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近日,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联合主办,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校院工作处承办的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论坛之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行。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教授作学术致辞。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公龙教授主持研讨会。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在现场参会,上海市党校系统领导和骨干教师等70余人在线上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多维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曾峻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在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成为显学,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一是人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不能忽视,应当把现代化同前现代化思维和后现代化理论对应起来思考。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具有三重超越。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是在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实践、落实的重要指导。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更宏大目标是引领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在研究中,既要有纵向的理论视角,还要有横向的国家、区域比较视野,才能深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创新。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教授作学术致辞 本网记者 古装片 查建国/摄
会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顾海良教授,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亚林教授,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方刘教授等专家学者与会学者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作主题发言。
顾海良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了现代化理论话语体系的历史起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现代化问题提高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视角上来思考。历史表明,现代化这一话语的完整的出现是中国思想界的首创,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产生于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作为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内涵形成于中国,也实践于中国,必须进一步从道路、学理和哲理上加以阐释,把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主张融入中国思想史的过程中加以分析。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顾海良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颜晓峰把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同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结合起来,在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规律中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战略布局二者间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9个本质要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在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中处于统领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根本之点,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第二层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主要领域展现了其本质要求。第三层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坚持胸怀天下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权衡针对“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问题谈了看法,认为对现代化的理解涉及到几个关键词:现代工业、科技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等,也包括社会整体转型和变迁、文明发展进步。世界各国现代化具有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特征,这是共性。同时,也需要关注现代化面临的共性的问题,如殖民扩张、气候问题、犯罪率和贫富差距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体现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要注意避免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过的问题,更要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为人类现代化文明作出中国贡献。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研究员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文军以“不确定性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确定与实践转向”为题做了专题发言,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首先是回答如何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道路,怎么增强和应对这个不确定性挑战的能力。其次,现代化是全面、综合的,其中最重要、最关键性的一个因素是人,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包含了要实现人、物相匹配的综合性的发展。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意味着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唐亚林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政治理想包括三个方面: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社会的协调均衡发展,世界的共建共荣发展。中国共产党为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增添了三个新的元素:坚持以人为本战略,在共富中创造幸福美好;坚持以我为主战略,在开放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平发展战略,在共赢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亚林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陈方刘围绕“在‘两个结合’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发言,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个命题密切相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两个结合”,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二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概括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相通的地方,并且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路径。
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方刘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在自由发言环节,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汤荣光、李宗建、袁峰、赵恩国等围绕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本质特征的关系、民主和现代化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概念的精准性问题等与现场专家互动交流。
王公龙在总结中表示,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需要大历史观视角,需要文本的深入解读,需要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的基本问题,需要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既要思考理论层面的问题,还要思考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党校的主要任务是宣讲好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必须做到原原本本地学好党的二十大报告、原原本本地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把“是什么”和“为什么”等基本问题分析清楚,既要讲好理论,又要讲好实践,理清其中的问题和矛盾。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公龙教授主持研讨会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