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舆情引导创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微信、微博、QQ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得到广泛应用,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202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互联网普及率64.5%,其中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0%以上。由此可见,青年群体是网络空间和网络话语建构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在上述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能够更好地开展高校学生工作,转变原有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和思维,不断扩展高校的话语覆盖面。高校是青年的聚集地,也是舆论信息战的“必争之地”,而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以及移动终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对我国高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开始研究高校舆情疏导,尤其是“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舆情引导。

  1高校舆情引导方式

  1.1高校传统的舆情引导方式

  以青年学生工作为核心的高校舆情引导,传统上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层层传递的工作模式,偏向于以管理为主、信息逐级传递的过程。对于青年舆情引导工作,高校以往主要是采用单向、线性、直接灌输的宣传模式。在传统的官方主导型的宣传舆情引导工作模式中,青年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只能被引领、被服务、被选择、被指导。在这种情形下,高校不仅很难把握青年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动态,而且青年对传播内容的接受度和对高校的认可度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样,学校管理层与学生存在一定的距离,且显得“高高在上”,因此,高校舆情宣传引导工作缺乏说服力。

  1.2高校“互联网+”舆情引导方式

  “互联网+”舆情引导创新是指在微社交、微传播、微语言等新媒体背景下借助手机或网络终端开展的工作,其核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互联网思维,完善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舆情引导体系;借助互联网去吸引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并强化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张桂花认为,用互联网思维来提升工作效力,根本上是要运用“互联网+”寻求组织动员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新途径、新渠道、新模式,实现组织工作创新升级。

  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传播主体使得互联网成为高校舆论引导的新场域。也就是说,舆论网络化、网络声音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高校学生既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也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各类青年学生对互联网的需求、审美不同,判断与辨识能力有限,既给高校舆情疏导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对高校舆情疏导工作的控制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高校网络舆情疏导工作机制方面,很多学者提出综合性解决的方案。如:曹银忠等从优化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加强高校网络论坛舆情引导、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以及加强高校网络舆情主体教育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疏导的策略。除网络环境的综合监控外,线上线下的联合互动综合机制也是高校舆情疏导的重要研究方向。吴勇等认为应建立和完善“五制联动”的系统化管理模式,包括校园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监控机制、引导机制、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

  2“双漏斗”体系创新高校舆情引导

  2.1“双漏斗”效应

  在管理学中有一种沟通漏斗现象,通过漏斗效应,沟通效果会逐级递减。双漏斗由正、反漏斗组成,正漏斗能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像过滤了一样,呈现信息递减趋势;反漏斗却能使得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放大、出现递增现象。因此,在高校中,正确的信息通过正漏斗的“过滤”作用,无法及时将有效的信息保质保量地传递给学生;而虚假信息则通过反漏斗的逐级放大作用,快速地传递至学生,这一过程成为高校舆情危机处理的障碍。因此,通过“双漏斗”效应研究高校舆情引导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2双漏斗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果正反两个漏斗没有联合在一起,假如信息只在正漏斗的作用下,高校的危机信息传递的速度与公信力呈现递减现象。假如信息只在反漏斗的作用下,虚假信息的传递速度与可信度呈现递增现象。因此如果舆情主体不及时干预与处置,虚假信息的危害性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将正反漏斗联合在一起,如图1所示。正反漏斗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使信息的疏导达到一个平衡点。正漏斗的有效疏导能抑制反漏斗的虚假信息无限扩大;反漏斗的有效引导能促进有效信息正向传递,以致事件信息平息。

  2.3基于“双漏斗”模型的高校舆情疏导

  根据“双漏斗”模型,校园舆情机制涉及的要素一般可分为主体、客体和传播介质。主体指高校管理层或者是政府、企事业单位,即信息的主要掌握者和发布者。客体指在舆情中的接受者,基本是以高校学生为主。同时各类媒体、网络等其他传播渠道称为舆情中信息的传递媒介,如图2所示。

  (1)高校舆情中的主体分析。在校园的舆情管理中,学校管理层是舆情沟通的主体,起着主导和核心的作用,及时掌握与发布校园实际信息。

  (2)高校舆情沟通中的客体分析。校园舆情沟通中的客体是青年学生。学生能信任学校,但是学生较为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被动地接受负面信息。从客体而言,他们对校园的舆情有知情权与监督权。

  (3)舆情沟通的介质分析。媒介是舆情沟通的主渠道,有效控制主渠道,将传统的“双漏斗”倒置,在“双漏斗”效应中改变传播方式,由反向漏斗借助正向漏斗有效引导,抑制虚假信息及危机事件扩大,逐步引导舆情趋于稳定,如图3所示。

  2.4“青年之声”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2.4.1“青年之声”平台的发展现状

  “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是由共青团中央于2015年4月发起建立的,旨在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服务青年成长,探索团组织与广大普通青年直接联系的新渠道。“青年之声”平台板块涵盖了与青年相关的教育、就业、创业、婚恋、医疗、社会救助等项目,为青少年学习各方面知识、技术提供帮助。

  2.4.2“青年之声”平台建设与实践的浙江经验

  浙江团省委书记朱林森曾提出,要从服务力、传播力、生命力三个方面推动“青年之声”品牌融入青年心中。浙江省各级团组织在团省委的带领下,为拓展青年工作新空间,积极开展“青年之声”网络平台的建设。如金华团市委打造“24小时不下线”的服务门户,围绕“亲青筹”“亲青恋”“亲青创”“亲青帮”四大品牌实现对青年的直接联系与引导。

  图1双漏斗的组合关系图图2高校舆情沟通关系图图3双漏斗倒置图2.4.3浙江高校学生对“青年之声”认识

  以浙江高校青年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高校舆情管理与“青年之声”网络平台在青年学生中的认可度与信任度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借用统计工具,了解高校学生“青年之声”使用情况以及高校团组织舆情管理情况。

  选取350名高校青年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39份。调查显示,73.75%的学生不了解“青年之声”的“亲青筹、亲青恋、亲青帮、亲青创”网络平台。而且与高校官方的微信、微博、QQ群等网络工具相比,仅15.34%的学生认为“青年之声”平台是他们反馈信息的有效渠道。不难看出,“青年之声”平台在高校学生中的覆盖率和知晓率不高,且大多数学生对“青年之声”平台反馈信息的有效性的认可度不高。在平台功能方面,64.9%的学生希望通过平台解决创新创业方面的问题,而339份有效问卷中仅78份希望“青年之声”平台在舆情引导上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学生对“青年之声”平台功能的期望偏向实用性。在如何利用平台服务青年这一问题上,与政府主导型模式相比,约56%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青年自组织或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等非官方主导的服务模式。

  调查结果反映出“青年之声”平台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一是,平台宣传力度不够、吸引力不够,导致在学生群体知晓率不高。二是,作为一个青年互动社交平台,“青年之声”平台信息反馈有效性不高,反馈渠道不健全。三是,虽然借助了互联网,但“青年之声”平台在服务模式仍是政府主导,青年群体对平台的建构力量薄弱,平台的互动性不高。部分高校正在借助倒置的双漏斗体系,引导校园舆情,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双漏斗”舆情引导体系

  3.1“双漏斗”引导体系高校舆情引导的地位

  在舆情沟通“双漏斗”体系中,主体是高校,居于舆情沟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在传播介质方面,“互联网+”思维下,以微博、微信和移动终端都是舆情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

  舆情传播过程中,因主、客体之间信息传播的不对称而造成对虚假信息的放大效应引发客体的恐慌,进而影响到校园秩序。所以在倒置“双漏斗”模型下,处于信息源上层的学校在舆情沟通工作中责任重大,要以良好心态,积极沟通,加大正确信息的传播量和传播频率,积极引导正确舆论,尽量减少学生误解、误传信息的概率,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舆情恐慌。

  3.2“青年之声”在舆情传播中的作用

  “青年之声”平台是“互联网+”思维下打造一个专属于青年学生群体的互动社交平台,也是高校舆情沟通的网络媒介之一。作为一个社交互动的平台,“青年之声”在传播新舆情的同时,能及时收到青年反馈回来的信息。因此,在舆情沟通过程中,高校与学生之间有一条较畅通的沟通渠道,高校可以借助该平台来了解反漏斗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通过正漏斗来引导反漏斗的不良信息。通过“青年之声”平台,高校可以与学生点对点的沟通,学生可直接从平台获取信息,学校也可直接为学生答疑解惑。信息传播速度和公开度增加的同时,点对点式的直接沟通减少了信息传播的“路程”。那么,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呈现出的由上至下的衰减效应将会降低。通过“青年之声”平台,高校与学生可以进行互动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对舆情的态度、看法、情绪等;能对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及时、积极地引导,以降低“反漏斗”对“正漏斗”的反作用。

  4结语

  以“青年之声”平台的建设实践为例,研究发现“互联网+”思维下通过创新舆情传播媒介,高校在增加信息传播速度和公开度的同时,通过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中的负面信息,由反向漏斗借助正向漏斗有效引导舆情信息,抑制虚假信息及危机事件扩大,逐步引导舆情趋于稳定。同时,类似于“青年之声”平台的网络媒介改变了传统“双漏斗”体系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高校在舆情沟通过程并非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学生也非绝对被动地接受信息。通过“青年之声”平台,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对舆情的态度和想法,高校能及时、有效地回应,极大地增强了双方舆情交流的有效性,减少了不必要的误传和误解。

  撰稿:郭一,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网络舆情。

  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新科技》杂志2020年第18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