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网课放大了城乡教育资源鸿沟
网课放大了城乡教育资源鸿沟
言咏
日前,河南农村一位14岁的初中女孩,疑因与家里两个姐弟共用一部智能手机,无法按时听“网课”而服药自杀。幸好送医及时,女孩没有生命危险。
虽然官方声明称,女孩自杀的原因并不确定是否因为网课,但是,这一事件却撕开了一道口子,让我们看到城乡教育资源的鸿沟。它一直存在,在此次因新冠疫情在全国开展起来的“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教学中,被放大了。当智能电子设备和网络等“硬件”、家长的参与和文化素质等“软件”成为不可或缺的基本教育资源时,对偏远山区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不利的。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速度很快,工信部曾透露,中国的4G基站数量占到全球4G基站数量一半以上。近年我们也在大力推动农村互联网建设,截至2019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2.25亿人,占中国网民总数的26.3%。但是,不要因为网络已经很普及,就认为所有人上网课天经地义的便利。
当城市家长吐槽网课让自己深陷鸡飞蛋打的混乱时,偏远山区的一些家庭无法理解这种抱怨,或者说他们根本就站不上抱怨的门槛。对于城市家庭来说是标配的宽带,并不是每个偏远山区家庭都拥有,信号也不尽人意。有的孩子只能到邻居家门口蹭网上课,下雨天撑把伞;在陕西镇安县,一位村民为了找信号稳定的地方让自家孩子上课,在山的垭口处搭了顶帐篷,没想到吸引了附近家里信号不好的十几个孩子前往,聚集在帐篷里上网课,像个小私塾,孩子们都没戴口罩。
另外,即便智能设备和网络硬件不是问题,目前居家网课的形式,对家长的参与度和文化水平要求很高,这往往是农村家庭的软肋。在农村,很多父母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现象普遍;作为实际监护者的老人,文化水平不高,与数字时代脱节,搞掂线上课程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中国非网民规模为5.41亿,以农村地区为主,占比为62.8%。在非网民中,因为不懂电脑/网络技能和不懂拼音等文化程度限制而不上网的,占比分别为44.6%和36.8%。
这是我们探索线上教学时不得不直面的复杂现实,尤其是当这场试验几乎是全国性的,而且没有其他可替代的选择时。要清醒意识到,这对本来就处于弱势位置的困难学子,是否加大了不公平性?短期来看,如何在疫情未完全解除的当下,保障偏远山区孩子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长期来看,如何利用线上教学远程共享的便利,让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孩子,获得更多机会?
相关部门已有关注。“特别要解决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网络覆盖薄弱地区学生远程学习问题”被教育部以及各地区写进了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方案。作为应对措施,电视版“空中课堂”完成上星传输,覆盖偏远农村网络信号弱或有线电视未通达的地区;在民间,一些公益组织联合企业为困难学子捐赠平板电脑等网课必要设备。
这都是有益的尝试,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不要搞成“一刀切”的模式,而是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确定教学方式和进度。在条件不成熟的地方,有没有对互联网资源依赖较少的方式?一些末端乡村,确诊病例几近于零,疫情影响轻微,能否在严防输入的条件下,尽可能争取早日复课?另外,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不应该是正常教学的替代,而是让孩子有规律度过这段非常时期,保持学习习惯的辅助手段,以此为目的的网课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在线教育一旦突破资源限制,确实可以把优质教育资源让困难地区的孩子远程共享。如果要把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有益补充而常态化,政府在互联网“最后一公里”上需要下更大功夫;一些高科技企业也可以用折扣的价格,为偏远学区配备电子设备等基础设施。这在提供公益支持的同时,也培养了潜在用户,有可能达到双赢效果。
此次疫情催生了线上服务的需求,包括生鲜配送,也包括教育。然而我们要看到,网络学习是一把双刃剑,教育资源的差距有可能被缩小,也有555电影网可能被放大。在探索在线教学时要意识到数字鸿沟的存在,并尽力改善。不要让在线教学成为偏远地区孩子求学的制约,造成弱者愈弱的结果,因为,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畅通的向上流动通道是它良性运转的基础,也是活力和希望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