二十个人要”,今天更是无法找到,虽然只出过两期就停刊了,但它足足比四川1922年第二份自然科学刊物《博物杂志》要早得多。
《通俗画报》则是傅樵村受《点石斋画报》(中国最早的画报,19世纪80年代由上海申报馆创办)的直接影响而创办的一份以报道新闻为主的报纸,画报以本地新闻事件或奇闻趣事为内容的时事画占很大比例,配以文字说明,整个报道详尽且生动。如《劝业场醉汉坠楼》图文结合报道了 “某年九月二十七日晚,有醉汉上宜春茶楼,大呼点心、茶水,后又与警兵口角,行至梯首,忽然跌下”,而且还对整个现场的描述等,“观者哄堂一笑,此警带醉者回分署去,大约与他改(解)酒去了”。虽然这些文字只是图画的说明,却已经基本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整个新闻事实表述具体、清楚。
作为旬刊,石印单面印刷,每期出两张,并且都是手工绘制,1909年初办时绘图者只有傅樵村一人,内容主要是成都街道图、成都劝业场全景、川省山川形势图、古迹名胜以及人物肖像等,后改为册报后内容大量增加,从“画目”中就便可看出历史画、风景画、风俗画、迷信画等十多种。文翁像、浣花夫人、卓文君听相如琴图等历史人物画栩栩如生;成都和近郊的名胜古迹、著名机关、商业场所的建筑如邛州之竹溪摩崖、望丛祠墓、劝业场之正门等也淋漓尽致得展现在画报上。
最新奇报闻
趣闻:旧报新读 发现一串“悔过启事”
即将举办的百年报刊展览绝大部分旧报都是出自几位收藏家之手,其中四川省收藏家协会古籍报刊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彬的私人藏报就几乎占了1/3,由于喜欢收藏旧报纸,自己在家里还建了个家庭藏报馆,因此也落下个“报痴”的雅号,在他的家庭藏报馆中现已收藏的古今中外的各类报纸就多达15000多种,近4万份。试、创刊号有2000多种、“中国”字头报有近400种,“号外”报500多种以及各级机关报近200多种,单是晚报他的私藏就有200多种。据悉,他目前也在对这些数目庞大、种类丰富的旧报进行整理和精确归类,部分旧报将会参与百年报刊的展览。
李彬介绍,平日里,翻阅、谈论形形色色报纸自然也成为朋友们到他家拜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他回忆起有一次 朋友龚明德在他家读旧报的体验,“龚明德兄眼睛真尖,往往于不起眼处发现‘明堂’,他在一册一九五一年《万县日报》的合订本里,发现了不少重要内容——《悔过启事》,很新鲜的玩意儿。”经过李彬提示,记者在报纸的下方发现了多则《悔过启事》,内容大致为当地公安、工商、税务、盐务等部门查处的赌博、偷税漏税、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短斤少两等问题,其中一则写道,“因在三马路457号李直珍家赌博,经公安三分驻所查获讯明、宽大处理,特此登报悔过”,末尾还能看见留下的三个悔过人姓名。还有的因为卖房子时未经允许私自拆卸屋瓦三万余匹被发现后登启事表示悔过。李彬推测,“悔过人显然不是出于自愿,通过在川东较为偏僻的小县城里发行的日报,我们就能从中窥探出解放初期小县城的社会生活中的小插曲。”
在李彬收藏的“宝贝”中,他最珍爱的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老报纸。他小心翼翼地拿出报纸给记者展示,其中一张清宣统元年的成都本地报刊,除了相关的时事消息报道外,上世纪成都的市井生活跃然纸上,令人大开眼界。
最怀念的报人
影响:李劼人5万元办纸厂
“在四川百年新闻史中,李吉力人对报业的影响可谓是功不可没”。李吉力人故居博物馆业务副馆长郭志强与李吉力人研究会一些成员在长期研究中发现,李吉力人除了创办五四时期《川报》、《星期日》等知名报纸外,他对成都报业的贡献关键还在于,他于1926年在四川乐山原蜀新碱厂的旧址上创办了嘉乐纸厂,改变了当时四川用纸多靠进口、价昂纸劣的以及多数人“买不起报纸”的现状,早先5角钱一张的报纸后来降低了好几倍,报纸也迅速得到了普及。
也正式因为此,市文联文化产业拓展中心拟定将百年报刊展览在李吉力人故居举行,以示对一代报人的纪念。市文联文化产业拓展中心书刊编辑出版部主任陈志强透露,“李吉力人先生的办报历程、贡献和他所留下的报刊出版物将是我们百年报刊展览的主题之一,目前李吉力人故居博物馆珍藏的原版报刊有限,有许多珍贵的出版物至今保存在四川省博物馆等单位,我们会通过相关渠道希望能将其作为展品进行展览。”据介绍,1939年,奔波了大半生的李吉力人先生在成都外东偏僻的乡村修建了一所疏散的房子,黄泥筑墙、麦草为顶的“菱窠”成为了李吉力人先生的栖身之所,他在这里一住就是20几年,完成了他一生中许多重要的作品。而如今李吉力人先生留下的这所远离闹市的“菱窠”又即将与百年旧报纸一起回忆、见证历史。
本报记者 刘文婷 刘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