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作文解析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作文解析

  大通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马理英

  【作文题目】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命题特点分析】

  中华文化贯通古今,既承载历史、传承历史,又连接现实、服务现实、开拓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弓矢的’的智慧启示”,通过材料的选取以及试题的设计,引导考生思考自己所处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如何矫正自己的人生航向,树立理想,找准人生目标,激发当代青年勇于追求理想,让自己无愧于时代的精神。

  命题综合考查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方面的核心素养,在引导坚定文化自信、提升道德品质、厚植家国情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注重古今贯通,文化浸润,既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融相通,也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体现了高考服务教育立德树人的理念,实现了“以文化人”的目标。

  【作文立意分析】

  命题材料首先指出“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这句话很明确地告诉考生本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对理想的追求,然后以扬雄“弓矢的”设喻的观点进行举证,形象生动,且颇具普遍意义和启示作用。其中“弓”是基础,“的”是目标,“矢”具有方向性,要射中目标则需要各种要素共同起作用,而各要素所起的作用在不同人看来重要性是不同的,所以人们常以射箭设喻,说明抽象的道理。例如清代袁枚就曾以射箭设喻,说明学、才、识之间的关系:“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鹄。”习近平总书记解读为“学问的根基好比是弓弩,才能好比是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要求青年人“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强调“学习”这个基础的重要意义。杨雄的观点中,“修身以为弓”是基础,我们可以理解为通过不断学习、磨砺、锻炼获得一定的才能,修炼良好的品德,这是基础,“矫思以为矢”,指的是实现理想的方法、策略、途径等,“立义以为的”,是说把“义”作为最终的目标,“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则是指要付诸行动才能实现理想。命题中对杨雄观点的阐释体现了高考命题的人文性,帮助考生更清晰地理解材料,理清思维层次,降低了作文的难度。

  这一命题仍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在亮明观点并进行举证后,任务驱动自然延伸到考生对理想的追求、自身发展的思考上。任务中的“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明确要求考生文章的思考和立意必须站在特定的时代节点,从青年的角度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任务中的“结合自身发展”,引导考生要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基础、目标、实践等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思考。该命题思维清晰,难度不大,但要想写出新意、写得出彩,写出深度、高度和广度,则应把关注点放在“义”字上,“义”,应该是切合当今时代的大义、正义,但也不能一味地把“义”放在一个宏大、空洞的理论高度,也应该把“自我”的个体放在“社会”大环境中,要结合自身发展思考,找准自身在这个时代中所处的位置,凡是科学的、适合的、能够助力自身发展的方法或途径都可谓之“义”,从而拓宽思维的领域,有所创新,彰显个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这句话中的“等”字上下功夫,深入挖掘,有所拓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