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故意在高考交白卷得零分的河南女孩,她如今后悔了吗
曾经成绩优异的蒋多多,两年不到,就厌恶起了学习,甚至还“恨”上了当今的高考制度。
为了抨击这样的教育模式,她在高考时,故意使用违规的蓝色和黑色笔作答。还在文综试卷上,写下了8000字的批判“论文”。
她厌学的原因是什么?她的现状又变成什么样了?
2004年9月,蒋多多考完了高二的第一次数学小考。刚看到试卷上的分数,她就震惊了。成绩一直保持在中上游的她,这次居然没考及格。
一次失误,她没有放在心上。可接下来的几次考试,她的发挥更加失常,成绩直接下滑到了班级末尾。
这下,蒋多多彻底慌了,她试图找出自己失利的原因,可还没等她怎么领悟,她就先一步意识到,高二的学习强度,自己居然承受不住了。
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全花在了学习。试卷和练习题,被一份份地发下来,她上课要听讲,下课还要做题。
老师时刻都在灌输,高二就该为高考奋斗了,同学之间,攀比最多的就是学习。每周既要考试,又要排名次,只要有下滑的趋势,就会成为老师批评的对象,这就是她的日常。
一开始,蒋多多对这样的生活,还只是无法适应,发展到后期,她居然产生了抵触心理。她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会慢慢被老师“洗脑”,最后沦为和同学一样的“做题机器”。
自认为“众生皆醉,唯我独醒”的蒋多多,开始把自己的见解写到了日记本上。从分析教育方式的弊端,到比较自己与班级同学的区别,所有的不满和自得心情,她都在记录着。
时间一长,她就觉得,写日记太乏味单一了。蒋多多想起了以前学的《范进中举》,决定和文章作者一样,创作故事来批判现状。改变了方向的她,在那之后,就创作起了小说,写着写着,她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
在姐姐的鼓励下,蒋多多把这本小说寄给了杂志社,想要投稿。本来,她没抱多大希望,谁知道,小说其中的一个片段,竟然被发表了出来。这给了她无穷的信心和力量,在学习上的挫败,也被这个成就填补了。
从那以后,蒋多多对写作兴趣倍增,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这上边,“只有在午休时间写了小说,下午上课时,我才会有精神,不然我就会昏昏欲睡。”她还有出书的计划,看着韩寒和郭敬明的爆红,蒋多多觉得,自己也可以是年少成名的作家之一。
也许她真的有些天赋,顺利的时候,她可以一气呵成,一天写出1万多字,从武侠到校园小说,都没有创作瓶颈。一年时间,她写下了100多万字,完结了近30部小说。随着蒋多多的作品在校园里流传,她在同学之间,有了“才女”的称号。
她走到哪里,都会被夸赞,以后一定会成为大作家。在一片肯定下,本就自信的蒋多多,气焰更是十足,认定了自己跟其他人不一样,不需要依靠高考,只靠写作,就可以出人头地。
直到老师和家长插手,她才被迫回到现实。
一直关注着蒋多多的班主任,看着她沉迷创作,成绩一路下滑,心焦不已,曾好几次苦口婆心地劝她:“你现在是学生,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其他事情,都应该先放放,不要一心两用,等考上大学,再来考虑。”
但蒋多多完全听不进去,老师一说,她就拿出发表的文章,证明自己的实力。没有办法,老师只有打电话叫来了她的母亲,在母亲的“威压”,她只能答应,高三一年不再写作,好好备战高考。
表面上看来,蒋多多好像听话了,但其实,在她心里,早已对高考产生了厌恶和不满。
她觉得,正是它们,才让自己的兴趣爱好,被迫中止发展。眼看着自己的梦想“夭折”,她决定不再坐以待毙,主动“反击”当下教育制度。
之后的语文考试中,蒋多多只要一碰到“高考”、“高中”、“学习”之类的作文主题,就不会好好作答。她会写“差生的伟大”,“高考只会害人”等题目,大肆抨击高中教育。即使作文成0分,被老师批评,她也没有丝毫收敛。
不仅如此,随着高三生涯的结束,她还酝酿了一个自认为“伟大”的计划。她要在这场重要的考试中,通过考0分来“讽刺”高考,引起社会和相关部门的注意,影响现有教育制度。
为了完美实施计划,她提前一个月,搜集起了报纸上的各种信息,积累经验。2006年6月7日,蒋多多拒绝了父亲的陪同,和万千高三学子一样,踏入了考场。
面对眼前的试卷,她拿出了黑色水笔和违规的蓝色水笔,随意涂写着。等到考文综时,她更加大胆,直接在密封线外,写上了自己的笔名“碎心飞魔”,还在试卷空白处,“创作”了整整8000字,抒发不满,批判高考。
她想要在全民关注的时刻,“一战成名”。可事实真的会有她想象的那么美好吗?
高考完,蒋多多走出考场,看到了人群中的父亲,她撂下一句,“别盼了,我不可能考上”,就径直走了。回了家,无所事事的她,干脆拿着省出来的200元生活,打着填志愿的幌子,跑去了在郑州工作的姐姐家,准备先打工,再当作家。
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姐姐,本以为会得到支持,没想到却被臭骂了一顿。姐姐说她幼稚不懂事,还以外面危险的理由,让她赶紧回家。
就这样,蒋多多离开了郑州,但她没有听话地回去,而是跑去了山东菏泽,投奔发小。在这里,她突然发现,找工作好像没那么简单。
只有高中学历的她,根本找不到什么好工作,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她最后能干的,除了进厂,就是端盘子洗碗之类的了。心怀大志的蒋多多,自然不会干这些,钱花完之后,她就离开菏泽,回了家这边。
但她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在街上游荡着,等到晚上,就去亲戚家借宿,有几天晚上,她甚至还跑去附近的学校坐了很久。直到十几天过去,高考成绩即将出来,她才回家,等待“验收成果”。
6月23日,蒋多多母亲接到了她班主任的电话,让她们去学校一趟。听着老师说话的语气,满心欢喜,以为女儿成绩出来了的蒋母,意识到了有些不对。
第二天,她们去了学校,迎接两人的,不是成绩单,而是一份关于考试违规处理的决定书。由于蒋多多的行为,她的文综被判定为了0分。她的分数,也出来了,英语最高,有66分,数学30分,语文18分,加上一门0分,总分一共114分。
得知结果,蒋多多感到很失望,她没有考到理想中的0分,自己的“义举”,也没有激起任何水花。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她又走上了另一条路。
蒋多多开始联系起了各个媒体,想要借助舆论,来给教育部门“施压”。一听说她高考没正常作答,反而写了几千字批判当今教育制度,许多记者都跑到了她家,对她进行专访和报道。
不得不说,蒋多多使出的这一手,一开始的确有些效果。随着不断地被曝光,她在高考中的行为,成为了当时的社会热点,她自己,也成了那个时期的新闻人物。
学校领导、当地妇联和政府,关注此事后,也带着文具、书本、衣物和500元钱,来到了她家。一方鼓励她继续求学,把握当下,另一方表示,可以让她在学校免费复读一年。
但这些好意,都被蒋多多拒绝了,她让母亲追回去,把东西还给人家。在她看来,这些物品和钱财,就是对她的一种侮辱。她控诉高考,不是为了追名逐利,更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施舍,而是为了改变教育现状。可惜的是,她的愿望,好像并没有成功实现。
一些所谓的媒体,的确把她“打造”成了社会热点,但他们都是把她的控诉高考,当作了“奇葩事”,以此来博取大众关注,并没有人真正关心她这样做是为什么。她没有等到相关部门的调查人员,主动下来了解她的情况。
不仅如此,她还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因为接连被采访,蒋多多的心态,发生了改变,她不再有快感,反而不能适应镜头,“记者问的,都是一些重复的问题,一句话我要说几十遍,我快把几年的话都快说完了,真的很烦!”
除了被记者“围攻”,蒋多多还面临着周围人的指责和嘲笑。她的亲戚朋友,都在一边说哪个同龄人考上了好大学,一边说她任性,不懂得体谅父母。
被报道之后,她批判高考的行为,再也没有瞒过父母。蒋母终于知道了,曾经引以为傲的女儿,为什么才考那么一点分,她对女儿彻底失望了,难过得每天以泪洗面。
看着眼前的困境,一开始,蒋多多还不以为然,虽然目的没达到,但她还有退路,她可以靠写作养活自己。直到她的宝贝小说,寄出去都石沉大海之后,她才慌张了起来。
“我很无助,我很无力,我对不起父母,甚至想干脆一死了之。”走投无路的她,拒绝了父母复读的提议,跑去了城市里打工。然而,这次和上次没有什么一样,她能做的工作还是只有那几样。无奈之下,她只能再次回到家,在他人的介绍下,跟一个相亲对象结了婚。
十几年过去了,35岁的蒋多多,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天天围着灶台和孩子转。至于曾经的作家梦,她早已遗忘。
会落得这样的结局,最应该怪的,是蒋多多自己。
出生于1987年的她,其实家境并不好。她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一家人住的是漏雨的老房子,全靠15亩地维持生计。
但蒋多多有一对开明的父母,在同村的孩子都辍学回家,和父母一起务农时,他们坚持让三个孩子都去读书。为了有钱供他们上学,从未出过远门的蒋父,还独自去了外地卖保险。
在读小学和初中时,蒋多多的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10,还荣获过5次“三好学生”,和一沓荣誉证书。她考上的高中,是当地的重点高中,最开始,她也能在班级里占到前20名。那时,所有人都以为,她会是继她姐姐之后,村里第三个大学生。
谁知道,仅仅几次考试的失利,她的心态就彻底崩了,走上了一个“死胡同”。
她辜负了宁愿欠债也要供她读书的父母,在他们拼命把她推出小村庄时,她却固执地回到了起点,“继承”了父母的农民身份。当她的姐姐和弟弟都在城市安家时,她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不是说农民不好,只是她本该有着更好的未来。
虽然人生可以走的路,不止有高考这一条,很多人没上大学,也一样的成功。但蒋多多既没有那些人的资本,又缺乏另辟蹊径的能力。她最应该做的,还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高考,不能说是完美的,但它一定是最公平的,它的重要性,意味着这一制度不会被轻易改变,想要靠一己之力去撼动它的地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只能说,蒋多多还是太任性,太异想天开。她以前途为赌注,想去换取一个虚无缥缈的未来,最后能得到的结果,就是余生都活在失败和悔恨之中。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