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平治」顾海良: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与思想力量

  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与思想力量

  学思平治

  ★★★★★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文明世代演进的结果,是人类思想史上不可逾越的界碑,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也是一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科学文献。习近平总书记从“伟大人格”“历史功绩”“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的结合上,对马克思思想创立的历史过程和时代意蕴所作的深刻探析,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和当代价值所作的科学阐释,从多方面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和思想力量的理解,拓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境界。

  (一)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是在对资本主义时代重大课题的回答中,显示其理论魅力和思想力量的。

  马克思思想和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决不是什么先知先觉者布下的某种“福音”,也决不是什么千古不变的“教义”,而是对资本主义时代课题的科学解答,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革命的结晶。

  时代呼唤着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适应时代呼唤应运而生。在2016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而马克思主义则批判吸收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可以说,没有18、19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直面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课题,马克思(包括恩格斯)冲破旧有思想的藩篱,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创立了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

  (二)

  马克思生活时代的物质和经济的事实,是马克思创立科学世界观的根源或基础。

  19世纪30至40年代,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迫切要求一种新的理论,以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由、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趋势、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作出科学的说明。马克思生逢其时,时代发展对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才使他有可能成为这一崭新理论的创立者。但是,马克思之所以能成为这一新世界观的创立者,在根本上同他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批判和对最广大劳动群众深厚感情的立场是分不开的。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立志贡献于“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事业”,走向社会后就形成了“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的思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显然,没有这一基本的立场,马克思是不可能矢志不移、历经艰险,与恩格斯一起为创立这一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革命理论而奋斗终生。

  (三)

  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是马克思创立这一科学理论的必要条件和根本目标。

  梅格纳德·德赛在《马克思的复仇》一书中认为,与当时探讨时代变化的思想家,如亚当·斯密、黑格尔不同的是,马克思“一边写作一边战斗,一边还在策划着实行总的革命性变革的蓝图。它不仅要描述出与黑格尔不同的有关历史的目标,而且还积极地推动自己的世界接近这一目标。正如他所说的,哲学家的任务,不仅仅是解释他周围的世界,还必须改变这个世界。马克思正是这样类型的哲学家”。从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始,到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再到组织领导第一国际、高度关注巴黎公社革命直到19世纪80年代初,一直矢志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活动。马克思一生以多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斗争,投入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四)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同马克思毕生从事的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分不开,特别是同所坚守的“批判”精神分不开。

  从马克思的思想演进来看,以“批判”精神为内核的科学研究,始终深刻地体现在这一过程中。1843年,马克思在主编《德法年鉴》时就认为:“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构想未来并使它适合于任何时候,我们便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就是说,这种批判既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也不怕同现有各种势力发生冲突。”这种批判精神成为马克思思想形成及其精神实质和科学意蕴的最显著特征。

  19世纪30年代末,马克思首先进行的是对宗教的批判。他了解了费尔巴哈以后,以对宗教的批判作为自己思想发展的新的基点。显然,受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从对宗教的批判进入对哲学的批判,再由对哲学的批判进入对国家与法的批判,最后落脚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上。在对国家和法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认识到,国家与法无非是维护当时的私有制并且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所以马克思又进入对私有制的批判。这一思想脉络和过程,正好是从对意识形态的批判进到对上层建筑的批判,从对上层建筑的批判,进入到对经济关系的批判。也就是说从对社会的观念形态的批判,逐步深入到对那个社会最根本的、最本质的社会关系的批判,即经济关系的批判。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引述了列宁的一段著名论述,表达对马克思这种批判精神的高度肯定,列宁认为:“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马克思的思想历程就是如此。他写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初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中的重要著述;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标题就包括“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同伙”的理论指向;《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副标题就是“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从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到1867年的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副标题的《资本论》第一卷,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实质的集中体现。

  (五)

  马克思对欧洲学术界几乎所有的重要思想都作出了深入研究,从来不放过对自己思想发展有意义的学术资源。

  1837年在柏林大学学习时,马克思认为“我养成了对我读过的一切书作摘录的习惯”,当时“摘录莱辛的《拉奥孔》、佐尔格的《埃尔温》、温克尔曼的《艺术史》、卢登的《德国史》,并顺便写下自己的感想”。这种习惯伴随马克思一生,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认真地做《历史学笔记》。

  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2)估计,马克思的遗稿中包括了约200多部笔记摘要。这些笔记摘要时间跨度从1837年到1882年,用德语、古希腊语、拉丁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八种语言写成。这些笔记摘录涉及的学科涵盖哲学、艺术、宗教、政治学、法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科技、数学、生理学、地质学、矿物学、农艺学、人类学、化学和物理等,还有来自报纸、期刊、议会报告、统计表和政府机关出版物如著名的“蓝皮书”中的摘录。马塞洛·马斯托在《重新发现马克思》一文中曾赞叹:“这些巨大的知识宝库,大部分仍然没有出版,它们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建筑工地”“对于了解和理解他的理论起源和组成部分是至关重要的”。

  对科学的追求,是马克思一生最大的乐趣。今天,即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留下的卷帙浩繁的著作、论文、书信、笔记和手稿,也不得不对马克思的渊博学识表示由衷的钦佩。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产生的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相反,马克思主义回答的正是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并以批判的态度审查了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思想材料。马克思主义无愧于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特别是19世纪创立的优秀成果的当然继承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1848年初,时年30岁的马克思和28岁的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彪炳千古的《共产党宣言》,是他们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是他们对资本主义历史和时代发展课题回答的经典之作,也是他们实现的人类思想史上伟大革命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文明世代演进的结果,是人类思想史上不可逾越的界碑,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面对当代世界,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顾海良:长安街读书会主讲人、教育部原党组成员)

  注:授权发布,转载须统一注明来自长安街读书会公众平台:changanjie-read。

  本期责编:段振阳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第22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前,经民政部、文化部等相关主管主办单位报备批复,长安街读书会牵头发起成立“全民阅读促进委员会”,作为全国性的人民团体,该机构将通过开发利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大中院校的全民阅读文化资源,促进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并以党建为先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努力继承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遗志,深入“研读经典”,让“全民阅读”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关注公众号,回复:【入会】【百科】【全民阅读】【党建】【智库】【好书推荐】【搜索最新】【客户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