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美学大师、郭沫若“知音”,因级别低、病重转院被冻死
“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本名之櫆,字白华、伯华,籍贯江苏常熟虞山镇,1897年12月15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小南门外方家大院,8岁到南京上学;大学在同济大学毕业,之后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
在此期间,将哲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这个时期,他做的另一件大事时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
这里简单说一下四大副刊:五四时期,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北京《晨报副镌》(即《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觉悟》和北京《京报副刊》,提倡"新道德""新文学",影响了一代青年的思想,奠定了白话文的地位,开创了报纸副刊的新面貌。
1919年的正在日本留学,当时的他经常阅读上海的《时事新报·学灯》,遂将自己的诗作投寄;宗白华收到后、没有因为作者名字的陌生而忽视其作品,不久就将《鹭鸶》《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发表。此后,两人开始通信,郭沫若开始不断的把自己的诗歌寄给《学灯》,这些诗后来集结成《女神》出版。
《女神》是中国新诗的第一部成熟作品,影响特别大,茅盾、臧克家等人后来都曾回忆过《女神》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冲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回忆说,《女神》在当时“未可与对垒者”,即没有人的著作可以跟《女神》对垒。
宗白华不仅是郭沫若新诗的最初编发者,而且还是郭沫若新诗的第一位评论者和鉴赏家;对此郭沫若非常感激,甚至称宗白华为:“我的钟子期!”当时,在宗白华的介绍下,郭沫若与同在日本留学的田汉开始通信;之后,他们三人的通信集结成一本书叫《三叶集》出版,引起轰动。
1920年,宗白华赴德国留学,学习哲学、美学等课程;1923年创作了《流云小诗》,收录诗作四十八首,这些作品兼受中外的影响而不拘一格,具有空灵而幽深的意境。
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世界的花》世界的花,我怎能采撷你?世界的花,我又忍不住要采得你!想想我怎能舍得你,我不如一片灵魂化作你!
1925年,宗白华回国后在南京的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任教,成为南大哲学系的代表人物;其时与北京大学的邓以蛰并称“南宗北邓”,再加上1933年回国、在北大西语系任教的,三人并称享誉海内的三大美学家。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哲学系合并到北大,宗白华之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后兼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顾问、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的代表作,是他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可称是汇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在书中,宗先生指出: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的灵境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他将意境称为中国古代画家诗人“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宗先生是在他九十寿辰前3天逝世的,网上有文称他本可以活着与大家一起庆寿。该文说,宗先生病重后,学校领导和校医都很重视,派专车送他转院,但因为他只是三级教授、不够级别而未在大医院得到专门护理,甚至还被要求出院。宗先生的家属说,老人在出院路上便喊冷;迁回校医院后,病房比大医院室温相差10度,老人经不起这种“降温考验”、溘然长逝。
宗先生去世那天是1986年12月20日。值其忌日,如去一声叹息,惟愿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