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孩子42个”沦陷“了!这些罪恶的骗术,没几个孩子逃得过!

他们就在不远处,偷偷觊觎着我们的孩子。

1

央视新闻曾报道过一则防拐骗测试,50个孩子参与测试,42个孩子被成功“拐走”。

家长们起初都信誓旦旦,觉得自己的安全教育已经做到位了。?可结果却如此不堪检验。

是啊,我们无数遍告诉孩子: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要上陌生人的车......

可我们的孩子在遇到真正的“坏人”时,依旧不可避免落入贼手。

不是我们不留心,也不是孩子不够聪明,而是坏人太可怕。

2

我们和人贩子永远无法相比的,就是道德底线,为了把孩子拐走,他们会无所不用其极,用各种卑劣的手段拐走我们的孩子。

套路一

利用天性,连哄带骗

很多人贩子,他们掐中的便是孩子的喜好和天性。他们通过哄骗,让无知的孩子上钩,然后顺利把他们带走。

曾有外国志愿者做过如下的实验。

即使孩子的家长胸有成竹地说: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几近完善,孩子绝不可能被人贩子诱拐成功。

可当志愿者仔细观察了下图中的女孩儿,并且准确地猜出了这孩子的喜好。

他仅仅是牵了一条小狗过去,便很快俘获了这孩子的信任,没过一会儿,孩子就拉着他的手,和他一块儿走了。

同样的,这名志愿者用相同的办法,对许多孩子进行了实验,结果都出奇的一致。

只要能准确地抓住孩子的喜好,就能轻松地和他们建立信任,然后自由地摆布他们。

假若领走孩子的不是志愿者,而是一个真正的人贩子,那就意味着,他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轻松地毁掉了好几个家庭。

利用孩子的天性和喜好,便是我们最常见的,人贩子热衷使用的套路。

套路二

趁其不备,强行拐走

从监控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3个小孩在一个临街铺面的门口玩耍,突然一个穿黑衣的男子,伸手摸着一个年龄比较小的孩子的下巴,又接着顺势拉起孩子的手,企图强行牵走,幸好被旁边的年龄稍大孩子及时发现,上前阻止,这名男子才没有得手。

还有人贩子盯准落单孩子,或者身旁亲人为女性、老人时,直接夺走孩子。大多会利用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

下图中的小男孩正提着牛奶,在大街上蹦蹦跳跳往前走,结果被旁边的人贩子一把拽走。

人贩子就是选择了孩子离开家长视线的那一瞬间,明目张胆,企图直接抢走孩子!

套路三

假装热心,骗取信任

在公园、景点、火车站等地方,一些人贩子会蹲点,看到有妈妈一个人带孩子不方便时,就会假装好心人上前,主动帮忙搭手照顾孩子。

转眼间,孩子就被拐走。

套路四

颠倒黑白,设局陷害

一位父亲,领着孩子出来散步。突然从他的身后,走过来一个陌生女人,想要把孩子抱走。这位父亲立刻警惕起来,断定这个人就是想抢孩子的人贩子。

正当他想奋力从人贩子手里,夺回孩子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一旁的路人,突然全都涌向他,像是商量好的,可他们并不是来帮这位父亲的,他们是人贩子的同伙。这些人把画面中可怜求救的父亲扑倒在地,殴打他,并且大声地叫喊着:

“抓坏人啦,坏人抢孩子啦!”

他们轻松地把这个想要保护自己孩子的爸爸污蔑成了人贩子,这样就不会有人来帮他脱困了。

最后这一帮可怕的人贩子,合力把这个小孩儿从他亲生父亲手里夺走,带上了一辆蓝色轿车,从此不知去向。

只留下一个无助的父亲,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抢走。

这场人贩子设的局,是他们的惯用伎俩。

让家长们为之震惊、恐惧的恶劣套路,还有很多。

3

我们要知道,家长的一时疏忽,很容易被可恶的人贩子抓住一线机会,乘机拐走我们的孩子,就此天各一方。

日前,上海一名3岁女童趁大人不注意,跑出家门,在街头迷路。万幸,热心群众发现后及时报了警。在警察的帮助下,女童顺利回到家人身边。

12月25日上午,滨州沾化区一名男童趁父亲睡觉期间,自己偷偷出门寻找奶奶不慎迷路。

他走到当地消防救援大队北侧路段时,被岗哨值班人员敏锐察觉。岗哨值班人员及时将其追回,并将其抱回消防救援大队营区,最终帮助男孩找回了家。

12月26日,湖南长沙,一名3岁男孩意外走失,并且上了一辆公交车,车上乘客发现后及时报告给司机,在司机和乘客们的帮助下,男孩回到了家长的怀抱。

当然,上述这些案例最后的结局都是好的,可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这些走失的孩子遇到的不是善良的群众或警察,而是可恶的人贩子,结局又该如何?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那句火遍网络、刺痛无数家长的人贩子自白:

这个世界上,没有我拐不走的孩子。

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切得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出出悲剧。

很多家庭丢了娃,好多年才一家团聚,有的甚至一生杳无音讯!

4

看过那些家庭分裂、孩子流落他乡的悲剧,我们一定要吸取深刻的教训,从现在开始,严格尽到自己的监护责任,保护好孩子,不要让他遭遇走失或被拐的悲剧。

元旦小长假到了,待在家跨年的,咱要看好孩子,不要让孩子一个人离家;出去游玩的,更要一步不离得牵紧孩子的手!真心希望从今天开始,别再发生孩子走失或被拐的悲剧了。

来源:学生安全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