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后盘点下我的年度书单
原标题:2022年,最后盘点下我的年度书单
本文作者:Vicky刺猬
在这个疫情肆虐的岁末, 身边所有的人都“阳”了,有种渡劫之感,唯有拿起书,才觉得可以自由呼吸,感到劫后余生的庆幸。这些书,是在上班途中,或干家务的时候, 零零碎碎挤出时间在微信读书听完的。
这一年沉溺在一套世界史里,需要查阅很多资料,经常用铅笔在书页间写写划划,特别享受心静的过程。在微信读书读的这些书,断断续续写过一部分书评,剩下的挑选一些,整理记录在这一篇里吧。 终究是有所爱,才能有所坚持,将所爱落在了字里行间,也算一年光阴没有虚度。
2022,再也不见。
1.【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 1931-1945】 鹤见俊辅(日)
梁文道推荐的这本书,果然非同凡响。鹤见俊辅先生,作为一名参加过战争的日本学者,对日本在战争中的反思特别真诚。本书将1931-1945年日本对中国的战争脉络梳理了一遍,尤其对日本国内学者的“转向”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真是难得的好书。
2. 【春牧场】 李娟
《春牧场》比《冬牧场》的生存环境稍微好点,但也是充满了艰辛。哈萨克的游牧民族,一年四季跟着牛羊的牧场四处迁移,他们每次搬家的时候,都会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把驼队牛羊马群收拾得整整齐齐,精精神神走在路上。李娟刚开始不理解,后来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盛装打扮,因为一路上会遇到不少牧民,他们要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看,这也是他们迎接新生活的开始。
3. 【漫长的告别】 雷蒙德.钱德勒 (美)
一次真正的告别,从真正了解开始。这本书语言幽默,充满机巧的讽刺,对人性的分析也是辛辣绝妙的。漫长的告别,对社会的各种阴暗面的揭露一点都不留情。
4.【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上野千鹤子 (日)
我认为的女性主义,并不是和男性为敌,或者想要成为男性,而是不以男性的标准被要求,以自己的女性身份,要求得到和男性平等的权力和自由。
这本书以两个女性对话的形式展开讨论,非常有趣,推荐每个女性来阅读。上野在《厌女》中提到,“降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女性是不厌女的。对女性来说,女性主义就像自我和解的战斗。如果真存在不厌女的女性,女性也就不需要成为女权主义者了。”
并不是很认同上野对“女权主义”的定义,但喜欢她的这句话:女权是不害怕争论的思想。女权主义者不是想当男人的女人。女性主义绝不是弱者试图变为强者的思想,女性主义是追求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的思想。
很喜欢书中引用的印度批评家斯皮瓦克的话:“无论概念来自何处,都要物尽其用。就像 “性骚扰”(sexual harassment)、“家暴”(domestic violence)、“男性友爱”(homosocial)、“厌女”(misogyny)这些外来词语的定义,无不经过大范围的争论,才渐渐清晰。掌握了概念,能把不舒服的感受变作话语表达出来,形成文化,以对抗文化。
之前只听说 “慕强”,第一次了解到还有专门的名词叫 “weakness phobia”(恐弱)。上野有句话极赞 “所谓强者的特权,就是可以无须对弱者展开想象力”,概括了权力关系不对等的常见问题。然而,每个人都是从弱者(婴儿)发展成长,也终将成为弱者,强者难恒强。人不会总处于优势地位,为弱者考虑,也是为某一天可能陷入洼池的自己考虑。
女性遇到讨厌的事情,要毫不掩饰地表示出来,学会拒绝,学会对抗。和男性之间的相处,我们可以去慢慢改变他们的偏见,让他们学会以女性的身份去换位思考,男性的改变,总是从每一个女性的努力开始。不要灰心。
5. 【知晓我姓名】 香奈儿.米勒 (美)
感谢香奈儿.米勒,这个华人女子的这本书,让我深层次地感受到了一个女性被性侵后所经历的伤害。性侵的破坏,不只是对一个受害人的身体或精神的摧毁,甚至是一个家庭,以及全社会对人的信任,让每个人小心翼翼,树立藩篱,互相攻击,越来越孤独和挫败。
这种伤害如此真实,细微,根深蒂固,会让一个女性失去安全感,对自己充满怀疑,觉得自己失去价值。很多人就此躲起来,不会想到去书写一本书,更不会有机会让它出版,成为畅销书,鼓励更多的受害者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说香奈儿也是幸运的,她遇到了温暖的家人,支持她的爱人,还有整个美国社会的民主开明。
她在书中说:“ 你是无与伦比的,你是美丽的,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不可否认,每一天的每一分钟,你都是强大的,没有人能把这一切从你身上夺走。世界各地的女孩们,我和你们在一起。”这段话是如此有力量,只有经历过苦难的女孩才知道受害的女性内心真正的需要。
这本书,每个女性都应该阅读,释放内心的压抑,重新建立信仰,做一个强大的人。这是一个真正的受害者的心声,它们一直不被诉说,不被听见,不被理解,这一次终于有人有这个能量可以把所有的感受都分享出来,让其他人尝试去接受真相,共情他们所遭受的一切改变,这本书的意义就在这里。
6.【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奥丽亚娜.法拉奇 (意)
法拉奇说:“ 这是由一本女人献给全世界女人的书。”确实,书里所叙述的感觉,只有女人才会感同身受。一个女人要成为母亲,并不是天性使然,而是一种勇敢的选择。从打算孕育孩子的那个时刻起,将要承受更多的痛苦,自我怀疑,以往生活方式的重新建构,这种心理和身体的重负,男人是没法感同身受的。
对于男性和女性,法拉奇的观点特别精彩。当一个社会不重视个体的价值,不把人当独立的人来对待,女性承受的痛苦很多,男性也不会少多少。
一个孩子,他或她,与母亲的关系,原本也是逐渐剥离的。让爱成为爱,不是占有,不是负累,是每个家庭的幸运。
7.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加藤阳子 (日)
加藤阳子作为一个日本人,对中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变化,讲述得如此客观,真是难得。尤其从日本政府到民众,对于日本发动战争的态度,分析特别尖锐。这就是一场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的侵略,也是与前苏联欧美等国家抢夺中国及太平洋地区利益的争夺之战。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是因为他们对别国地盘的觊觎,对于自己力量的过于自信,还有被军队操纵的政府对民众的愚弄和欺骗。
这本书里,对于胡适的讲述,最是让我震惊。没想到他居然也是一位军事家,他对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分析与国内政策的判断,太精辟了。
8.【法治的细节】罗翔
在世界读书日读完这本书,是我的选择。法外狂徒张三,一想到这个词,就会想笑。罗翔这人,难得的清醒,偏又如此有趣。他写的文章,真正会让人有被敲打着头的感觉,一捶捶,砸得人疼,但让人清醒。
接受人的有限,法律的有限,接受人的事与愿违。
因为爱,而感觉到自己和他人的美,爱情本身的美好,因为爱而想变得更好的渴望,这都是美的。好的爱情,就是具有阳光的味道。
那么我们现在的乱象,是否也是因为没有宗教信仰,没有道德约束,让国家意志成了最高权威,甚至某个人的意志成了整个国家的意志?
斯蒂芬的话,真是戳中了博爱主义的本质。爱人类,爱一个抽象的概念,比爱身边的人容易得多,因为那个人类只需要喊喊口号就可以,但身边的人,实实在在需要你的关心,需要你的付出。中国的墨家学派也是崇尚博爱,但这种博爱也是无源之水。这样看来,孔丘所倡导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虽然充满了阶层意识,但最起码爱的是身边的人,有具体的关爱之处可以实施。
疫情期间,这种对个体和家庭的强制隔离,都是公然而貌似正确的,其实都是侵权。
看过很多作家或哲人谈读书,但唯有今天罗翔的这一篇,让我有种被敲打的感觉。因为无知而读书,而越读书才发现自己真正的无知,这是一个悖论,但这也是一个最真实的存在。一个人唯有真正尊重知识,崇尚智慧,才可以放下自己很容易就有的自满和偏见,才可以看清自己根深蒂固的自恋和虚荣心,才可以察觉自己潜伏的分别心和虚伪,也就是发现自己的阴暗邪恶,这才是对自我的警觉。
任何先进的理念,必须关在笼子里,否则会招致愚昧和独裁。
法律不只是工具,应具有独立的价值。法律的作用是限制权力,让一切权力在规则下运行。
最理想的方式,就是用道德宗教改善内心,用法律规则来约束行为。
如此自谦,才能避免自己会油然而生的优越感,才能尽量避免不可避免的偏见。所以,人类的文明都是充满悖论的。
雅典牛氓的苏格拉底,用自己的死亡,让公元前399年,如此耻辱。
这本书,端得是好看。
9. 【破茧】施展
施展在《破茧》一书中以大开大阖的视野调用了多个学科的知识,对当下的各种困境做了多向度的分析,他对“全球数字治理联盟”的构想,真的让人很开脑洞。历史就是未来的镜子,未来的一切设想,为当下打开了极富想象力的思考方向,好看。
这种全球经济化的大市场概念如果真正实施起来,真的会改变现在这种各自为政的国际形式。归根结底,政治的前提必须是经济利益这个最主要的方向。
历史就是记忆,就是我们民族的记忆。以何种方式面对这些记忆,以什么样的文字记录这些记忆,就是一个国家历史学家的良心。
英国和美国使用海洋法,就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岛国,大社会小政府,所以让别的国家按照自己的规则办事多过于对土地的占领。但法国中国等使用成文法的国家,大政府小社会,不依赖公海法则,更多的是对自己本国土地的保护和边界的划定。海洋法和大陆法,或者说普通法和成文法,好像和国家的地理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呢。
美国人的“清教”思想,就是自由,创造,个人化,不受政府约束。但又有国际观的思维,好像天下之事皆与自己相关,总想济世救人,利用民间组织集合起来办大事。这种思想确实是很复杂的。
10. 【与自己和解: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 一行禅师
这本书对我的疗愈还是挺明显的。根据大师的启示,所谓当下,就是自己此刻的一呼一吸,所谓正念,就是关注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内心,面对那个藏在身体和心灵深处的小孩,去勇敢地拥抱她,抚慰她,和她一起回到那些至暗时刻,将曾经孤独无助饱受委屈的自己解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放下过去,也不再为未来忧心忡忡,用最稳定的情绪,生活在此时此刻。
也要明白,一念之间,只是情绪的转换,并不是真正的内心。所以,顺其自然,顺从内心的情绪,观察,体会,明白自己的需求,并且了解自己的愿望。就这样,慢慢疗愈,慢慢放松,慢慢找回安静和智慧。
11.【先学会爱自己,再遇见对的你】 周梵
不错,绝不是鸡汤,是特别透彻的心理解析。很多纠结,有时候自己是不明白的,深陷其中只觉得苦,读完书,的确明澈了许多,觉得很多能量又流动起来。世界真的都在自己的思想,语言,行动,习惯,性格里,最终的命运,不过是自己一步步的选择而已。
一个人在亲密关系里,会觉察到真正的自己,对方就像一面镜子,将你隐藏的所有情绪暴露无遗。而正是因为这种觉察,矛盾,冲突,痛苦和纠缠,才会让你想要改变自己,改善亲密关系,让自己拥有爱的能量,有多舍不得,就有多大的能量。所以,归根结底,爱一个人,最终获得能量的是自己。所以,爱情,或许从始至终,都是一个人的自恋自爱的过程。
12. 【小王子】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法)
冲着李继宏的翻译重读了《小王子》,有了更细微的感触,也似乎才真正懂得了“驯服”的意义。被一个人驯服,建立亲密的关系,仿佛是一种失去自由的被动情感,但世间真正打动我们的,往往是与我们有牵绊的存在,所谓纠葛,是因为投射了感情因此不舍得。就像小王子说的:世上玫瑰那么多,我最爱我的那一朵。找到自己的狐狸,珍惜自己的玫瑰花,不要成为一个孤独的存在,就是幸运的。
13.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 刘瑜
比较政治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比较二字。读刘瑜的这本书,时常会被这种国际视角下的比较而震撼。《大西洋宪章》所提倡的自由主义,就是在全球拓展一片流动开放的水域,让所有的生物都有足够的空间去发展,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真正的全球观。
这本书目前已经下架,想要收藏纸质书的愿望难以实现,真是遗憾。只有再细读一遍,才能真正读通其中蕴含的思维脉络。等我读完第二遍,再来认真写个书评。
14. 【长安的荔枝】 马伯庸
用一首诗的想象,串起一个颇具悲剧色彩的故事,可谓跌宕起伏。唐朝底层小吏李善德,一个聪明的小人物,用自己的百般努力,想要去改变命运,最终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棋子,在运送荔枝的这条路上,为了妃子的一抹欢笑,却劳民伤财,对百姓造成更深重的灾难。马伯庸的才华不可不叹。
15.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斯蒂芬.平克 (美)
平克的这本书,让我对欧洲的中世纪黑暗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也对犹太教、基督教的历史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在犹太教出现之前,人类完全宗教自由。希腊人相信宙斯、赫拉、赫斯提亚、波塞冬等......在希腊神话里,这些神都有着人的性格特点,他们互相争斗,嫉妒残暴,而且经常诱惑人间女子,和他们生下孩子,神具有半神半人的性质…印度人相信梵天、湿婆、毗湿奴.....埃及人相信太阳神、托特、玛特等......中国人相信伏羲女娲,盘古开天等。
这些原始信仰基本相安无事。宗教最早的本源就是科学尚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以及古人淳朴的世界观、人生观。
但是,宗教自由的地球传统被犹太人改变了。约公元前2150年,住在两河流域的犹太人的族长亚伯拉罕一觉起来,对自己的族人说:我昨天见到了真的神,他是耶和华,他是整个宇宙中唯一的神,除了他,所有的神都是假的。
后来的基督教也是建立在犹太教的基础之上,他们是一神教,只信仰上帝耶稣,其它的宗教被认为都是假的。所有的人只有信仰上帝,才是真正的子民,他们的兄弟。
从此,宗教信仰被置于最高位置,所有的政治经济艺术,都和宗教有关,个人不再具有意志,一切要听从教会和圣经的训诫。
中世纪时期,还没有造纸印刷术,圣经也没有广泛流传,大多数欧洲人都是文盲,不认识拉丁文,也没有报纸这些几百年以后才有的东西。去教堂就是他们的精神寄托,越金碧辉煌,越高大肃穆,他们越觉得上帝无所不能。
11世纪后,随着经济发展、城市的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现实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这些倾向与天主教的主张相违背。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最先出现了对天主教文化的反抗,他们极度厌恶天主教的神权地位及其虚伪的禁欲主义,由于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取代天主教文化,于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
曾经司空见惯的历史事件如今看起来如此难以接受,这种无可辩驳的方式让我们看清我们对暴力的厌恶和放弃。确实,人类在朝着更友善文明的方式在发展。虽然还是有很多暴力冲突,种族和性别歧视,宗教分歧,战争,但终归,是朝着更自由民主的行程前进着。忽然,就对现实有了信心。
没有数据对比,确实感觉不到战争性质的变化。跨国战争没有完全消亡,俄乌战争正在胶着中,但殖民战争确实销声匿迹很久了。
霍布斯对人类天性的这个分析确实无人超越。仔细琢磨,冲突的产生基本来源于这些心理因素。
16. 【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贾德 (挪威)
读到现在,居然发现休谟的理论最超前。
哲学家对世界不会失掉好奇心,也不会觉得一切理所当然,更不会对任何现象缺乏兴趣不去深入思考。他们总想要寻找答案,总希望看到世界的本质。
苏菲这本书,是以柏克莱的理论作为故事支撑的,所以它用了真实存在的席德和故事里的苏菲来做对照,苏菲作为 故事中的虚拟人物,她会收到席德父亲的信件,因为太过玄虚,会让人有点如坠云雾。柏克莱否认在人类心灵之外还存在物质世界。
当脱离了宗教束缚,哲学才开始真正进入思辨,但我觉得任何一种哲学,它可以窥见一斑,没法照全貌,所以钻牛角尖就成为很水到渠成的趋势。没有谁的哲学理论就是巅峰,不过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看到新的层面罢了。科学也是如此,没有止境,更不是解释宇宙的唯一方法。
这本书作为哲学入门书非常有名,但读下来,我感觉没有林欣浩《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更透彻,更有趣,更有系统性。
投稿、合作、加入读者群
我们在百家号、头条号、搜狐、知乎、简书亦有入驻,敬请关注。
我们的作者来自山川河海,因对电影共同的热爱而聚在一起,在业余时间坚持原创写作,坚持每天更新。希望你喜欢我们的文字,喜欢我们分享的一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