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初三成绩单走红,半数以上30分以下,老师:生源太差,没办法

  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对一个老师来说,生源重要吗?

  如果老师是以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为考核标准,那么直接来说,生源是非常重要的。

  我记得当初上高一的时候,班里有一些同学会表示考上高中有多不容易,但是我们学校出灾难片来的学生就毫无压力,因为小升初的时候,我们进入的是实验班,是掐尖出来的,初中三年毫无压力,轻松上当地最好的高中,而且学校升学率非常高,超过90%。

  不过当时有很多其他学校的人表示不服,理由是:好学生都被你们掐尖了,你们学校的升学率当然高。

  

  所以我们那会进入的“实验班”就维持了一届,下一届就不允许掐尖了。

  高中的时候特别佩服乡镇中学上来的孩子,一位舍友表示:全校有望考上高中的就那50个人,最后只考上了20个,其余都是打酱油的。

  为了不影响有上进心的学生学习,学校分出两个快班,一个班三十个人,让这些学生能够安心学习。

  学校的师资、学生的生源都是最差的,所以说这些最终从乡镇中学走出来读的学生,都是比较有未来的学生,因为他们有一段非常不一样的经历。

  

  一位乡镇初三老师把学生的考试成绩放到网上,表示120分满分的试卷,全班只有7名同学及格,而超过一半的学生,考了不到30分。

  她表示非常用心在教孩子们,但是无奈生源太差,用尽全身力气,也只能交出这样一份答卷。

  “如果没钱、没人,孩子也不够努力,不能让孩子去城市里上初中,那基本上孩子的学业就到此为止了。”这是一个来自乡镇的亲戚说的话。“可现在,谁家还供不起一个学生啊,条件都差不多了,谁家都有点存款,单看家长愿意不愿意投入。”

  

  她为了不断送自控力非常差的女儿的学业,宁愿让女儿选择一年学费几万的私立学校,也不让女儿去乡镇中学。

  “去了乡镇中学,都是一个结果,哪有好好读书的?好孩子都被祸害了,看看那些女孩子,哪里也不像学生,都被带坏了,整天不是搞对象,就是聚在一起欺负人,反正没有一点学生的样子。”

  这是她对乡镇中学的评价,而这种评价是普遍的,这些孩子每天上学,就是去打卡,根本就是为了学东西,无奈父母不允许他们太早辍学,所以就在这熬着,每到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口聚集的都是社会青年,来找这些在校学生。

  “这样的环境里,除非孩子特别自律,否则肯定没有好结果。可是特别自律的孩子,一准都被挖走了,乡镇中学没机会,也不配收那么好的学生。”

  确实是生源差,听了亲戚的话,就非常能理解这位老师的无力了。

  

  其实不仅仅是学生往高处走,家里但凡有点条件的,但凡对孩子有点期待的,都不会让孩子去这样的学校读书,环境差、教育环境差、学生环境差,孩子去了根本就看不到未来,很多学生入学的时候还是比较单纯的,读了三年初中,就变得很“社会”。

  同样的老师也是如此,但凡做出点成绩的老师,最后都会离开这里,另寻高就,哪有老师不想做出点成绩出来?守着这样的学生,实在是看不到未来。

  好老师、好学生,都走了,乡镇中学里的学生机会就更少了,不过随着教育制度的改变,一个地区的公立高中的对外招生指标的调整,降低了乡镇中学的分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乡镇中学的升学率,但是无奈学生不争气,降低分数,大多数学生还是无法达到。

  

  好学校卷起来,家长都害怕,而这些乡镇中学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有的家长甚至不知道自己家孩子读几年级。

  不知道先是家长影响了学生,然后是学生影响了环境,还是反过来。

  大概率是家长起到主导作用,因为一旦家长开始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大概也进不了乡镇中学,即便进入到乡镇中学,只要家长稍微用心,孩子稍微努力,成绩就容易大幅度上涨,毕竟底子太差了,上升的空间非常大,还是很容易见效的。

  

  讲了这么多,想要表达的一个核心是,学校环境、老师、家长和孩子,都是相互成就相互影响的,孩子的水平有高低,接受能力有高低,只要有这样的差别存在,那么我们就接受通过划分重点班、普通班的形式。

  因为这是一个自主选择的形式和过程,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家长的付出多少都是可以体现到孩子身上的。

  教育改革能接受,同时,不要矫枉过正,如果一旦打乱了原来的秩序,真的不分重点班,所有的孩子抽签决定上哪所学校,那么这些不合格的学生对那些好学生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不我们想要看到的。

  保持现状,因为至少差等生是有可以选择的机会的,只要他们愿意努力,他们还是有机会离开差等生的环境,进入到一个好的环境中。

  而一旦打乱了这种制度,所有的学生就没有选择权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