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的摇篮却频频遭遇招生难,何解?
近些年来,国家加大力度发展职业教育。一大批高职院校得到了重点扶持。按理来说,这样的情势之下高职教育会受到一大批考生和家长的重视。但事实并不是如此:高职院校整体面临着越发严重的生源危机。
高考报名人数逐年递减,高职教育本身与许多考生及其家庭的期望不符,教育政策的适应性以及区域性差异等,都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谨以陕西高职教育发展为例,谈一谈高职发展在整体性和区域性上的困境,并探索解决方式和建议。
人口低谷的来临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迎来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1981―1990年净增人口1.43亿。1990年之后,出生人口逐年下降,出生人口的波峰波谷随时间推移,形成各级教育适龄人口波动区间。
陕西出生人口减少趋势与全国一致,但下降速度更快。陕西1990年出生人口为77万,然后一路下行,至2005年出生人口稳定在36-38万。人口流动也影响入学人数的重要因素,自2010年以来陕西省净流出人口稳中有增,过去以劳动力流出为主,现在学龄儿童也在流出,2011年陕西省0-14岁常住人口为571.9万人,2014年为532.2万人。
陕西流出人口变化趋势陕西省高职招生人数近三来快速下滑,从2014年的13.5万人下降到2017年的10.6万人;2014年陕西37所高职院校全国高职计划完成率低于80%的有17所,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增加至24所,并且招生下降的趋势还在继续,尤其所处地市的高职院校招生更加困难,2016年铜川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计划为1500人,实际录取只有700人。预计到2020年,招生人数将下降到7万人,陕西超过一半的高职院校招生计划难以完成。
陕西省高职招生人数变化趋势(万人)能上本科的,决不上高职
陕西省高职招生规模下降趋势如此剧烈,与本专科计划结构不无关系。在全国10个高等教育大省(直辖市)中,北京、吉林、上海近五年高职招生数占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平均比例最低,分别为22%、30%、36%,黑龙江、辽宁的比例与上海一致。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生育率最低的五个省份(直辖市)分别为北京、上海、辽宁、黑龙江、吉林,可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一旦下降,本科教育属于刚需,暂不受影响,高职院校则直接面临生源危机。随着适龄人口进一步减少,陕西高职招生比例将很快下降到北京、上海的水平,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将愈演愈烈。
高等教育大省近5年高职招生占比陕西省高考录取率理论上约80%,但因每年大量考生放弃志愿填报,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线实际按照考生总数的97%划定,再加上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所以陕西高考实际录取率达到110%。陕西省本专科教育总供给与社会需求总量基本均衡,甚至需求大于供给。但在高考中我们实行“本科与高职基本相当”的政策,鼓励学生上高职,高等教育供给结构无法满足考生和家长的需要,大量考不上本科的学生只好选择复读,这是陕西高考复读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每年有5万-6万人参加补习,补习率居全国第一。
高中生本身就缺乏
“高中与中职基本相当”的政策,目的在于发展中职教育,但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两个问题。首先,初中毕业生更愿意上普通高中,但却难以考上,导致中考辅导热,高中择校热,中职辍学率高。并且,我国高中教育比例偏低,只有24%,甚至远低于收入水平相近的南非和哥伦比亚,高中生减少,进一步减少了高考生源。
陕西共有本科院校48所,高职院校38所,两者可容纳学生的规模之比为7.3:2.7。2016年陕西本科计划为13.5万人,高职计划为13.8万人,两者之比为4.7:5.3。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难以维持,不得不招收高职学生,陕西省14所应用型本科试点院校中,有5所出现专本计划倒挂。这样既对高职院校形成挤出效应,也使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不能聚焦,尤其是应用型本科缺乏计划支持,影响到办学质量的提升。
高职是职业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但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单一,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高校有三大职能,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但现实中,许多高职院校对这三大职能的认识存在偏差,出现了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忽视服务的现象。科研以服务教师晋升职称为主,与企业实际问题脱节,教学以短期就业为导向,不能满足学生的学历提升需求,社会服务缺乏能力和意愿,难以为所在社区的居民和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整体而言,高职院校既缺乏一流大学的品牌效应,也缺少来自社区和企业的良好口碑,对考生和家长缺乏吸引力。
2015年陕西出台政策,要求扩大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规模,招生计划最高可按全陕西省高职(专科)毕业生总数的15%确定,但高职毕业生的实际升学比例不超过5%,高职仍处于“断头路”的状态。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的升学需求关注较少,缺少对专升本的政策宣传和动员,导致报考率持续低迷。二是高职毕业生只能通过专升本考试升入本科,这种考试选拔以文化课成绩为主,不适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也打击了高职学生的升心。三是专升本的培养机制不健全,缺乏与本科院校进行衔接的课程和学分互认机制,专升本一共5年时间,比同时参加高考的普通本科生推迟一年毕业,影响就业。
陕西省2014-2016年高职毕业生及专升本人数提高高中招生比例和本科计划比例,稳定高职院校办学规模
不再坚持“高中与中职基本相当”的政策,按照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意愿,适当放宽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解决上高中难的问题。建议不再坚持“本科与高职基本相当”的政策提法,向教育部争取,增加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计划。本科院校招生计划的增加,将适应学生和家长的需要,大幅减少复读和弃学的人数。本科院校不再招收高职学生,将本科院校的高职计划交还给高职院校,如此一来,每年6万-7万人的高职计划与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恰好匹配。这将一举解决本科与高职两个层次院校的生源问题,既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需要,又营造了学校稳定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促进质量建设。
全面提升普通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以质量求发展
未来陕西省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式应从重点建设向均衡发展转变,按照不同区域人口分布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优化和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与区域布局。加强高职院校的领导力建设,让示范性院校的领导和教师轮岗到其他普通高职院校。深入研究环境变化,科学规划,优化和调整我省高职院校的专业与区域布局。统一生均拨款,稳定高职院校规模,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全面提高普通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拓展高职院校社会职能,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
借鉴美国经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有社区学院承担,社区学院的主要职能分为三种,分别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社区服务和转学教育。建议陕西省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转变为:
1.培养面向职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一流企业合作,持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具备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术的素质基础。除了培养高职人才外,可以开展高中后短期或中期非学历职业教育或在职学历教育。
大陆综艺2.提供与上级学校学分互认的转学教育,在政府统筹安排下,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就课程开发、学制衔接、学分转移开展深度合作,探索专升本2+2分段培养新模式。
3.为所在区域和有关产业提供职业培训服务,包括在职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为政府或企业提供专项服务等。这三项职能不是泾渭分明、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和最大化使用。
打通“专升本”通道,取消全省统一考试
加速建设“H型”现代职业教育,打通专升本通道,取消全省统一考试,由学校进行自主招生,提高专升本实际升学比例。探索2+2专升本联合培养模式,2年专科学习后直接进入本科学习2年。重点大学应和普通大学一样招收专升本学生。
申请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系统改革职业教育
以上举措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系统工程,省级区域职业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改革需要政策支持,笔者认为可以选取几个省作为试点,成立“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突破“本科与高职基本相当”、“高中与中职基本相当”的政策约束,系统解决中职、高职院校面临的生存困境,加快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
同时,在省域建立职业资格认证框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各类职业教育中来,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及合作方式,探索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路径,实现政府、院校和企业之间资源互补,各取所需,和谐发展。为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升政府教育统筹能力,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探索出一套全国可借鉴、可操作的教育改革经验。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研究院”,文章整理自《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P2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4月,文章略有删改。
原文标题:《省域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以陕西为例》
作者:胡建波(西安欧亚学院董事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