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流行往事

  2022年,即将过去。这一年的剧烈变动,让我们很难轻松起来。站在距离新年还有不到2天的尾巴上,我们决定送上这一份年度流行文化观察。

  这一年,流行词汇依旧是我们窥探当下情绪的最好线索。一段视频让“精神内耗”出圈的同时,也让我们反思个体苦难背后的结构性困境。有关“松弛感”的讨论里,我们既看到现代社会对人的规训,也看到性别因素在其中的显影。新冠病毒流行的这三年,生活的艰辛让“摆烂”成为天涯共此时的哀叹。

  在流行的生活方式当中,寻求内心秩序感的执念散落在赛博玄学的上下求索中。为了实现对自我的掌控,飞盘这一昔日的小众运动正变得不再小众。兜兜转转一年到头,一场如约而至的双十一夜晚也未能带来慰藉,各方在不输当年数学试卷的复杂计算面前筋疲力尽,互联网世界空余一声“双十一 好累”的悠长叹息。

  看似娱乐的八卦新闻,仍然是我们观察性别议题的重要窗口。两场离婚连续剧让我们重新审视离婚女性所面对的“厌女”环境,也让我们追问更多普通女性的可能境况。杨槠策家暴余秀华事件内外,有关“恋爱脑”的讨论逐渐走向极端。而世界杯的开幕狂欢里,我们既看到明星模仿梗图翻车,也看到为女性抗争的伊朗队球员。

  从年初《开端》大火,到年尾的《风吹半夏》,关于剧集的讨论贯穿这一年始终。除去偶尔崭露头角的悬疑推理或主旋律制作,“电子榨菜”和“女性群像”成为大浪淘沙下的收视密码。当“反雌竞”成为某种流行叙事,它可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2022年,我们听到了许多久违的声音。一首《爱你》炸出众多“王心凌男孩”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隐现的父权幽魂。在罗大佑、孙燕姿、坂本龙一的歌声之外,许多流行文化的前辈也在今年离我们远去。

  这一年,我们在流行文化里爱过、笑过也沉默过。

  流行情绪

  “感觉自己已经失去快乐的能力了。”

  关键词

  #二舅

  #精神内耗

  #松弛感

  #Goblin Mode(摆烂)

  2022年,流行词汇依旧是我们窥探当下情绪的最好线索。7月25日,B站up主“衣戈猜想”上传了一段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在11分26秒的时间内,我们跟随拍摄者的视角与画外音走完了二舅命运多舛却顽强坚韧的大半生。

  视频发出不到一天,热度破圈,不少网友为二舅的故事感动落泪,称其为“现实版《活着》”,也有不少网友对视频中苦难叙事表示质疑。在经历了一轮转发、批评、打假、辟谣之后,作者发布微博称已经将二舅从视频中的小山村接走,希望二舅的生活早日回归平静。

  “二舅”视频之所以引起争议,除了视频内容的真实性,主要还是作者对二舅苦难的美化/淡化问题。尽管视频曾一笔带过二舅原该过上的平行人生:考上大学,当上工程师,住单位分的房子,享受优游自适的退休生活。但自始至终,我们既未能听到二舅自己的声音,也未曾见到第三人称作者对二舅经历的不公发出诘问。

  

  图片来源@B站衣戈猜想。

  二舅视频中的苦难叙事,我们并不陌生。前两年,中科院博士的那篇致谢文章,尤其是那句“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让人感动之余,也引发过公众关于教育资源不公的讨论。而在今年6月,直播间走红的新东方老师董宇辉亦为一例。

  不同于二舅,董宇辉虽然出身农村,23岁便早早成为新东方最年轻的教研主管。但在时代浪潮之下,这位昔日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不得不在直播间带货,而更为打动网友的是他在一次直播中说“我那么喜欢他们,欣赏钦佩他们,却要一个个送走”时忍不住哭了的细节。

  

  2022年6月20日下午,直播间内主播门正在直播。新京报记者 赵亢 摄

  在

  《董宇辉走红的网民心态:好人逆袭胜过“好人落难”》

  一文中,作者曾于里认为,董宇辉的整个经历,完全就是我们文化里经典的“受苦的好人”形象。在时代的车轮面前,我们渴望这样的人能够得到命运的垂青——我们惺惺相惜、感同身受,我们希望他们能够逆袭——如同我们对自己的祝福。但心灵鸡汤能否动人,谁煲的鸡汤很重要。

  回到二舅视频。网友对于视频作者的质疑,或许并非是他的拍摄动机,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观者,我们不得不警惕与追问:二舅的命运何至于此?“二舅总有办法”背后,更多的是小人物面对苦难时的不得已,它不该被过度升华,也不应流于屏幕这头的一声轻叹。

  与此同时,令不少网友感到愤怒的还有标题的后半句——“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回顾这段视频内容,唯一能产生联系的是最后那段:“他在挣扎与困顿中表现出来的庄敬自强,令我心生敬意。我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

  

  图片来源@B站衣戈猜想。

  无论是在哪种语境下,这样的对比既缺乏共感的土壤,也丝毫没有意义。《新京报·书评周刊》发布的文章

  《“二舅”为什么会和精神内耗联系起来?》

  指出,内耗者们无法体验二舅,尤其是年轻时二舅所处的历史语境,且小山村中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与内耗者们充满现代性的生活来说,更是差别万千。归根结底,一个未曾经历过内耗者生活环境的长者,如何能够解决另一社会结构的时代病?

  但无论认同与否,“精神内耗”一词的确因此出了圈。它之所以能撩拨都市青年的心弦,恐怕与二舅无关,更在于这个词的适用性。仔细考证“精神内耗”一词的应用场景,忧思过度可被称为精神内耗,感到迷惘与焦虑亦可被称为精神内耗,从事不喜欢的工作所产生的无意义感也可被称为精神内耗。正如前些年流行过的“身体被掏空”与这两年的“内卷”,精神内耗本身反映的是当下城市青年的普遍精神处境。

  

  日剧《凪的新生活》剧照。

  心理咨询师严艺家在接受“丁香医生”的访问

  《为什么我们都在「精神内耗」?》

  时提到,精神内耗对应心理学的词是“反刍”,指一个人反复想同一些事情时出现负面情绪,影响到生活状态。反刍既是负面的,同时也有积极意义。一来,当我们能够将难以描述的焦虑迷惘诉诸于语言,本身就能从命名中释放部分压力。二来,不少精神分析学者指出,反刍的过程恰恰让我们清理了一些内心的垃圾。

  与精神内耗两相呼应的另一个出圈词,是“松弛感”。8月12日,微博用户“黑猫白袜子”分享了一段关于自己乘坐飞机时的见闻:一家人出门旅游出了意外,却能相互心平气和,全程氛围松弛。作者感慨于这家人的处变不惊,也惊叹于如此松弛的家庭关系。

  “松弛感”一词并非今年新造,早在几年前,它就在时尚圈流行过,用以形容一种(或经由精心设计而呈现的)“effortless”(毫不费力)的美。当下流行的“松弛感”更多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或者说生活姿态的松弛。

  《松弛感,不仅仅是个体自我疗愈的方式》

  一文作者重木认为,对于“松弛感”的强调恰恰符合韩炳哲在其《暴力拓扑学》中所描述的“绩效社会”主体的典型特征,通过对自我施虐来让自己能够更加完好地适应外部的环境与困扰、压迫与伤害。而覆盖在这一绩效主体表面上的松弛感也再次导致主体的自我撕裂——表面是姿态好看的松弛形象,内部则在紧绷中自我攻击。

  

  日剧《我,到点下班》剧照。

  在有关松弛感的讨论中,还存在着性别化的问题。上文作者指出,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工作场域中,作为传统中被规训和压迫的性别,女性的处境、状态甚至性别气质都往往与紧绷、小心翼翼相关,如温顺服从、敏感内敛等。以及在一种性别制度中,对于女性声音、意见和讨论的忽视与压制,她们往往被塑造或要求成为倾听和赞美的角色,而非提意见与分享自己见解的形象。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更为直白的说法。为什么公共场合的女性很难松弛?这与女性在公共场合中长期感受到的不安全感有关。以今年9月热议的“高铁上不售卖卫生巾”为例,不少网友指责新闻中的女性对于高铁售卖卫生巾的要求“形似特权”,甚至以“女性作为特殊群体”来横加指责。

  但问题是,作为人类一半的女性,连正常的经期需求都可以被忽视、被漠视,甚至是被嘲弄,又怎么能够在公共场合松弛得下来?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与其要求女性保有松弛感,不如先构建一个能让大家松弛的环境。

  

  美剧《闪亮女孩》剧照。

  天涯共此时。11月21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正式发布本年度热词评选的三个候选词条,除了#IStandWith(#我支持)以及Metaverse(元宇宙)之外,“摆烂模式”(Goblin Mode)入围。和中文语境的“摆烂”异曲同工,Goblin Mode来源于英语中的俚语,形容一种“毫无愧疚感的自我放纵、懒惰、邋遢或贪婪”状态,且“通常以一种违背社会规范、或拒绝社会期待的姿态”呈现。

  英国《卫报》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摆烂模式”的走红,暗合了社会情绪的微妙转变。在新冠肺炎暴发初期,“互联网美学”(Cottagecore)一度成为当年的高频词,人们曾在这一词条下分享封控居家时烘焙的点心与手作的刺绣,感慨社会时钟暂停后的“浪漫生活”想象。然而,随着新冠大流行进入第三年,这种情绪转为一种“堕落后的自我放逐”——无休止地刷着社交媒体信息;将一袋薯片机械地倒在嘴里;穿着睡衣出门,只是下楼去便利店买罐可乐……

  在上述的流行语之外,我们在这一年还有更多难以言喻的情绪。不论拥抱还是质疑,我们或许可以像心理学者李松蔚在接受“看理想”的访问

  《“松弛感”,是不松弛也可以》

  中说的那样:“我们要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对自己好一点。也许是我们文化的特点,我们真的太擅长苛刻地对待自己了。对自己好一点的意思是,允许任何情绪发生在自己身上。”

  

  日剧《凪的新生活》剧照。

  生活玄学

  “你是什么型人格?”

  关键词

  #赛博玄学

  #飞盘走红

  #刘畊宏女孩

  #双十一好累

  当“精神内耗”“松弛感”在这一年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旋律,真实的生活世界又是怎样一副光景?

  3月,MBTI测试再度在国内社交网络引发关注。相较于星座占卜,这项来自大洋彼岸的人格测试凭借其所宣称的“理论基础”而成为“赛博玄学”的新宠,人们在假想场景的有限选项中小心评估,叩问内心深处那个颇有几分微妙的声音,反复求证着“各自眼中的自己”。至于测试结果的可靠性,这显然并非受试者关注的焦点。

  B站UP主“狐狸刷刷”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

  采访

  时称,人们享受的是在对复杂理论进行简化后,可以迅速将自己划归某一阵营,从而在混乱无序的自我认知中获得一种有序感和归属感。简言之,MBTI提供了一种与自我和解的方式,而答案其实简单到只需要两个字:“正常”。

  MBTI并非今年才进入中国,但这一现象在今年的转折点是,这个测验所引发的社交效应。搜索MBTI相关话题在国内社交平台的流量,它在今年所产生的阅读次数超20亿,讨论数更是多达90万次,尤其在冬奥滑雪新星谷爱凌透露自己是个“INTJ”后,各种衍生迷因层出不穷。

  

  MBTI测试在娱乐圈中也受到不少明星的追捧。

  心理学者王芳在接受《人物》杂志的访问

  《我们能多大程度相信MBTI?》

  时指出,今年MBTI的走红与粉丝心态相互缠绕。当它拥有所谓的“粉丝”后,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而开始与自我认同、自我价值感勾连,当人们在分享测试结果时,其实也是在捍卫自我的独特性。

  无独有偶,年末悄悄蹿上苹果应用商店免费榜亚军的软件,是无实物表演的“电子木鱼”。通过敲击屏幕模仿敲木鱼的效果,玩家甚至可以设置自动敲击,在“功德+1”“烦恼-1”的世俗欲望中寻求漂浮的心灵放空体验。吊诡的是,电子木鱼的背面是“地狱笑话”中隐秘的愧疚感。在公号“界面文化”刊发的文章

  《在地狱笑话和赛博佛祖之间:今天你敲“电子木鱼”了吗?》

  中,作者潘文捷注意到,人们在以他人的不幸开玩笑的笑话中忍不住发笑,又在下一秒道德意识迸发后接受良心拷问。当“积德行善”平添一层戏谑,看似两极化的行为透着的实则是些许无奈,既走不出自己的困境,也无力感应他者的苦难。

  不论是MBTI,还是“电子木鱼”,这一年人们在“赛博玄学”世界徘徊,向内寻求答案。然而每一种行为或人格背后,其实无法摆脱真实的环境作用。正如王芳的分析,当整个社会都倾向于惩罚错误而不是奖励成功时,向外求所的好奇心与探索的动力就会被压制,总是担忧如何避免失败,对不可预知的结果容忍度下降,整个社会的活力也会因此而降低。

  此外,当人们倾向于向内归因时,对自我的管理强度也不断加强。回看这一年的生活景观,运动是另一个绕不开的核心词,诚然疫情期间人们对身体的关注远超从前,但今年的运动潮流的生成还裹挟着些许运动之外的意味。年初,“刘耕宏女孩”强势进入公众视线。疫情期间,这位年近五十的男艺人与他的妻子搭档,在各大短视频平台直播健身,成为开年的重头事件。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刘耕宏的抖音主页粉丝累积超4000万,斩获上亿浏览量,成为继“人间唢呐”李佳琦之后,直播平台的又一现象级景观。

  

  刘畊宏在小红书的直播截图。

  伴随而来的是在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中自律Vlog的兴起。一些专门教授自律技巧,专注身材管理、容貌焦虑与生活、工作甚至休闲的内容联合巩固与再生产着现代社会的绩效焦虑。重木在

  《自律Vlog走红:时间管理,能成为走向成功的法门吗?》

  中提到,这些内容出现的背后所隐藏的一个重要观念便是,如何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增加自身的竞争筹码与资本。而这一观念本身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绩效的典型逻辑,因此它其实并不关注具体的个体,而是以一种普遍的模式来生产出最适合当代绩效社会的主体。

  跳操风潮尚未过境时,今年夏天,飞盘这一户外小众运动悄然兴起。不过,其中相当一部分飞盘玩家是实现了所谓财富自由的“新中产”,这个意义而言,飞盘不仅是一种户外运动的缩影,同样是拥有闲暇精力、多余财力、追求创造力的标识,其背后的社交属性已经远远超过了运动本身所能承载的话题。

  文章

  《飞盘的走红:它何以流行,又何以“污名”缠身?》

  指出,飞盘的游戏规则与“新中产”的工作逻辑暗合,“两人到20人”的组合与当代公司项目制分工相似,而不设裁判本身又与现代公司制内部弱化监管、协商解决的诉求呼应,最终在“接盘”与“控盘”的线条中,自我实现的掌控感与主体间的互动联结共同填充了“理想自我”的想象空间。

  

  飞盘可能成为不堪重负的“文化符号”。(图/IC photo)

  不可避免的是,当一个运动项目被寄予了如此沉重的符号价值后,走向符号的背面几乎只是时间问题,更何况被拱到台前的还是这样一个在形成之初即带有“精英色彩”的“小众运动”。自其流行以来,飞盘日渐陷入“文化变味”,乃至被“污名化”的泥潭。“飞盘局”演变为“相亲局”和“拍照局”的事例屡见不鲜,更有飞盘玩家被贴上“飞盘媛”的标签。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哪怕到了今天,女性在进入传统被认为是男性空间的场域时,依旧会遭到各类隐性或显性的歧视。

  坚持运动能否瘦身不好说,但可以预见的是,钱包大概率会瘦身。这一年,人们或多或少都曾为眼花缭乱的运动装备买单。可真到年末双十一到来时,结果却让许多人大跌眼镜。不论是消费者,商家还是平台,似乎都被卷入了一种茫然的错位中。

  《人物》杂志刊发的

  《双十一为什么越来越累?》

  一文披露,消费者困于复杂的满减规则,获得的优惠了了;商家也不是那个赢家。多数提前半年排练,却因为平时的利润太低,难以支撑双十一大额让利,只得通过不同的门槛券,刺激消费者尽可能多买。最后,当每个平台都在想办法去设计更多的规则,吸引入驻时,人们只能在有限的存量市场里奋力争抢,没有彼此。

  “瓜”

  “同你相爱相亲过,哪料到是场祸。”

  关键词

  #汪小菲微博“发疯文学”

  #德普和希尔德的离婚大战

  #余秀华与“恋爱脑”

  #明星模仿“卡塔尔小王子”翻车

  去年年末,我们曾在

  《重述我们的故事?| 2021年性别事件观察》

  中写道:“明星离婚成为我们检视性别议题的一大窗口。”今年,明星离婚的连续剧依旧,而其中所暴露出的性别问题却有所变化。

  从年初韩国明星具俊晔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与大S闪婚引发#20年没换电话号码#的热搜,到下半年汪小菲在离婚一年之际对大S发起连番攻击,这场“离婚连续剧”让“吃瓜”群众目不暇接的同时,也让我们再次看到文化上的“厌女”是如何通过一张天价床垫、一份支付明细与一曲家国叙事而被挑起与完成的。

  在大洋彼岸,则是德普与希尔德的离婚“战事”。截至今年,这场离婚拉锯战已经持续了6年。《南方周末》的一篇

  《家暴还是诽谤?“世纪官司”背后,约翰尼·德普这六年》

  全面梳理了这六年来两方的离婚“战事”:

  2016年5月25日,好莱坞女星安柏·希尔德向美国洛杉矶当地一家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同时申请对约翰尼·德普的限制令。理由是德普曾多次家暴。德普否认了这一指控。法院最终下发了对德普的限制令。同年8月,希尔德突然宣布撤销对德普的家庭暴力限制令申请。2017年,两人正式签字离婚。

  2018年,德普以诽谤罪起诉文章《蠢事连连:J.K.罗琳如何能“真正高兴”地让殴打老婆的约翰尼·德普出演新的

  2020年11月,英国高等法院大法官裁定德普败诉,希尔德声称的14起暴力事件中有12起“基本真实”。2022年4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地方法院,两人再次对簿公堂,德普诉希尔德诽谤其家暴并索赔5000万美金。希尔德反诉,向德普索赔一亿美金。当地时间6月1日,约翰尼·德普胜诉,陪审团肯定了他的全部三项诉讼请求,判定他获得1500万美元的赔偿。

  

  纪录片《强尼大战安珀》剧照。

  两场离婚事件中,无论大S还是希尔德,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厌女”攻击。上文作者提到,在此次庭审现场之外,知名脱口秀《周六夜现场》的一个节目把德普对希尔德最疯狂的指控之一变成小品,希尔德被塑造成应该被嘲笑的人物,德普则被塑造成迷人的捣蛋鬼。而在汪小菲的“发疯文学”之中,那张天价床垫与支付明细不仅将公众的目光转移到窥探女方的隐私上,也让原本的法律问题(赡养费)转化为对女方生活方式的道德审判。

  明星离婚尚且如此,普通女性的处境更是艰难。法律史学者赵刘洋在接受《新京报·书评周刊》的

  访问

  时谈到过当代离婚诉讼案件中的争议性问题。一方面,近年来在离婚案件的取证调查上,法院逐渐从以往的“职权主义”转向“当事人主义”,但在很多时候,当事人无法自己提供。这使得如果女性想要调查丈夫是否在婚内转移财产,就必须去银行找证明,但银行不会提供证明,所以就无法取证。这在涉家暴的离婚案件中尤为明显。

  与此同时,经济弱势一方的女性很难获得切实的婚姻财产保障。举例来说,如果房产是婚前男方父母购买的,不管他们共同生活了很多年,女方在婚姻存续期间付出了多少(生育/家庭劳动),离婚的时候依旧分不到房。哪怕法院出于保护弱势的态度,提出竞价,但许多女性依旧会因为经济状况仍旧吃亏。

  

  电影《离婚合同》剧照。

  明星之外,杨槠策家暴余秀华事件也引发不少关注。7月6日,诗人余秀华在微博自述被杨槠策家暴。“澎湃新闻”报道,事发后当地警方、妇联以及残联介入。根据派出所的治安调解协议书,杨槠策曾多次打余秀华耳光,曾用手掐余秀华脖子。此后,双方在湖北当地警方调解下达成协议:杨槠策向余秀华赔礼道歉;余秀华不再追究此事产生的任何法律责任及经济赔偿等。

  8月3日,余秀华再次通过微博发布律师函称,其与杨槠策分手后,杨槠策在直播间中散布针对她的侮辱性、诽谤性言论,要求其停止发布或传播相关言论,并删除侮辱、造谣信息;在律师函送达24小时内在个人抖音平台澄清事实,并向余秀华女士进行书面道歉;赔偿因此事产生的一切经济损失或精神损害。8月16日,九派新闻发布视频,杨槠策对家暴行为表示“不后悔”。8月17日,余秀华发表文章《神农架的男人,你怎么可以这样侮辱我》。

  在杨槠策家暴余秀华事件中,除了对于亲密关系暴力的讨论,另一个热议话题就是“恋爱脑”,缘起余秀华写下又删去的一句话:“其实,他对我很好,就是脾气暴躁”。人们对其“恋爱脑”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是认为亲密关系中的爱护始终不应成为暴力行为的“辩护”。

  

  纪录片《一个女诗人的意外走红》(2015)剧照。

  “恋爱脑”,并非是什么新鲜话题,但对“恋爱脑”的全方位批判,很少像今天这么强烈。如果早前人们对于恋爱脑的警醒更多是提醒女性在爱情中要警惕一味奉献、不要被浪漫爱意识形态装置(爱、性和生殖在婚姻之下的三位一体)洗脑,当下从王宝钏挖野菜到豆瓣各类影视剧评论里的恋爱脑讨伐,则更多有了一丝“爱情可耻”的意味。

  文化研究学者汪民安在

  《专访汪民安:我们的身体和欲望,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中提到,实际上,浪漫之爱的实践历史却非常短暂——在历史的大多数时候,浪漫之爱都处在压抑状态。而今天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浪漫之爱并没有被压抑,但是,交换之爱也以隐蔽的形式弥漫在资本主义市场上。它们在很多时候混为一体让人们难以辨认。

  问题是,当我们戳破了浪漫爱的父权话语,又不甘于将爱情窄化为理性计算的交换游戏,我们究竟渴求什么样的爱情?在性别权力结构依旧不平等的当下,或许我们既不需要将爱情理想化,也不能贬低爱情可能的力量。正如上野千鹤子在《始于极限》中写的那样:“能使你充盈、教你认识自己的,是‘爱’而非‘被爱’,是‘欲想’而非‘被欲想’。恋爱可以教会我们,人无法拥有他人,也无法被他人拥有。”

  

  《始于极限》,[日]上野千鹤子/[日]铃木凉美著,曹逸冰译,新经典文化 | 新星出版社,2022年9月。

  离开婚恋相关的“吃瓜”现场,今年年末的明星模仿卡塔尔小王子自拍翻车事件同样值得关注。起因是在世界杯开幕赛上,东道主卡塔尔输给了厄瓜多尔,当镜头扫过观众席,一位16岁的男孩因其错愕的表情动作“出圈”,被制作成各类动图,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走红之后,“卡塔尔小王子”(昵称为“拉伊卜小王子”)主动开通了中文社交网络账号,收获百万粉丝。在评论区,不少网友留言“快送我去和亲”,也有网友赞美他的“高贵血脉”。随后,包括金晨、李光洁、偶像团体R1SE成员赵让等明星先后发布了模仿自拍照。

  关注性别议题的人们对此表达了质疑和愤怒。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卡塔尔女性的生存状况一直令人揪心。正如在另一张赛场照片中,观众席上几乎全是卡塔尔男性,唯一一个女性观众全身被黑袍罩住,只露出两只眼睛。而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2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卡塔尔排名137名,伊朗排名143名,阿富汗排名146名(倒数第一)。

  

  《2022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截图。

  公号“坏姐姐来了”发布的文章

  《世界杯救不了卡塔尔女性》

  认为,正是因为卡塔尔女性如此这般的生存状况,当金晨在微博上晒出了模仿卡塔尔王子们的照片时,才会引发更有女性意识的网友们的反感:‘当各国各地的女性都在为伊朗、阿富汗、卡塔尔等中东国家女性的基本生活权利抗争的时候,明星可以选择不发声,但请不要暴露自己的无知而不自知。’”

  回顾今年的“吃瓜”现场,我们很难看到令人振奋的消息。但是,同样是在本届世界杯的赛场上,伊朗队球员所传达的另一层讯息,是那些来自女性和男性的抗争,无远弗届。哪怕在很多时候,抗争的代价惨重,他们的声音微弱,同行的人也只是少数。

  “上头”热剧

  “发胶抹上头,皮鞋擦亮油。”

  关键词

  #女性情谊

  #雌竞与反雌竞

  #“双洁”

  #电子榨菜

  这一年陪伴我们打发许多闲暇时光的,依然当属小荧幕里的人生百态。从年初《开端》大火,到年尾的《风吹半夏》,关于剧集的讨论贯穿这一年始终。而在“浮云遮望眼”般的片单中,除去偶尔崭露头角的悬疑推理或主旋律制作,“她时代”和“女性群像”仍是大浪淘沙下的收视密码。在“撒糖”“甜宠”“大女主”当道的今天,如何在人物塑造和剧情挖掘上另辟蹊径成为这一年的焦点话题。

  国产剧对“姐妹情谊”的塑造大都偏好以“三”为基调。今年6月大火的《梦华录》中就有赵盼儿、宋引章和三娘。三个生活于古代的女性被“植入”了充满现代色彩的思维逻辑,她们从经营茶馆到苦练琵琶,又或长研厨艺,互帮互助,“不要恋爱脑,要搞事业”的行动轨迹暗合着当下新自由主义中产女性关于“理想自我”的直观想象。

  

  电视剧《梦华录》剧照。

  然而,当“姐妹情谊”再往前一步,似乎又无可避免地陷入了另一种价值反复的自相矛盾,挣脱“传统三件套”后,被内化的“男性凝视”浮出水面,女性自我施加的道德律令成为消解“女性情谊”的根源。公号“萝严肃”发布的文章

  《

  提到,剧中女主一面说着姐妹比情郎重要,另一面却又反复突出自己对“脏”的在意,需要男主来亲自确认一句:“你不脏”。这种一刀切的阵营划分并非源自女性生来对自我的认知,而是女性将来自男性的凝视内化为了自我的枷锁。时至今日,这种自我他者化还依然隐秘地渗透在日常语汇中。

  同类型作品《星汉灿烂·月升沧海》《月歌行》等也都相继打出“女性独立”的标签,但相较而言,多少没能挣脱传统剧情推进中的“雌竞”情节。男主周围仍然环绕着不少于两位倾慕于他的女性角色,而这些女性大多有意无意地彼此争夺着男性注意力。

  临近年末,另一部古装剧《卿卿日常》则试图将“反雌竞”进行到底。剧情从当代的普通大学生李薇穿越到清康熙年间,成为四阿哥胤禛后院里的格格展开,随后进入了一段“种田”生活。剧中虚构了来自九川的姐妹团,她们之间没有恶意竞争,即便有恶意也无不来自善意的无奈,大有一种将“姐妹情深”打在公屏的架势。

  

  电视剧《卿卿日常》剧照。

  “澎湃·思想市场”的一篇

  《

  文章指出,以“反雌竞”代替“雌竞”并不意味着女性的胜利。一方面,当“反雌竞”成为武器,有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男性支持的都摒弃,一些女性可能比男性对女性更苛刻,恰如赵盼儿对宋引章的轻蔑,构成了以“反雌竞”之名的“新雌竞”;另一方面,全然简化女性间互动、抹去外部因素的颂歌也让设定显得有些天真与失重。

  当然,今年热剧的讨论中,少不了的还有恋爱叙事。只是颇有些意外的是,哪怕到了2022年,我们对恋爱关系的想象并没有变得更加现代。《梦华录》中,顾千帆证明自己对赵盼儿心意的方式,仍然是掏出自己的三张地契和四把钥匙,告诉对方,自己十二年的身家全在这里了。当两人互诉衷肠,男主自陈之前的恋爱关系都“发乎情止乎礼”时,“双洁”成为当晚的热搜。

  

  电视剧《梦华录》剧照。

  在恋爱观之外,当代女性对另一半的“想象”似乎有所扭转。不过,转动的角度不算明显。公号“看理想”刊发的文章

  《

  提到,该剧所描述的并非惯常的“霸总爱上我”,但也并非现代社会中平等、自由的理想爱情模式,而是一个极为现实、落地、充满东亚色彩的故事,求稳求长远,嫁给一位“公务员”丈夫。

  今年,“霸总”形象的幽灵并未远去。《东八区的先生们》突破了很多观众的下限。8月上星的《苍兰诀》中,东方青苍刚一露面也曾让人惊呼,难道又是一个俗套的“霸总爱上我”叙事,甚至剧中主人公从取名到背景设定也毫不避讳,天界低阶仙女小兰花和月族月尊东方青苍完美嵌入“男强女弱”配置,但转机恰恰发生在剧情的后半程。

  “深焦DeepFocus”的评论文章

  《

  指出,该剧让观众看到,父权社会如何通过贬抑女性气质来阉割一个正常男性,一个已经全方位符合男权社会定义的强者,如何一步步找回内在精神力量、实现人格的完整与独立、摆脱“残疾”的状态。每一次当东方青苍抛出“霸总语录”时,镜头语言都在以各种方式完成拆台。

  

  电视剧《苍兰诀》剧照。

  当剧情的逻辑足够真实,情节的勾连足够融合时,其间的人物形象才谈得上立体。否则短视频时代“电子榨菜”解构的步伐可能不断加快,当所有的男主都被叫作小帅,所有的女主都被称为小美,坏人叫丧彪,路人叫小卡拉米后,那些无法被“三分钟叙事”拆解的作品首先需要的,是经得起观众的检验。

  2022年,我们还怀念过……

  2022年,依旧是怀旧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听到了许多久违的声音。除了周杰伦2013年的“魔天轮”演唱会重映之外,5月27日,许久未露面的罗大佑在视频号举办了一场名为“童年”的线上演唱会,同一天晚上,“冷门歌手”孙燕姿也在抖音平台举办了一场线上唱聊会。一时间,网友互相问候“今晚你看罗大佑还是孙燕姿?”

  也是在5月,《乘风破浪》第三季开播,一首《爱你》炸出了众多“王心凌男孩”,#你一票我一票,心凌80还唱跳#等各类相关话题冲上热搜。而在有关“王心凌男孩”的讨论中,除了怀旧之外,性别是重要的观察维度。

  “澎湃·思想市场”发布的文章

  《“王心凌男孩”:性别解放还是传统复辟?》

  作者戴桃疆首先指出,《乘风破浪》在公众认知上仍被视为前两季的延续,但通过删除了标题中的“姐姐”实现去性别化,抹去了拍摄对象与观众的拟制亲缘关系,拉开距离的同时淡化性别分野,为“王心凌男孩”的涌入提供契机。

  除此之外,作者认为,喜欢女歌手的男粉丝并不罕见,但在形成“王心凌男孩”现象之初“老公/男友看王心凌”的同类型短视频特别突出了“异性恋男性”特质。这一特质使得王心凌翻红与王心凌男孩之间的关系回归到了传统的父权结构中。父权具有三种特质:男性支配、男性认同、男性中心。“王心凌男孩”将这三种特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综艺《乘风破浪》(第三季)剧照。

  临近年末,坂本龙一的《坂本龙一特别线上钢琴独奏会2022》正式在国内上线。这是一次提前录制的演奏会,也可能是“教授”的“最后一次”。12月16日,坂本龙一在微博上写下:“如果12月18日,能有更多的中国观众来看这次演出,我会很高兴。”

  喜欢坂本龙一的听众或许还记得,2020年2月,坂本龙一参与了一场由尤伦斯和快手共同举办的“园音”音乐会,吸引超过300万人在线观看。其间,乐器上镌刻的“武汉制造”几个字闪过直播画面,也让中国乐迷再次感受到坂本龙一的用心。同时期,他特别为中国的父母与孩子们演奏录制了《Aqua》,鼓励大家在隔离期间也别忘了尽情做好玩的事情,要读书,要听音乐。

  

  纪录片《坂本龙一特别线上钢琴独奏会2022》剧照。

  今年,还有一些熟悉的名字离我们而去。4月21日,曾执导拍摄过多部知名电影、电视剧的“第四代”导演黄蜀芹去世,享年83岁。1987年,由她执导的《人·鬼·情》被学界视为中国“第一部女性主义电影”。4月27日,演员曾江在隔离酒店去世,享年87岁。他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7月3日,作家、编剧倪匡去世,享年87岁。他曾写下《卫斯理》《蓝血人》等科幻小说,也曾“代金庸写小说”。8月17日,作家张北海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电影《邪不压正》正是改编自他的小说《侠隐》……

  2022年,我们在流行文化里爱过、笑过也沉默过。也许不久之后,它们就会消逝于记忆之中,但发生过的,终将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留下痕迹。

  作者/青青子申璐

  编辑/青青子

  校对/陈狄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