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说」在绵阳市安州中学,我一直被鼓励式教育

  

  佘倩,安州中学高2013级26班毕业生,本科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伦敦国王学院数字媒体管理硕士,现就职于四川电视台。

  回望安中,它带给我什么?

  高中三年,究竟能多大程度上决定我的一生?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中国传媒大学、进入全球排名前50的伦敦国王学院、在各大中央媒体实习、就职于省电视台......如果要追溯这些经历最初的起点,就必须回望时光,从9年前我刚进入安中时说起。

  在安中,我一直被鼓励式教育

  比较特殊的一点是,我是高一上中途转学到安中的。

  我的化学老师周吉平是我刚进校时的班主任,严肃,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但在我刚进班级时,就听见同学叫他“周伯伯”,而非“周老师”,“周伯伯”这个称呼,也让这个看似严格的老师多了一分慈祥。

  由于此前欠了很多学习上的账,在上课时我觉得很吃力,但似乎并没有老师打算放弃我。化学课上,我被提问“试管为什么要倾斜放置”这个简单的化学问题,我支支吾吾回答不出来,而周伯伯并没有批评我,反而在课上给认真讲起试管倾斜放置的道理;当全班只有我做错了物理试卷上的一道题时,王兵老师并没有责怪我,而是耐心地给我讲解题思路;当我搞不清英语语法时,陈娟老师会非常温柔地解答所有疑问......

  高一下学期,我选择了文科,在2013级26班的两年半时间,也成为了记忆深处最柔和的一部分。班主任唐晓伟老师是那个在寒冬和酷暑的清晨6点过在教室陪我们早读的人,也是那个在艺术节请全班喝饮料、在元宵节请大家吃汤圆的人,也是那个用各种表格和图型来分析每个同学考试成绩的人,也是那个在与每位同学畅谈梦想的人......

  罗登鹏老师是一个温柔且畅谈的语文老师,他不拘泥于教材,对课本有自己的深度见解,他能和我们分享大到为人处事、小到生活琐碎的道理,他也能声情并茂地传递文章的情感,赋予文字以生命......

  执教数学的万华军老师,他既能用严谨的逻辑分析空间,也能进行一些非常巧妙的运算。对于我而言,有时候解题总喜欢用一些“歪门邪道”的办法,万老师不会拘泥于常规解题思路,总会给我机会分享自己的思路,再对我的逻辑予以分析。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对于几何题来说,文理学生的解题方法是不一样的,万老师鼓励我们掌握文理两种方法,毕竟“黑猫白猫能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

  我的英语老师陈娟,我们比较亲切地叫她Miss Chen,Miss Chen是一个极其平和且温柔的人,她不受限于试卷,而是在早读课抽背我英语文章、一对一地纠正我的口音,她甚至鼓励每个同学用英语演讲,让我们自己写稿、并上台完成演讲。用如今的话来说,可以是“每个人都能说5分钟英语演讲”,这种敢于面对舞台、敢于张口说英语的鼓励一直影响着我。

  王通强老师作为我的历史老师,非常主动地帮我提升历史成绩,高三后半段,他每天都会抽背我相应的课本内容,以保证我的基础更加扎实。在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考试中,我表现得不够出色,王老师专门找我谈话分析试卷,这种认真负责着实感动着我。

  杨丽老师更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地理老师,除了地理的教学内容,她也常常分享很多有意思的地理趣闻,她经常花时间和我们每个同学谈心聊天,鼓励我们追寻自己的大学梦想。

  但是,安中的老师们教会我的,早已不止是课本的知识或者解题的思路,在高中生涯里我收到的鼓励,我养成的一点一滴的小习惯,慢慢地铸就了现在的我。

  当高中时的所有习惯保持到现在

  非常值得庆幸的是,我如今所有的习惯都能在高中的三年里找到相应的雏形。

  我一直被班主任要求做好学习的规划、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进度。于是我将每天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包括作业、学习内容都提前一天记录在本子上,每完成一件就打一个勾,能非常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学习进度。这个习惯也延续到了现在,帮助我在大学这段更需要自我监督的时间里,更好地完成科研项目、论文写作以及雅思备考,最终也获得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优秀、中国传媒大学优秀毕业论文等荣誉,也收到了多个全球排名前100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等。

  同时,高中时段,老师非常鼓励我们随时作总结,班主任更是要求我们每次月考尽量写一篇总结分析,以查漏补缺,为接下来的学习重点做好准备。时常总结、时常反思,这样的自我鞭策也在后来的人生中帮助我很多。当我进入腾讯、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单位实习时,快节奏的工作更需要一个人能快速地自我成长,在那样的环境下,我坚持做好每一个大项目之后的自我总结,反思自己在重大任务中的表现,于是我对自己的工作实习内容越来越有所掌握,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最终,我在实习期间也能独当一面,独自承担起人民日报重大颁奖典礼的活动筹备负责人,也担任过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的实习项目经理,承担“天文落火”的动画报道任务。

  回想高中,老师一直鼓励我钻研难题,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也一直伴随着我。在中传每年暑假都要完成一次课外实践,第一个暑假我就选择了进入乡村拍摄纪录片,并担任纪录片导演。我带领团队进入的地方是大凉山,在那时,这片土地称得上是四川最贫穷的地方,我们爬高山、熬大夜、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只为拍到最真实最美好的画面。我被同学说“忙起来的时候像个男人”,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坚韧且无畏的精神早在高中时就已经扎下了根,除了大凉山,我还只身前往柬埔寨采风,调研这个处于“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去到山东的乡村,带领团队展开支教。

  在高中,我也一直被支持勇敢地表达自己,国旗下讲话、百日誓师发言,参与这些大活动,让我有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性格更为活泼大方。在中国传媒大学,我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担任学院团委宣传部负责人、学院团委副书记等等,各种组织经历让我更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团队协作。在伦敦国王学院读研期间,全英的教学环境和紧张的研讨时间,更需要我抓紧时间主动沟通自己的想法,在小课中撇开不好意思、胆怯,勇于表达自己,才能更好地完成团队合作。

  如今,当我成为一名电视台的记者,表达、沟通、团队协作、共情、策划、写作......这些看似一名记者需要具备的条件,在高中的三年中,早已播下了种子。回头看时,我仍然能记起贴在教室后面黑板上的梦想大学,我的名字后面跟着三个字“新闻学”,从那时起,我的老师们一直在鞭策我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每一次的鼓励、陪伴都让我离这个目标更近一步,从安中到中传的新闻传播学,到伦敦国王学院的数字媒体管理,再到如今的省电视台记者,不止高中三年,毕业至今,曾经教我的安中老师们仍然在我的人生路上继续陪伴着我,解我困惑、给予我能量。

  

  当我拿着话筒走进乡村和城市,走进小故事,走进大人物,走进一颗螺丝钉的生产,走进大国工程的铸造,我的背后,就是安中。