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师玩转微信公众号

  本报记者 彭德倩

  在学生家长圈,有个公众微信号挺有名。“跟着老张玩数学”由上海市洛川学校数学老师张华独立管理,目前已有1.3万多个“活粉”。

  因为分众明确粉丝活跃,还引来广告邀约,仅这个月就有五六个。不用自己写,只要在自己的号上贴一篇软文,就能有四位数的收入,积少成多也不是一笔小数,还能用来改善课程准备设备……“插片广告”似乎无可厚非,然而,张老师全都拒绝了。“我还是想坚守这个可以和学生们一起玩数学的纯粹之地。”

  教育是点燃火焰

  “少年时代,我就有一个梦想,要成为一名教师;1997年夏天,我实现了梦想,成为一名数学教师。从此,我的世界被一群群可爱的学生占据。”当老师,是张华的“诗和远方”。2017年,他获得上海市园丁奖和普陀区“十佳”教师称号。

  从1997年开始,他担任班主任,一做20多年,学生都叫他“华哥”。不过,在数学学习中,他可谓是“斤斤计较”的严师:不放过任何一个不规范的书写,不放过任何一个概念的混淆,不放过任何一个方法的错误。张华想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他记得,苏格拉底曾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数学学习更是如此。“我力求以数学丰富的内涵,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美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符号、公式的简洁美,数学概念的抽象美,数学系统的和谐美,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精简之美,几何图形的对称美,数和形的统一美。”对张华来说,带着学生在数学世界里探索,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之美、思维之乐,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成就感。

  2015年,他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上继续录制微课程,写分析数学知识点的小文章。“当初想的是让学生能在线下接触更多更高阶的知识。最初几年,公号每周保持2—3篇的更新密度,今年我带初三毕业班,体力有点不支,但尽量保持每周一篇。看到关注者从零开始到数量过万,有点暗暗地开心。”他觉得,“就好像我上课的教室,变大了。”

  把好的数学方法教给学生

  “老师,我数学不好,怎么办?”这是张华在微信后台留言中看到频次最多的一句话。“其实数学学习,最重要的不是练习,而是方法。我想把好的方法教给他们,让他们少走点弯路,轻松一点。”

  点开张华最新更新的一篇——《2019年一模25题解题方法集结号》,他把全市16区此次一模最后一题即第25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汇总分析。“老张总结:①16区全部考到直角三角形和三角形相似;②基本上都需要通过列方程的方法来计算;③有8个区考到图形面积相关的问题,其中大部分是三角形的面积;④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相似三角形存在性问题和直角三角形存在性问题都有涉及……”精细盘点后,是一些题目的类型化解析。这篇深夜更新的文章,次日一大早便阅读量破千。

  翻阅之前的微信文章,《都是45度惹的祸——一道证明题的七种解法》《中考压轴题动点问题集锦》《四道题让你知道旋转变换的厉害!》《谈谈“求扫过的图形面积”》,每篇都接地气,对孩子的学习需求来说很“贴肉”。“老师,你怎么没留作业,我家孩子看了你的课一下子清楚了不少。留个作业巩固一下吧”“向高手学习”……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是他坚持的动力。

  线上线下一样要用心备课

  课堂上有时可能讲错,学生指出或自己意识到后,改正就好。微信上录的视频、发的文章出错该怎么办?想不到,张华竟然从中收获了“意外之喜”。

  “有一次讲图形运动,我举例分析了三道题,其中一题有点考虑不周。”他记得,那篇文章下指出问题和发散式探讨的留言很多。“我忽然发现,线上的东西可以回到线下。”张华把留言互动中视角不同的一个个观点带回到课堂让学生思考,那次的教学效果特别好。

  在真实的教室上课和在虚拟的网络平台教学,有啥区别?“一样要用心备课、写教案。”他笑着说,但是内容和针对性却有大不同。在张华看来,课堂上的教学是系统性的,而在公号上,他可以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难点做“针灸”,也可以立足更高点,尝试带着学生“俯视”。

  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反复阅读学习张景中院士的《仁者无敌面积法》《一线串通的初等数学》……教别人,自己也不能停止学习。“我想成为一把钥匙,带领学生一起开启数学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